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構建RNA三級結構自動化新方法

2020-12-04 科學網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快速,基於RNA二級結構構建RNA三級結構的自動化新方法——3dRNA,這種精確度高,自動化的新工具能幫助解決目前RNA三級結構運算方法只能精確預測小體積,簡單拓撲結構的問題。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肖奕教授,肖教授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院所理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理論生物物理和非線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對稱蛋白質摺疊物理機制的非常規分子動力學研究」,以及「非編碼RNA摺疊問題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非編碼RNA(ncRNA)作為催化和調控因子參與了多種生物學進程,這些分子為了能完成其功能,需要形成特殊的三級結構,目前可供分析的可溶性RNA三級結構數量有限,因此研究人員採用了不少計算生物學的方法進行分析,預測RNA三級結構,比如MANIP2,RNA2D3D3,FARNA5/FARFAR6,MC-Fold/MC-Sym7,iFoldRNA8,NAST9,BARNACLE10,ASSEMBLE11等。

 

此前第一篇文章「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RNA structure prediction, analysis, and design」比較了這些方法的性能,並指出大多數這些方法無法自動分析,需要手動操作。目前存在的RNA三級結構運算方法只能精確預測小體積,簡單的拓撲結構,因此科學家們希望能獲得一種精確的,自動性快速預測RNA三級結構的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快速的,基於RNA二級結構,構建RNA三級結構的自動化新方法——3dRNA。由於RNA結構組織主要是由二級結構水平和三級作用上的拓撲約束編碼決定,因此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個兩步法步驟,從最小的二級元件SSEs開始構建整個RNA三級結構。

 

首先他們將這些二級元件組裝成髮夾結構,或者複合結構,然後在進一步搭建完整結構,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髮夾結構和複合結構的三級結構通常都能以高精度搭建。在3dRNA中,SSEs被定義為鹼基對,髮夾環結構,內部環結構,突起環結構,假環和連接點。並且由於實驗中獲得的SSEs三維構型也包含有5'端突出鹼基,能與前一個SSEs的3』端相連,從而解決了環狀結構與其他部位之間的組裝問題,避免模型建立過程中的衝突。

 

為了檢測這一方法,研究人員也在一個包含300 RNA分子的數據集裡進行了驗證,對包含115個複合結構(12–56 nt),153個髮夾結構(10–63 nt),和32個帶有複雜拓撲結構(26–101 nt)獲得了驗證。這表明3dRNA是一種能用於分析大型結構和複雜拓撲結構的精確預測工具。(來源:生物通 張迪)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微流控自動化技術革新RNA-Seq文庫構建流程 --- FLUIDIGM發布更...
    該方案利用微流控自動化技術,為RNA-seq二代測序文庫製備流程帶來突破性的變革,不但極大提高了中高通量實驗室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大幅降低了實驗成本。Advanta™ RNA-Seq NGS Library Prep Kit基於Fluidigm® Juno™微流控系統進行優化,為實驗室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使得全長方向性文庫的構建成本降低50%。
  • 科學家開發解析電池材料原子層面結構的新方法
    研究人員Peter Khalifah表示:「我們的方法結合了實驗、理論和現代計算工具,即使只有粉末樣品可用,也可以提供理解重要功能材料所需的優質結構數據。」 在某種程度上,這項技術是一種逆向工程,不直接使用粉末樣品測量數據來解析結構(對於許多材料來說,這都很複雜),而是使用計算機算法來構建和評估材料的所有合理結構。
  • 美科學家發現:RNA可以形成構建納米技術裝置
    美國普度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報告說,可以利用細胞核內傳遞信息的物質——核糖核酸(RNA)形成的模塊來構建納米技術裝置。    通過使RNA分子自組裝為類似於螺旋、三角、杆和發卡等三維形狀,研究小組找到了製造複雜微觀機器所必需的框架的構建方法。利用這種RNA模塊,研究人員已經可以構建直徑數微米的陣列。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事實上,RNA在細胞內通過A—U、C—G或G—U配對先形成二級結構,進而在RNA結合蛋白的協助下摺疊成複雜的三級結構。而特定的RNA分子在形成複雜的三級結構後便具有了神奇的「魔力」,比如可以像蛋白質一樣具有酶的催化活性。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託馬斯·切赫和西德尼·奧爾特曼正是因為發現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而獲得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
  • 新方法構建體外3D神經組織模型
    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構建功能性體外神經組織模擬物的新方法,利用該方法構建的三維(3D)神經組織模型,不僅能保持神經組織的電生理活性,還可根據需要將模擬物製成不同形狀的模型,以適應多種平臺應用。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他們建立了能夠捕獲RNA原位高級結構和作用靶標的RIC-seq新技術,利用該技術首次在細胞內全景式的捕獲RNA的高級結構以及各種類型非編碼RNA的作用靶標,為RNA領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實驗工具。 「高級」的RNA有「魔力」 非編碼RNA在細胞中數量眾多、無處不在。如今諸多研究表明,它不再是無用的「垃圾」,反而處處「刷存在感」。
  • 自動化類專業:為各行各業構建「智慧大腦」
    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能為各行各業構建「智慧大腦」。從單位性質講,除了可以進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專業相關的科學研究或技術研發外,製造、能源電力、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金融證券、醫療健康等實體經濟或服務行業每年吸納大量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自動駕駛、機器人、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智慧醫療、在線教育、娛樂遊戲等眾多網際網路企業對具有構建「智能系統」能力的自動化專業畢業生需求越來越強烈。
  • 新方法能在活體系統中構建導電聚合物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將基因工程與高分子化學相結合,利用活體生物複雜的細胞結構來構建功能性生物電子材料——一種導電聚合物。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這一技術,將來科學家或能在活體系統中創建形形色色的功能性合成結構與物質,從而顯著提高生物電子醫學的治療潛力。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與利用雷射脈衝調節神經元行為的光遺傳學類似,新興的生物電子醫學試圖利用電刺激來產生細胞或器官的特異性效應。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範圍廣闊,即可用於舒緩疼痛,也可用於促進組織再生。
  • 蛋白質二級、三級結構預測
    實驗方法獲得蛋白質結構的方法有:X射線衍射法,核磁共振法(只能測定質量小於70kDa的蛋白結構)和冷凍電鏡,目前已解析的蛋白結構約10萬個,僅佔所有蛋白的一丟丟
  •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與結構域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tertiary structure)是指多肽鏈中所有原子和基團的構象。它是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摺疊形成的,包括所有主鏈和側鏈的結構。哺乳動物肌肉中的肌紅蛋白整個分子由一條肽鏈盤繞成一個中空的球狀結構,全鏈共有8段α螺旋,各段之間以無規捲曲相連。在螺旋肽段之間有一個疏水性的空穴,是用來放置血紅素基團的。三級結構是蛋白質發揮生物活性所必須的,所以蛋白質變性時生物功能會受到破壞。
  •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要點:
  •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9:18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Edward W. Yu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要識別細胞是好是壞,比如是免疫T細胞還是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就是看它表面有些什麼。」鐘聲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表面分子協助了細胞的通訊和相互作用。」
  • 濱松新型三級結構MCP,解決小質譜儀低真空度難題
    ,使其成為了分析領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新探測器技術的出現,成為了質譜儀小型化的一個關鍵。 微通道板(mcp)也是應用於質譜儀中的一種常用探測器,特別是tof-ms。但傳統的兩片結構的mcp(見下圖a)和電子倍增器(em)等其他傳統質譜探測器一樣,殘留的氣體分子也會發生電離生成正離子,並返回mcp形成離子反饋。不過,濱松最新推出的擁有三級結構的mcp,通過實現控制離子走向的策略,成功解決了上面說到的問題。
  • 你會預測蛋白的三級結構嗎?
    關於蛋白的同源建模,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Swiss-Model,我們之前也有文章對Swiss-Model的操作使用進行詳細介紹,見《SWISS-MODEL預測蛋白三級結構Phyre2是一個可以對蛋白結構、功能和變異進行預測和分析的在線工具,Phyre2是Phyre的升級版本,主要使用遠程同源檢測的方法進行3D建模,預測配體結合位點和胺基酸變異影響(e.g., nonsynonymous SNPs)。據作者稱,每天有700~1000個用戶在用Phyre2分析預測(Kelley, 2015)。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
  • 科學家揭示RNA摺疊背後的原理
    通過下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利用化學成像的方法將RNA摺疊成動態形狀,Lucks等人發現了一系列RNA分子摺疊趨勢的相似性,並將這些RNA分子稱為核糖開關。核糖開關作為天然的生物傳感器會監測細胞的內部和外部狀態。當核糖開關與一個分子結合時,它會改變分子的形狀,導致基因表達的改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巧奪天工的RNA結構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對RNA結構研究發起挑戰。Bevilacqua和Weissman等人成功研發出一項新技術,能對細胞內大量RNA結構執行快照。他們發現,活細胞內RNA摺疊方式與人工條件下的完全不同。這項研究成果幫助他們破譯一部分RNA摺疊規則,而這些摺疊規則有助於深化對人類變異或疾病的認識——甚至可以對農作物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