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發現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新機制,為骨再生...

2020-12-04 瀟湘名醫

眼眶骨缺損將導致眼球內陷和移位、視力下降甚至喪失、顱面畸形等嚴重後果。眼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使眼眶骨缺損修復的臨床效果不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眼眶骨修復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期範先群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RNA circRNA-vgll3通過circRNA-vgll3/miR-326-5p/整合素(Itga5)通路顯著促進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SCs)的成骨分化。CircRNA -vgll3修飾的ADSCs與磷酸鈣骨水泥(CPC)支架複合在動物標準骨缺損模型中取得顯著療效,這些研究成果將為臨床上治療眼眶骨缺損提供新依據。該項研究成果已於8月19日被國際學術期刊《細胞死亡與分化》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IF=10.717)在線發表。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本文第一作者張丹丹博士在範先群和谷平教授的指導下,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該研究發現起源於vgll3基因座的circRNA-vgll3顯著促進ADSCs成骨分化,沉默circRNA-vgll3則顯著降低ADSCs的成骨能力。同時,該研究發現circRNA-vgll3通過circRNA-vgll3/miR-326-5p/Itga5通路在ADSCs成骨分化中發揮作用:Itga5促進ADSCs成骨分化,miR-326-5p抑制Itga5翻譯,circRNA-vgll3通過在細胞質中吸附miR-326-5p抑制後者活性以促進ADSCs的成骨分化。此外,該團隊對circRNA-vgll3修飾的ADSCs複合CPC支架在修復大滑鼠準骨缺損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系統評價,結果表明circRNA-vgll3能增加骨礦物質密度、骨小梁數量與新骨體積, 顯著促進骨缺損的修復。本研究揭示了circRNA-vgll3在新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與機制,為臨床上骨缺損修復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九院眼科是以眼腫瘤眼眶病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學科,在2019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中排名全國第八。範先群團隊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項目支持下,進行了眼眶功能化修復材料的系列研究,並積極推動新型骨支架產品的轉化應用;深入探討了多種種子細胞包括鼻竇黏膜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和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等在骨再生修復中的作用與機制。系列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為眼眶骨修復提供了紮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通訊員 許瑋)【來源: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文匯/中新網等」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團隊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鑑定並命名了全新的長鏈非編碼RNA RBAT1(Retinoblastoma Associated Transcript-1),發現lncRNA RBAT1可招募HNRNPL並順式激活E2F3,靶向RBAT1/E2F3顯著抑制視網膜母細胞瘤(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作為一種主體成分為碳酸鈣的天然材料,蛋殼中富含的Mg、P、Si、Sr、Na等微量元素在促進血管生成和成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其在骨再生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甚少開展。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2019年09月0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鍾清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utophagy》(IF=11.059),發表題為「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新聞—科學網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為了解決該疑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博士柴佩韋和教授範先群首次繪製出ACE2泛癌分析圖譜,揭示ACE2高表達的腫瘤患者更易罹患新冠肺炎,該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血液學與腫瘤學雜誌》,並同期被列為網頁封面文章。
  • 良醫|牙齒「地基」再生找到新途徑,上海醫生接任國際口腔修復大會...
    用了十年的時間,蔣欣泉教授帶領的團隊以勤奮的工作和創新的思維,獲得了上面這些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讓中國的口腔修復-再生醫學專業,站上世界舞臺。蔣欣泉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探索利用再生醫學的技術修復頜面部骨組織,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與普通人關係最大的頜面部骨組織修復,是種植牙所需要的骨組織基礎。蔣欣泉教授告訴記者,很多患者缺牙後要求做種植牙,但經過檢查發現,因為大量牙缺失,患者牙槽骨已經萎縮或者缺損,種牙的土壤沒了或者土壤厚度不夠,種植就無法實現。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我院兒科研究院周玉峰團隊與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2020-11-14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交大雷波團隊《AFM》: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再生新策略
    矽基生物活性醫用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矽酸鹽陶瓷等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優越的骨整合能力、成骨誘導活性、創面修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在骨組織再生與替代、軟組織創面修復、藥物基因遞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然而傳統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力學脆性大、彈性差、降解慢,大大限制了該類生物醫用材料的再生醫學應用範圍。
  • 超越人眼的視覺晶片、誘導骨再生的修復膜……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
    本次活動通過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旨在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舉行,吸引了超過 30.9 萬人次關注。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在UM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 ZNNT1(lncRNA ZNNT1)。
  • 環狀RNA在骨關節炎中的研究進展:從已知到未知
    目前研究揭示環狀RNA功能廣泛,在多種疾病的發生、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骨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退變性疾病之一,以持續性的關節炎症和疼痛為主要特徵,病變累及骨、軟骨下骨、半月板、滑膜、韌帶和肌肉等多個結構。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小面積的頜面部骨缺損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大面積缺損則無法實現骨組織自行修復與再生,往往需要通過骨移植材料的植入來修復並恢復功能。 骨移植技術可以填充由於骨缺損形成的物理間隙,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形態,其包括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和異種骨移植技術。
  • 應用濃縮生長因子促進幹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
    PDGF是高效的促有絲分裂因子、多種細胞的強效吸引劑,能夠維持新生血管的穩定性,促進幹細胞的成骨分化,被認為是組織修復與再生的關鍵調節因子。TGF-β是一種分泌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多種調節功能,能夠激活軟骨形成及幹細胞成骨分化,在骨癒合過程的早期和中期起關鍵作用。
  • 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常用的材料包括PCL、PLGA,具有很好的機械強度和可列印性,但由於列印過程中往往涉及有機溶劑或高溫,所以會喪失支架的生物活性;可光交聯的水凝膠類生物墨水例如GelMA、HAMA等機械性能太低,無法為骨再生提供支撐,且在光交聯過程中,會受到較高的溫度,使得生長因子、DNA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失去活性;無機材料例如羥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鈣可以改善成骨活性和機械強度,但是其在支架內部往往分布不均勻甚至堵塞列印噴頭
  • 骨水泥: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為骨修復提供新方案
    骨缺損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高能骨折或者骨質疏鬆骨折、骨腫切除等通常都伴有骨缺損。骨缺損容易阻礙骨癒合,一般需要進行填充處理。操作方便、性能優良的骨填充材料是影響骨癒合效果的重要一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邱東研究員帶領的骨水泥材料團隊,經過深入研究,開發出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可吸收PSC生物活性玻璃骨水泥,在促進骨組織再生方面展現出優良性能,有望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途徑。
  • Nat Commun:環狀RNA幫助心臟損傷修復
    在這些非編碼RNA中,有最近發現的環狀RNA,因其不尋常的環狀結構而被命名(大多數其他RNA是線性的)。與其他非編碼RNA一樣,環狀RNA也被認為是無功能的,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並非如此。環狀RNA實際上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或結合其他分子,包括microRNA和蛋白質,最近,這一觀點得到了坦普爾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相關研究的證實。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
  • 行業|需要骨修復的患者越來越多,人工骨會是他們的救星嗎?
    1971年人們發現海珊瑚具有與人骨相類似的孔隙結構,開始應用原始珊瑚碳酸鈣作為植骨材料,但是珊瑚骨質地脆、吸收快,在骨缺損處只具有支架和骨引導作用,而無骨誘導能力。單純珊瑚植入機體後有一定的體積喪失,對於較大的骨質缺損,僅用珊瑚難以達到完全修復。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o在內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病毒具有無法識別的基因,這使得它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但是,我們真正知道多少種病毒?另一個研究團隊剛剛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它們潛藏在數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說明了我們對病毒「還有很多仍然需要去了解」。Abrah?o在搜尋巨病毒時發現了這種病毒。巨病毒的大小與細菌相當。2003年,它們首次是在變形蟲中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