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ll | 人類病理性Tau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圖譜可區分阿爾茲海默症的臨床階段
來源:BioArt
基於化學計量PTM分析提出的Tau纖維化形成模型
11月13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的Judith A. Steen課題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au PTM Profiles Identify Patient Heterogeneity and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
作者利用先前開發的一種靶向的高通量定量質譜的方法—FLEXITau(full-length expressed stable isotope-labeled Tau),對91例人體組織(屍檢)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蛋白質譜分析,表徵和繪製了阿爾茲海默症(AD)中病理性Tau的PTM圖譜,並確定與tau蛋白的「種子」潛能相關的PTM最小集合及其在NFT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些定性和定量數據闡述了tau蛋白的相關PTM在疾病進展中的關鍵作用,並為治療性抗體,成像試劑和AD診斷的關鍵靶標的開發提供了關鍵的靶點。
閱讀連結:
2,海馬和內側前額葉在腦網絡運作中的角色
來源:韓布新研究組
以往腦網絡研究識別出腦內存在深度連接的樞紐區域,其中海馬和內側前額葉是存在廣泛連接並與多種認知功能存在密切聯繫的關鍵節點。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韓布新研究組李銳副研究員與合作者開展了一項研究,進一步探索了海馬和內側前額葉作為關鍵樞紐如何合作並在調控全腦區域間的連通性方面發揮中心作用。
研究發現,海馬和前額葉雖然都是樞紐區域,但是在腦區信息交互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其中海馬可能是影響全腦功能活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而前額葉則是匯聚全腦信息的一個重要整合力,研究結果提示二者的合作調控腦連接網絡的功能活動。與行為的關聯分析發現,從海馬到前額葉的有向連接和信息流顯著預測個體的流體智力。研究成果發表於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閱讀連結:
3,《JAMA》:抑鬱和睡眠聯繫的功能性腦區
來源:王春雪教授團隊
此前有不少研究表明睡眠剝奪影響調節情緒的腦區,如杏仁核,並且認為在抑鬱狀態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失調、在睡眠和非任務狀態下神經元活動增加均與前扣帶皮層相關。最近在《JAMA》上發表了一項有關睡眠質量和抑鬱症相關功能腦區的研究,該項研究為抑鬱症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抑鬱評分與睡眠質量差呈正相關(r=0.371;P<0.001)。共有162個功能連接與睡眠相關,包括前葉、扣帶回前皮質和眶額外側皮質。在這些功能連接中,39個腦區與抑鬱評分相關;與睡眠和抑鬱都相關的功能連接增加的腦區,包括外側眶額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前額葉和後扣帶回、島葉、海馬旁回、海馬、杏仁核、顳葉皮質和前葉。一項中介分析也表明,抑鬱評分與睡眠質量差之間的關聯(β=0.0139;P<0.001)。
閱讀連結:
4,AM: 列印多材料有機觸覺執行器
來源:奇物論
新一代的軟觸覺界面需要產生大面積的分布信號,以模擬自然接觸的交互作用。一個有前途的方法是結合有機致動器材料和增材列印技術的優勢。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se Nga Ng等人概述了新興的有機致動器材料和數字列印技術製造觸覺致動器。文章重點是與多材料致動器集成相關的挑戰和潛在解決方案,著眼於提高列印過程的保真度和穩健性。介紹了利用開放原始碼的擠出印表機將不同的聚合物和複合材料以自由形式設計來實現緊湊、輕量化的觸覺執行器的進展。
閱讀連結:
5,Nature Communications:人工神經自愈泡沫用於合成壓阻傳感器皮膚
來源:奇物論
人體皮膚是一種自我修復的機械感覺系統,其通過三維神經有效地檢測各種機械接觸力。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Benjamin C. K. Tee報導了一種使用三維(3D)金屬絲電極作為「神經」的新結構,該電極嵌入了低模量但具有彈性的自愈泡沫中,該泡沫被稱為仿生人工神經泡沫(AiFoam)。AiFoam可以作為電容模式下的接近傳感器,在新興的增強現實和機器人皮膚應用中實現更智能的人機互動。
閱讀連結:
6,基於生物信息學方法的高熱驚厥影響伴海馬硬化性顳葉內側癲癇相關基因表達的分析
來源:ActaEpileptologica
伴海馬硬化性顳葉內側癲癇(MTLE-HS)是最常見的癲癇症候群之一,與熱性驚厥密切相關,但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周列民教授團隊在AE發表研究論文Effects of febrile seizures in 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with hippocampal sclerosis on gene expression using bioinformatical analysis。本文利用一組來自基因晶片公共資料庫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的數據,對高熱驚厥影響伴海馬硬化性顳葉內側癲癇的基因表達進行分析。
研究通過對一組MTLE-HS患者的基因晶片數據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了多個重要的相關基因。與無高熱驚厥史的MTLE-HS樣本相比,共鑑定出515個DEGs基因。它們多集中在細胞質膜、突觸囊泡、軸突上表達。高熱驚厥對MTLE-HS患者基因表達的影響對高熱驚厥後是否出現癲癇發作具有提示作用,能夠作為早期預防癲癇發作的生物學標誌,但需進一步的基礎實驗及臨床研究驗證本研究分析的結果。
閱讀連結:
7,Neurology:氯胺酮對超級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的療效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儘管使用了麻醉劑,癲癇持續狀態仍然持續者被稱為超級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SRSE),並且與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相關。氯胺酮通過拮抗NMDA受體和抑制穀氨酸能轉運而發揮作用。其作用機制以及較少的副作用,因此SRSE的使用越來越多。
2020年10月來自美國的Jan Claassen等在 Neur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目的是為了驗證輸注氯胺酮治療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SRSE)的療效。根據研究結果,作者認為,氯胺酮可降低SRSE患者的癇性發作的負荷。研究數據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即大劑量氯胺酮輸注可降低對血管加壓藥物的需求而不增加顱內壓。
閱讀連結:
8,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的腦網絡分析:來自EEG和ERP的證據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有效的情緒調節是情商的核心。認知重評(CR)和表達抑制(ES)是兩種常見的情緒調節策略。該研究首先採集了theta頻帶下的EEG信息,再使用ERP技術採集LPP波幅。對比兩種情緒調節狀態下的LPP波幅, 進一步探討情緒調節策略與大腦內在的功能連接和節點效率之間的關係。
結果表明,習慣使用認知重評的個體進行情緒調節時會激活前額葉皮質、前扣帶回和頂葉等多個腦區, 而習慣使用表達抑制的個體進行情緒調節時會激活前額葉皮質、頂葉、腦島和海馬旁回等多個腦區;與認知重評條件下的LPP波幅呈顯著相關的腦區有頂葉、前額葉皮質、海馬旁回和枕葉, 而與表達抑制條件下的LPP波幅呈顯著相關的腦區有頂葉、前額葉皮質、海馬旁回、枕葉和顳葉。這些腦區的節點效率和功能連接強度可能成為評估個體使用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調節情緒效果的指標。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