魚類先天免疫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15 生物谷

 

先天免疫是機體抵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它主要是通過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系列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微生物表面保守的、而又在宿主中不存在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來發揮作用。RLRs受體和NLRs受體家族是脊椎動物兩類重要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昌鳴先學科組對硬骨魚類的這兩類模式識別受體家族及其所介導的信號通路上關鍵基因的選擇性剪接和免疫功能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該學科組曾發現,硬骨魚類I型幹擾素通過選擇性剪接,既可產生分泌性又可產生功能性的胞內幹擾素系統(PLoS Pathog. 9:e1003736.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736.)。最近該學科組博士研究生胡禕瑋等發現,硬骨魚類RLRs受體抗病毒信號通路上的關鍵激酶TBK1至少存在5種形式的剪接異構體。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1)剪接異構體TBK1_tv1和TBK1_tv2不僅對SVCV病毒感染誘導的幹擾素啟動子活性存在抑制作用,而且也抑制RIG-I、MAVS、TBK1 和IRF3 所誘導的幹擾素啟動子活性;(2)TBK1_tv1 和TBK1_tv2 能拮抗MAVS和TBK1所誘導的抗病毒相關基因的表達,也對IRF3的磷酸化和入核存在抑制作用;(3)TBK1_tv1和TBK1_tv2能通過與TBK1、IRF3相互作用,幹擾TBK1-IRF3複合體的形成。這些結果表明TBK1的剪接異構體TBK1_tv1和TBK1_tv2在魚類抗病毒免疫反應中起著負調控的作用。相關研究以TANK-Binding Kinase 1 (TBK1) isoforms negatively regulate Type I interferon induction by inhibiting TBK1-IRF3 interaction and IRF3 phosphorylation 為題於近日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Immunology。

RIP2是NLRs受體信號通路上的關鍵接頭蛋白,而NOD1可通過調控CD44a介導的PI3K-AKT信號通路影響幼魚的存活。該學科組博士研究生武小曼等通過篩選獲得了RIP2敲除的純合子品系,通過轉錄組測序結合免疫印跡研究了NOD1-RIP2 axis在斑馬魚早期個體發育中對免疫信號傳導通路的影響。結果顯示:(1)RIP2基因的敲除顯著影響斑馬魚的孵化以及幼魚的存活,類似於NOD1,RIP2基因的敲除顯著影響「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和「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免疫信號通路;(2)儘管RIP2基因的敲除顯著影響膜受體CD44a的表達,但NOD1對CD44a-Lck-PI3K-Akt下遊信號的調控不依賴於RIP2,NOD1對MAPK信號通路的調控也不依賴於RIP2;。這些結果以RIP2 is a critical regulator for NLRs signaling and MHC antigen presentation but not for MAPK and PI3K/Akt pathways 為題於近日也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Immunology。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rant Nos. 31672687 和31372531)以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 類)子課題等項目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隨著集約化的發展,水產動物疾病日益突出,養殖水環境的惡化也造成魚類免疫力的下降,同時藥物的泛濫使用,也使整個水體的生態平衡得以破壞。在提倡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下,開發和生產代替抗生素類的天然無公害免疫增強劑成為水產工作者的關注重點,對中草藥免疫的研究也應運而生並取得了長足進展,這對維護人類健康的綠色食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了抑制型免疫檢查點,T細胞活性還受到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的調節。
  • 魚類先天性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
    ,且尤為重視先天性免疫機制研究。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向滋生出新的進行魚類先天性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的生長點,建立了研究魚類抗病毒基因的細胞模型,在魚類病毒病的免疫遺傳機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已克隆出一批與魚類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或抗病相關基因,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CTLA-4和PD-1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固有免疫系統在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OA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滑膜炎症與OA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並開始將其定義為一種低度炎症狀態。該觀點從免疫系統的全新視角對OA發病機制進行了探索,為OA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潛在靶點。現對固有免疫系統在OA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深入研究OA發病機制及開發幹預性藥物提供證據及方向。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並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後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我國魚類免疫、抗病毒相關基因鑑定闡明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魚類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離、鑑定了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魚類幹擾素系統基因。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闡明魚類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機制,以至推動魚類抗病毒藥物的研製和抗病毒育種技術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魚類病毒性疾病是至今無法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發現,4-1BB 與4-1BBL 作用模式屬於經典的TNF-TNFR結合模式,4-1BBL 以三聚體的形式結合三個4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先天淋巴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季)
    這些ILC在調節I型、2型和3型(或者說Th17細胞)免疫反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免疫反應控制著宿主保護性免疫反應和腸道穩態。近年來,針對ILC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進展,針對這些進展,生物谷小編進行了一篇梳理,以饗讀者。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論文解讀:綜述-魚類母源性免疫和免疫增強劑的跨代免疫作用
    近年來,有關於魚類母源性免疫和免疫增強劑跨代免疫功能的研究報導,為解決這一養殖難題&nbsp提供了可能。本文對近年來有關研究進展作了簡要概述。1.&nbsp病害乃魚類胚胎和仔稚魚死亡重要原因之一魚類早期胚胎和仔稚魚高死亡率,長期以來是魚類生活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中心問題。魚類的發育從受精卵開始,歷經胚胎發育期、仔魚期、稚魚期,直至發育到幼魚期結束。
  • 重要免疫發現:先天淋巴細胞的關鍵作用
    通過採用強大的基因組技術,美國國家關節炎、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研究所(NIAMS)的研究人員發現,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的發育逐漸讓這些細胞做好了快速響應感染的準備。這項發表在5月5日《細胞》(Cell)雜誌上的研究工作,闡明了一種人們日益認識到在機體免疫防禦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類型的發育和功能。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1.1 NLR類型受體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抗病基因編碼的蛋白中, NLR蛋白約佔70%. 每個植物物種中NLR基因的數目常常高達數百個, 並且種間和種內均呈現高度多樣性, 組成一個龐大的NLR組(NLRome), 但也有一些植物如木瓜和黃瓜的NLR基因只有幾十個, 說明不同植物的NLR基因組組成存在獨立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