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不能再生:幹細胞分化能力有限—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螅屬的Hydractina echinata寄生在一隻寄居蟹的殼上面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對較為簡單的生命形式,如水母、珊瑚等,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卻具有「長生不死」的本領。在1969年的經典劇集《星際迷航》(Star Trek)中,也有一位死不了的人。他出生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在與柯克船長見面的時候已經活了差不多5000年。

 

近日在《愛爾蘭時報》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該文章講述了愛爾蘭國立大學-戈爾韋再生醫學研究所對一種貝螅屬物種(學名:Hydractinia echinata)的研究。這種貝螅是由棘刺、觸手和水螅體組成的粉紅色附著群體,長度大約在2到3釐米,這使其可以方便地寄生在寄居蟹的貝殼上。貝螅看起來並不特別出奇,但據研究所的科學家烏裡·弗蘭克(Uri Frank)稱,這種生物「在理論上是永生的」。

 

當然,「永生」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見仁見智。在此之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曾介紹日本科學家發現了燈塔水母可以長生不死,這在當時也引起了轟動。與之不同的是,烏裡·弗蘭克等人的研究關注點是貝螅在失去身體部位之後,能完整重生的能力。這位愛爾蘭科學家在文章中解釋道:「這聽起來似乎很讓人驚悚,如果它的頭被咬掉,只要幾天時間它就可以再長出一個來。」

 

Hydractinia echinata遠不是地球上唯一擁有這一技能的生物,蚯蚓、海星、龍蝦、蝸牛、蠑螈和其他許多種生物都能夠長出替代的器官或肢體。一些哺乳動物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再生出器官,如兩種非洲刺毛鼠就能夠重新長出汗腺、皮毛和軟骨。這就引出了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如果斑馬魚能夠長出一條新的尾巴,為什麼我們人類就不能在需要的時候,生出新的手臂、腿,抑或是腎臟、心臟呢?

 

「沒有人知道確切答案,」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發育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大衛·加德納(David M. Gardiner)說,「再生是一種基礎的生物學特性,就像繁殖一樣。」大衛·加德納是一項再生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他解釋說,人類實際上也有再生的能力。我們的身體一直在細胞水平上不斷重建,並擁有修復損傷和癒合傷口的能力。雖然我們不能再生出新的手臂,但據2013年《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報導,兒童有時候能夠在手指意外截斷之後,重新長出指尖;而成人在肝臟受損的時候,也可以重新長出部分組織。

 

「如果沒有自身修復的能力,那我們就不能夠存活下來,」加德納指出,「但如果我們可以再生出一小塊組織,為什麼我們不能再生出器官呢?」令人沮喪的一點是,其實我們在子宮裡的時候都具有這種能力。人類是由胚胎幹細胞逐漸發育而成的。胚胎幹細胞具有高度的多能性,能夠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細胞,從神經元到肌細胞、血細胞等。

 

能夠使肢體和器官再生的生物也具有幹細胞,並在生命史中一直保持著分化的能力。例如,當蠑螈的一個肢體斷了之後,它的幹細胞會馬上開始工作,形成一團快速生長的未分化細胞,稱為再生原基(regeneration blastema),之後這些細胞會分化並形成不同的結構,組成新的肢體。

 

與許多哺乳動物一樣,當我們出生的時候,這些多能性的細胞就被體細胞——即成體幹細胞所替代。成體幹細胞只有有限的分化能力,能夠修復身體受損的部位。例如,骨髓中的成體幹細胞能生成血細胞,皮膚中的成體幹細胞能更新表皮,或生長出疤痕組織以癒合傷口。

 

然而,人類並不能再生出一隻完整的手臂。加德納說:「在人體中肯定有某種東西,阻止了再生過程走得更遠。」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某種演化上的權衡。「如果兩棲動物的一隻前肢被吃掉,那它可以躲起來好幾個星期不吃不喝,之後再重新長出前肢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恩裡克·阿瑪亞(Enrique Amaya)說,「但對於新陳代謝旺盛,需要不時進食的動物來說,這是完全不可行的。它們必須迅速地癒合傷口。」

 

還有一些科學家,如愛爾蘭的烏裡·弗蘭克則認為,我們身體裡所具有的某種抑制癌細胞分化的機制,可能同時也抑制了細胞團發育成再生器官。不過,這些或許都可以改變。加德納推測,人類仍然具有重新長出肢體和器官的潛能,而且他堅信科學家有朝一日終可以獲得重新開啟或關閉再生功能的方法。他還提到了近年來的一些進展,如2007年研究者發現了如何將已分化細胞重新變回成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這也消除了許多人曾經認為的不可逾越的再生障礙。

 

加德納解釋說,生長出新的人體四肢或器官或許就像是為細胞提供一個不同的遺傳指令。換句話說,就是為細胞提供一份新的藍圖,指導細胞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並組成有功能的結構。「當你(在細胞水平上)看再生原基的時候,它們就像腫瘤一樣,所不同的是它們會停下來進行分化,再組成一隻手臂。」加德納解釋道,這種差別「就在於控制生長和形態的信息。」

 

有懷疑論者爭論說,重新生長出手臂或其他器官可能是一個十分耗費時間的過程,並不現實。加德納並不同意這一觀點。「蠑螈的前肢與人類手臂一揚複雜,」他指出,「關鍵是你需要有用於再生的結構。纖維組織母細胞(能形成組織框架的一類細胞)在蠑螈體內構建了藍圖,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也能夠像蠑螈一樣具有再生能力,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需要找出弄清楚其中的信息網絡。」

 

他接著說道:「嬰兒手臂生長需要多長的時間呢?很可能要幾個月的時間。當你能重新長出與嬰兒相似的手臂時,會發生什麼——在再生肢體或器官能長到多大的問題上,這裡似乎有個限制。」不過在那之後,這隻幼小的手臂或許可以在細胞水平上被編程,從而快速生長為成年人的手臂。加德納說:「蠑螈也是先再生出一隻小的前肢,但之後其生長速度比其他部位快得多,因此能最終趕上來。」

 

目前,我們還不能確定科學家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解碼並重新編程人類的再生過程,因為沒人知道這其中涉及到多少步驟。「這其中或許只有兩到三個步驟,我們可能要花上十年時間,」加德納說,「但如果其中的步驟多很多,那我們可能就要五十年的時間了。」不過,他認為在未來某一天這一切都會實現。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一種化學物質也可改善器官功能
  •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2020-10-09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北京7月25日訊(通訊員沈基飛、張郡 記者張林)記者今天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
  • 人類為什麼不能像壁虎那樣,可以「斷肢再生」
    在實際生活中,人,包括其他一些高級哺乳動物的個體在其一生中並不能單獨進化。這是為什麼?蠑螈的再生原理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另一方面來理解。人為何不能像壁虎或蠑螈那樣,在斷了手腳或尾巴後能很快就長出手腳或尾巴來?如果蠑螈一條腿被砍斷了,在24小時內,它的腿斷面上就會生長出一層幹細胞。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死亡與分化》。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
  • 揭秘幹細胞是如何進行組織修復與再生的
    且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它在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方面有著驚人的效果,是再生醫學界冉冉興起的一顆新星。那麼幹細胞是如何進行組織的修復與再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幹細胞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過程中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這跟它的分化再生能力有著重要聯繫。幹細胞能夠通過分化與增殖,發育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成熟細胞系,從而促進或完成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 幹細胞的多樣性和再生特性比預期的抗衰老能力更強
    由於採用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研究人員得以闡明與觀察到的幹細胞異質性有關的一些分子機制,並在衰老時恢復幹細胞再生功能。他們的發現,最近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其研究表明幹細胞的多樣性和再生特性比預期的抗衰老能力更強,保證了幹細胞的長期存活和支持組織再生。
  • 抵抗疾病,逆轉衰老,幹細胞與它的再生「超能力」_鄭大中科博生
    因此,在再生醫學的發展中,幹細胞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幹細胞有三種主要類型: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以及全能幹細胞,每種幹細胞都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來幫助我們逆轉衰老。成體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包括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和間充質幹細胞,它們的再生能力相對有限,只能分化為一小部分的組織類型。的我們年輕時的身體很健康,那是因為受損的細胞能很快被多能幹細胞替代。
  • 細胞分化和幹細胞生物學
    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也就越差;4、細胞分化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正常生理條件下,已經分化為某種特異的、穩定類型的細胞一般不可能逆轉到未分化狀態或者成為其他類型的分化細胞,當然也不是絕對的;5、細胞分化具有可塑性,已分化的細胞在特殊條件下重新進入未分化狀態或轉分化為另一種類型細胞的現象。這就是去分化現象。
  • 幹細胞再生讓大腦「年輕」—新聞—科學網
    「從概念上講,該研究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有能力持續改進、適應以及將新細胞整合到神經迴路中。」本文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宋紅軍(音譯)說。 神經發生曾被認為有兩個階段:發育階段,主要發生在胚胎期和出生後早期,由幹細胞形成神經元並建立起整個神經系統迴路;而成年期神經發生一開始被認為起源於一種特殊的神經幹細胞群,它們在胚胎形成過程中被「雪藏」,並且與產生神經元的前體細胞截然不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處於大腦發育極早期的前體神經幹細胞進行了標記,並追蹤了其從發育到成年時期細胞的譜系。
  • 華西口腔專家研究給人類牙齒終生再生能力!
    此時此刻,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家熟知的海洋BOSS——大白鯊,它不僅擁有一副好牙口,關鍵是這副好牙還擁有終生再生能力! 那如果人類擁有這個能力呢? 華西口腔醫院的「種牙」 來自華西口腔的研究團隊,就專門研究怎麼讓「掉了的牙」再長出來!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生醫學的概念與範疇有位專家認為,再生醫學是通過研究機體的正常組織特徵與功能、創傷修復與再生機制及幹細胞分化機理,尋找有效的生物治療方法,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與再生,或構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改善或恢復損傷組織和器官的功能的科學。他提出移植幹細胞可優勢分布於損傷局部,但數量有限(<3%),將基因克隆到腺病毒表達載體能加強定向,轉染幹細胞使之增加基因表達,增強了促癒合作用。
  • 教學素材|動物的神奇再生能力
    後來長大才知道,壁虎有再生的能力,而且不止壁虎有,在自然界中蚯蚓、渦蟲、蠑螈等等動物都擁有這種神奇的能力。然而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身體某部位因意外致殘,如失去一條胳膊,是不敢奢望會再長出一條同樣的胳膊,這說明我們人類是沒有這種功能的。事實上,進化層級越高,這種神奇的能力就喪失得越多,對於人類的大部分組織和器官而言,損傷或切除意味著永久失去。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結合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等技術誘導幹細胞分化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和器官,如神經、視網膜、胸腺、胰島等;結合發育生物學方法、胚胎操作等在大動物中生成人類重要組織和器官。4. 幹細胞與微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圍繞幹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發現新的幹細胞多能性標誌物,探索微環境與調控幹細胞增殖分化等的分子機制。成體幹細胞的分離鑑定。
  • 人體內本身就已經有幹細胞了,為何還要進行回輸補充?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在一定條件下無限制自我更新與增殖分化能力的細胞。幹細胞與人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人體離不開幹細胞。人體起源於幹細胞,受精卵即為人體的第一個幹細胞,受精卵分化形成各個組織和器官。幹細胞存在於人體從胚胎、胎兒到成體發育的整個過程,為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的細胞來源。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幹細胞認識的不斷加深,幹細胞在人體損傷修復、美容抗衰以及人體多種疾病的幹預方面顯示出了驚人的潛力,幹細胞技術在醫學與再生醫學界被寄予厚望。相關的幹細胞研究、幹細胞療法、幹細胞針注射等新聞司空見慣,幹細胞逐漸開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話題。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做「減法」 原位再生神經元 已有研究表明,大腦特定神經元的大量丟失或死亡是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再生醫學對於治療這些以細胞丟失為特徵的疾病有著巨大的希望。 薛願超告訴《中國科學報》,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致力實現用胚胎幹細胞替代損失神經元,但其存在分化效率不高,無限增殖導致腫瘤產生等問題。
  • 幹細胞療法抗衰老的3個臨床案例
    幹細胞能夠進行廣泛的自我更新、複製,並且有可能分化成任何類型的體細胞組織,逐漸應用於再生醫學、重建組織和器官生物工程。近年來,幹細胞在醫學抗衰中也獨佔一席,科學家使用幹細胞的獨特性來延緩人類衰老,延年益壽。
  • 幹細胞再造人體器官
    更重要的是,對於胰島、肝臟等分泌功能性蛋白的器官,豬源性蛋白與人類蛋白序列之間的差異,將導致蛋白無法在人體內發揮完全等同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利用基因修飾的豬器官能否直接移植給患者仍然有待商榷。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類型。因其在體內體外分化形成各種細胞類型的能力,因而在發育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Nature: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系列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iPS細胞是「初始化」後的普通體細胞,但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種組織細胞。更重要的是,它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受到科學家的青睞。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和胚胎幹細胞分別植入實驗用的老鼠胚胎中,嘗試能否使其發育成健全的身體各組織。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蛋白質)「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對理解幹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體內任何種類的細胞。因此,幹細胞在器官再生和細胞替代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儘管近年來科學家在幹細胞分化領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轉錄因子如何調控胚胎早期中胚層和中胚層衍生物(包括心血管系統等)的機制一直沒搞清楚,妨礙了將其分化的細胞安全有效地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