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國家館的設計呈現出類似DNA的螺旋結構
昨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中意科技交流日——中意生物材料及新材料論壇」在蓉舉行。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四川與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正加快融入世界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中。
新材料如何助力「再生醫學」的發展?如何通過高分子載體,實現腫瘤藥物的「定位」輸送?論壇上,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薩倫託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生物材料及新材料的技術前沿和成果落地,進行了全方位交流。此外,4家中、意企業進行了路演匯報,並對將來中、意企業合作的創新點進行了探討和嘗試。
四川在再生醫學材料研究領域處於國際前沿水平
通過無機材料能再造「人工骨」?未來,生物材料還可能重生皮膚、組織甚至器官?作為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表示,在傳統觀念中,通過無生命的生物材料,來誘導生命組織和器官的形成,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現在我們發現了一些新材料,可以不加幹細胞和生長因子,就能再生人體組織和器官。我們首次提出了這個新觀念,並證明了納米磷酸鈣材料在體內可以『再生』新骨,再生新骨被稱為『骨誘導人工骨』。」
張興棟介紹,目前通過新材料可以再生新骨,完完全全是自己骨頭的再生與修復,進一步他們又發現了新材料還可以誘導「軟骨」形成。同時,國內其他研究機構相繼發現,一些新材料可以再生韌帶,甚至於再生神經,其適用範圍越來越廣。他表示:「從納米磷酸鈣入手,我們也在探索更多的生物新材料,用於再生醫學的研究和臨床試驗。」
今年6月,由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辦的「2018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落地成都。張興棟介紹,該會議是第二次國際性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生物材料專家齊聚蓉城,定下列入21世紀生物材料定義的內容。定義會上,張興棟提出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新定義被列入生物材料定義清單,成為我國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
張興棟表示,之前的生物材料定義基本都是西方提出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的新定義被認可,代表著21世紀國際生物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技術前沿,也表明國際上承認了中國在該領域的成就。「目前,在再生醫學或者說再生醫學材料研究領域,中國跟國際領先起碼是屬於『並跑』的水準,而四川在再生醫學材料研究領域也處於國際前沿水平。」
選擇性「凋亡」骨腫瘤細胞
臨床試驗已表現出一定療效
「同樣這麼多細胞,它把腫瘤細胞凋亡了,把成骨細胞增殖了,對於正常細胞則沒有影響。」張興棟告訴記者,最近的研究試驗中發現,一種納米磷酸鈣材料可以選擇性地凋亡骨腫瘤細胞,並對成骨細胞有增殖作用。他表示,華西醫院已經在做臨床新技術的試驗,一共做了30多例。最早的試驗已經有1年多了,目前只發現了不到2例的復發情況。
張興棟告訴記者,以前常規是對骨腫瘤進行大面積切除,甚至需要切除手、腳等肢體。因為骨腫瘤細胞即便殺死了,只要沒完全清除掉,還可以再生。「在常規治療中,骨腫瘤半年就會復發。因此,我們的新材料已表現出一定的療效。如果再有一年時間不復發的話,我們就算成功了。」
張興棟表示,如果該材料能在臨床試驗上成功,這在國際上將是一個新的發現,也將是局部腫瘤治療領域的新進展。以後,對於局部的腫瘤治療,生物新材料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現有的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也不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他表示,目前已經做了幾種腫瘤的研究,通過不同的生物新材料,對黑色素瘤、骨腫瘤都可以實現選擇性凋亡,「因為剛剛才發現這個新技術,其他腫瘤細胞是否可行,還在進一步探索中。」
推動更多「意蓉」科技合作
新型水泥、氣凝膠淨水、膠原再生材料……從義大利帶來的「黑科技」
在本次中意科技交流日上,來自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薩倫託大學的專家學者們也作了專題報告,給成都帶來了一些新的科技理念和產品。論壇上,義大利薩倫託大學AlessandroSannino教授介紹了膠原基生物材料在組織再生的應用,他們研發的膠原基支架可以對特定的組織進行再生和定製,使得組織和材料之間能在一定時間內相互作用。
氣凝膠作為世界最輕的固體,也是熱門新材料中的一種,它怎麼運用到水淨化的過程中去?那不勒斯第二大學博士MartinaSalzanodeLuna表示,目前正在做一種「納米複合吸附劑」的產品,採用了殼聚糖和石墨烯氧化氣凝膠的組分,能夠分別吸收水中的陰離子和陽離子,利用氣凝膠很高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積,可大幅度提高染料廢水的吸附效率。
除了專業學術報告,4家中、意企業進行了路演匯報,並對將來中、意企業合作的創新點進行了探討和嘗試。其中,來自義大利的科技企業HypucemSrl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他們的新產品,一款結合了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的新型水泥,「對於這種新型混合水泥,我們有試驗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絕熱性等使用性能會越來越好。它的內部結構在優化,就像在『生長』。」
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科技參贊龔卓龍(LorenzoGonzo)表示,隨著義大利與四川的雙邊合作不斷深入,科技合作將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也將推進更多「意蓉」科技合作的雙邊項目。實際上,2017年落地成都的中意創新合作周以及本次中意科技交流日活動,也給義大利和四川的科技合作帶來了更多機遇。他表示,「義大利非常重視與中國在科技、文化、商務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期一周的義大利主賓國活動,已於西博會的各個場館進行,意方也希望藉此機會增進中意兩國多渠道交流,促成雙方全方位合作。」
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科技參贊龔卓龍:
點讚!成都非常重視科技發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龔卓龍表示自己經常來成都,對成都也很熟悉。他表示,本次中意交流的生物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屬於雙邊合作的優先領域,也是開發創新性和顛覆性新產品的研究前沿。本次活動也將進一步加強和擴大義大利和四川的科技合作,並從學術界、企業界層面上,推動生物材料方面的技術轉讓與成果落地。
龔卓龍告訴記者,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研發機構長期以來跟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CNR)等義大利著名科研機構有學術合作,並且也在四川大學搭建了新材料國際技術轉移平臺。並且,本次論壇也有中國和義大利企業進行先進產品和技術的交流活動。
「我的感覺是,成都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龔卓龍表示,天府新區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這說明成都非常重視生物醫藥和生物材料的發展。此外,新材料不僅僅應用在生物方面,也會應用在航空航天等方面,而四川大學非常重視這個領域,並進行了新材料的研發。
成都商報實習記者鄭鑫
攝影記者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