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植物再生過程中的器官從頭再生

2020-11-3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植物器官發生 ,作者許格格

植物器官發生

作為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植物器官發生分會官方科普宣傳平臺,不定期發布植物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科普圖文、視頻,及分會動態資訊。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逆境脅迫,這些不利環境因素的脅迫可能會損傷植物組織或器官,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當植物體的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後,受損細胞的臨近細胞會分裂產生新細胞去替代受損細胞,從而進行自我修復,這種植物體對受損組織或器官進行修復或替代的過程,稱為植物再生(Plant Regeneration)[1]。植物再生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體現,其細胞學基礎是細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和多能性(pluripotency)。植物再生不僅賦予植物自我修復的能力,更使植物能夠產生新的器官,形成新的個體,是植物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2]。

高等植物的再生有三種方式:組織修復(tissue repair)、器官從頭再生(de novo organogenesis)和體細胞胚再生(somatic embryogenesis)。組織修復又稱為組織再生(tissue regeneration),是指植物體可以通過修復受損部位再生出組織或器官。器官從頭再生是指從受傷或離體的植物組織上再生出不定根或不定芽的過程,包括根從頭發生(de novo root regeneration)和芽從頭發生(de novo shoot regeneration)。體細胞胚再生是指植物體細胞通過脫分化形成胚胎組織後,由胚胎發育再生形成完整植株的過程。

圖1 植物再生的主要方式(引用參考文獻[3])

植物再生過程的本質是植物細胞在逆境脅迫或受損細胞信號指導下的命運決定,而生長素(auxin)、細胞分裂素(cytokinin)等植物激素對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命運決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器官從頭再生代表著植物體可以再生為完整的個體,這種再生方式在農業和生物技術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扦插技術屬於直接型的器官從頭發生,而組織培養技術則屬於間接型的通過激素誘導的根從頭發生。目前的研究發現,植物進行器官從頭再生的過程大概分為三個步驟,即激活初始細胞、獲得再生能力和重新建立分生組織。

激活初始細胞是植物再生的起始,植物離體葉片的外植體可以感知早期傷口信號和環境信號,這些信號會影響植物再生的能力。環境信號也是影響植物再生的重要因素,例如黑暗處理可誘導外植體YUC5/8/9的表達,從而影響生長素水平和外植體再生能力。

許多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不定芽或不定根都可以從原形成層細胞或形成層細胞開始發生,而中柱鞘細胞和中柱鞘樣細胞可在外源生長素的誘導下產生愈傷組織,因此也可以作為再生初始細胞進行器官從頭再生。再生初始細胞被激活後進行分裂增殖後,還需要獲得再生能力才能重新建立分生組織。在分生組織的從頭建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起拮抗作用,二者共同調節分生組織的建立,影響從頭開始的器官發生過程。

以擬南芥外植體根從頭再生為例,傷口信號會激活損傷組織或臨近組織中基因的表達,維持植物中生長素的水平,激活再生初始細胞。外植體再生初始細胞被激活後,生長素開始合成並被轉運到具有再生能力的細胞中,葉片外植體獲得再生能力,開始進行細胞命運轉變,形成根原基細胞。根原基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根尖分生組織,從而再生出不定根。

圖2 擬南芥外植體根從頭再生的過程(引用參考文獻[4])

在從頭再生芽的過程中,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CIM)可誘導激活再生初始細胞,促進初始細胞獲得再生能力。將其轉移到芽誘導培養基(SIM)後,ARRs直接激活WUS基因,PLT3、PLT5和PLT7激活愈傷組織中的PLT1和PLT2,從而使CUC1和CUC2的表達上調,這些因子共同作用於芽尖分生組織的從頭建立。在從頭芽再生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起著重要的作用。WUS表達區域中的細胞分裂素通過調節YUC1和YUC4抑制了生長素的積累,激活並維持WUS基因的表達,促進芽從頭再生。

在從頭再生根的過程中,生長素激活WOX11和WOX12的表達,使初始細胞獲得再生能力。WOX11和WOX12激活WOX5/7和LBD16基因,使初始細胞形成根原基細胞,從頭建立根尖分生組織。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局部合成的細胞分裂素會抑制生長素的積累,從而影響根原基細胞中WOX5/7基因的激活。因此可以得出,決定器官從頭再生方向的關鍵是生長素誘導的WOX5/7和細胞分裂素調節的WUS的表達,即外源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的濃度比決定了器官從頭再生的類型。

圖3 激素誘導的從頭開始器官發生機制(引用參考文獻[6])

在體外器官發生的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比例對芽和根的再生有著顯著的影響。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的比例低更容易誘導芽再生,生長素濃度高更容易誘導根再生。植物激素的類型也會影響植物器官發生。在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IAA可能是最有效的植物生長素,單獨使用IAA可能會誘導形成芽或根。2,4-D對植物芽再生的效率較低,而NAA對植物不定根的形成更有效。

圖4 不同類型與比例激素誘導的擬南芥葉片外植體器官發生(引用參考文獻[7])

在植物器官從頭再生的過程中,葉片的成熟程度也對外植體的再生能力有影響。不成熟葉片的再生能力較高,成熟的葉片則較難再生出根或芽。

以擬南芥外植體形成不定根的過程為例,許多生長素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在葉片成熟過程中發生了變化,特別是YUC基因的表達。通過qRT-PCR分析發現,葉片成熟過程中TAA1、YUC2和YUC6基因的表達下調,YUC1/4基因的表達水平也在葉片成熟過程中降低。YUC4和其他YUC基因也受晝夜節律的影響,但YUC基因的上遊調節機制尚不清楚。這些早期信號都會影響生長素的積累水平,從而在葉片外植體獲得再生能力進行細胞命運轉變時,影響WOX11/12基因介導的細胞命運轉變,即根原基細胞和根尖分生組織的形成。

圖5 葉片成熟過程中TAA1、YUC2和YUC6基因的表達水平(引用參考文獻[8])

植物的再生通常是在外界環境脅迫或損傷下完成的,器官從頭再生使植物可以再生出新的個體,研究器官從頭再生和植物再生對研究植物生物學來說至關重要。植物再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推進著人們對植物器官從頭再生的機制的深入研究,也為農業育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Xu L, Huang H. 2014. Genetic and epigenetic controls of plant regeneration. Curr. Top. Dev. Biol. 108:1-33 DOI: 10.1016/B978-0-12-391498-9.00009-7

2. 孫貝貝,劉傑, 葛亞超, 等. 2016. 植物再生的研究進展. 科學通報 61:3887-902 DOI: 10.1360/N972016-00629

3. 許智宏,張憲省, 蘇英華, 胡玉欣, 徐麟, 王佳偉. 2019.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49:1282-300 DOI: 10.1360/SSV-2019-0199

4. Xu L. 2018. De novo root regeneration from leaf explants: wounding, auxin, and cell fate transition. Curr. Opin. Plant Biol. 41:39-45 DOI: 10.1016/j.pbi.2017.08.004

5. Motte H, Vereecke D, Geelen D, Werbrouck S. 2014. The molecular path to in vitro shoot regeneration. Biotechnol. Adv. 32:107-21 DOI: 10.1016/j.biotechadv.2013.12.002

6. Sang YL, Cheng ZJ, Zhang XS. 2018. Plant stem cells and de novo organogenesis. New Phytol. 218:1334-9 DOI: 10.1111/nph.15106

7. Zhao X, Liang G, Li X, Zhang X. 2014. Hormones regulate in vitro organ regeneration from leaf-derived explants in arabidopsis. Am. J. Plant Sci. 5:3535-50 DOI: 10.4236/ajps.2014.524370

8. Pan J, Zhao F, Zhang G, Pan Y, Sun L, et al. 2019. Control of de novo root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by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Arabidopsis leaf explants. J. Genet. Genomics. 46:133-40 DOI:10.1016/j.jgg.2019.03.001

來源:植物器官再生

1980-2020

原標題:《【科學普及】植物再生過程中的器官從頭再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態所提出「根從頭再生」的發育學框架—新聞...
  •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Science雜誌公布的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
    高等植物的再生可分為以下三種: 組織修復(tissue repair); 器官從頭再生, 包括根從頭再生(de novo root regeneration)和芽從頭再生(de novo shoot regeneration); 體細胞胚再生(somatic embryogenesis)(圖1).
  •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10月9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院士許智宏、研究員徐麟、研究員王佳偉,與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蘇英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胡玉欣聯合撰寫的題為《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 Cell Regeneration徵集論文:模型生物中的器官再生
    Cell Regeneration徵集論文:模型生物中的器官再生 2020-06-03 03: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解開渦蟲再生之謎 人體器官再生有望實現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渦蟲的身體某些部位在被截掉後能夠再生的基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對渦蟲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進行了研究,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有一天這項研究有可能會使老化或受損的人體器官和組織再生成為可能。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固著生長並通過協調生長發育過程和抗性反應從而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脅迫與損傷。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因其培養體系穩定、發育過程相對明確而被科學研究和藥物研發廣泛使用,但是,仍有很多問題尚不清楚。使用純化的蛋白培養類器官的活力就不如條件培養基培養的類器官好,是因為什麼呢?人胚胎類器官在培養過程中,會出現多種表型(對稱型、出芽型、混合型等等),在表型不均一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想要做到高重複性會比較困難,那麼這種不均一性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不僅能再生器官,還能再生大腦,這種生物隱藏人類肢體再生的秘密
    美西蠑螈是蠑螈中再生能力最強的種類之一,可以說是動物王國身體部位的再生冠軍。相比起真渦蟲的扁形蟲能夠藉助一點點組織長出整個身體,美西蠑螈這種體型不算小的兩棲類動物的再生能力可以說讓人瞠目。科學家發現蠑螈可以再生四肢、尾巴、脊髓、眼睛,有些物種甚至能夠再生晶狀體和一半的大腦,蠑螈的組織再生過程不會產生疤痕,幾乎完美複製受損前的部位,而且在幾個月內,整個肢體包括皮膚、骨骼、肌肉組織,甚至神經末梢都能夠得到恢復。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科學家們最喜歡的模型生物之一。
  • 【會議通知】第三屆中國組織器官再生研討會-第二輪通知
    為推動中國再生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的發展,促進我國組織器官再生領域研究人員深入交流合作,共同探討組織器官再生研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
  • 如果人的器官可以再生,患哪些病的人就有福了?實現再生指日可待
    如果人體可以再生,這4種病就有救了 心臟疾病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研究人員2019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關於心臟再生的研究,在哺乳動物的試驗中,小鼠心臟受傷後,可以再生大量的心臟組織。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植物器官、組織及細胞在離體培養條件下可再生植株,體現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totipotency)。早在一個世紀前植物組織培養體系已建立,廣泛應用於中藥材、花卉、林草及作物的快速繁殖及基因工程育種。但迄今為止,植物細胞「全能性」機理仍不清楚。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類器官(organoid)是由幹細胞衍生出來的類似器官的組織,被認為是構建人工器官或開發新藥的下一代技術。基於這一新型類器官模型,鄧宏魁研究組開發了一組表觀遺傳調控的化學小分子,能夠在小鼠體內促進腸道上皮組織的損傷修復。這項工作為研究器官再生提供了新的體外模型,同時也揭示了基於化學小分子的表觀遺傳調控在器官再生中的重要作用。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凝聚優勢力量,重點針對幹細胞發生、發育和形成功能細胞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深入開展幹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人工器官,以及幹細胞與疾病發生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開發。6.植物細胞全能性與器官發生系統研究激素、溫度、光照等調控細胞脫分化和再分化的機制,植物細胞全能性的遺傳與進化機制,細胞全能性和器官分化的激素調控,植物生長點的維持、再生和器官發生的遺傳與表觀機制,植物無融合生殖的機制,植物遺傳轉化的新技術等,研究植物如何由單個體細胞發育成完整植株機制,促進揭示體內受精卵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機制。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再生紙的製作過程,再生紙的做法
    把模具放到攪勻的紙漿中,輕輕的晃動模具直到其表面的紙漿看起來平坦,然後將模具以水平之姿勢,慢慢地拿出來。4. 將模具放在有充足陽光的平坦地面上風乾。風乾過程中,可用顏料輕輕著色或將花、葉、飾物貼到紙漿上。最後把紙張輕輕的從模具上揭下, 一副作品就完成了。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傳統的類器官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模擬了體內穩態環境下幹細胞及其分化細胞的相互作用,無法呈現損傷再生條件下的器官組織變化。然而在體內損傷誘導的再生過程中,會出現損傷態幹細胞來主導組織損傷修復的過程【2】。如何在體外建立能夠捕獲損傷態幹細胞的類器官培養方法,是類器官研究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機體損傷和疾病康復過程中受損組織和器官的修復與重建仍然是生物學和臨床醫學面臨的重大難題。據報導,全世界每年約有上千萬人遭受各種形式的創傷,有數百萬人因疾病康復過程重要器官發生纖維化而導致功能喪失,有數十萬人迫切希望進行各種器官移植。
  • 再生醫療的目標:日本使用ips細胞製作「類器官」的最新進展
    雖然大小遠不及真正的器官,但近10年來,在大腦、肺、腎臟和肝臟等各種器官中技術已經建立。一些結構和功能接近真實的迷你器官出現,並結合器官和類似器官,被稱為"類器官"。研究得以發展的一大契機是由受精卵和體細胞(如皮膚和血液)組成的ES細胞(胚胎)和iPS細胞的出現。過去,迷你器官通常由幹細胞製造,這些幹細胞最初存在於體內,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