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環狀RNA幫助心臟損傷修復

2020-12-04 生物谷

2019年9月21日 訊/生物谷BIOON/ --儘管部分RNA具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但大多數RNA並不參與蛋白質的翻譯過程。在這些非編碼RNA中,有最近發現的環狀RNA,因其不尋常的環狀結構而被命名(大多數其他RNA是線性的)。


與其他非編碼RNA一樣,環狀RNA也被認為是無功能的,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並非如此。環狀RNA實際上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或結合其他分子,包括microRNA和蛋白質,最近,這一觀點得到了坦普爾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相關研究的證實。研究者們首次發現,由環狀RNA其具有吸收有害分子的能力,因此其在心臟病發作後的組織修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該研究於9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我們發現,小鼠心臟病發作後,將環狀RNA circFndc3b、添加到受傷的心臟中,可增強心臟修復並幫助恢復心臟功能,」該研究的作者Kishore博士說道:「我們將circFndc3b的這些作用歸因於其像海綿一樣起作用的能力,它能夠結合一種稱為FUS的蛋白,該蛋白介導細胞死亡並減少血管生長,從而阻礙心臟組織的修復。」


Kishore博士及其同事發現發現患有心臟病的小鼠的心臟中這種特定的環狀RNA明顯降低後,將研究重點放在circFndc3b上。Kishore博士說:「這一觀察結果使我們想知道circFndc3b表達的變化是否意味著它在心臟功能上的重要性。」


為了研究這種可能性,在心臟病發作後將誘導circFndc3b過表達的基因產物注入小鼠心臟。隨後的檢查表明,與未治療的小鼠相比,在注射後的八周內,治療的小鼠的心臟功能以及個體存活率均有提高。也有證據表明在心臟組織中新血管開始形成,大大有助於組織修復過程。


這些發現提供了對環狀RNA的新見解,以及它們作為限制破壞性分子活動的分子海綿的潛在作用的重要性。 下一步,Kishore博士及其同事目前正在開發大型動物模型,以進一步研究circFndc3b的治療潛力。該團隊還希望在心臟病發作後立即開始分析患者的血液樣本,以研究特定的循環RNA是否可以作為心臟病或損傷的生物標記,並更好地了解其臨床意義。(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Sponge-like action of circular RNA aids heart attack recovery


原始出處:

Venkata Naga Srikanth Garikipati, Suresh Kumar Verma, Zhongjian Cheng, Dongming Liang, May M. Truongcao, Maria Cimini, Yujia Yue, Grace Huang, Chunlin Wang, Cindy Benedict, Yan Tang, Vandana Mallaredy, Jessica Ibetti, Laurel Grisanti, Sarah M. Schumacher, Erhe Gao, Sudarsan Rajan, Jeremy E. Wilusz, David Goukassian, Steven R. Houser, Walter J. Koch, Raj Kishore.

Circular RNA CircFndc3b modulates cardiac repair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a FUS/VEGF-A ax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19; 10 (1) DOI: 10.1038/s41467-019-11777-7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來自Nagoya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系列參與線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些分子過去被發現參與了對死亡細胞的吞噬效應。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環狀RNA(circRNA)資料庫大匯總,快來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2018 年是環狀RNA大爆發的一年, 據統計, 2018 年國內外環狀 RNA 領域發表 SCI 文章高達 8167 篇, 比 2017 年增長了 10 多倍, 產量呈現指數性地暴漲。此外,更新後的資料庫包含了人類和小鼠之間環狀 rna 的保守性分析。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腫瘤引起的病變可能會出現環狀DNA外衍生的重排,並與不良的臨床結果相關。環狀DNA衍生的重排很可能是一個持續的突變過程。因此,染色體外環狀DNA是一個多點突變過程,對腫瘤基因組重塑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功能和臨床意義。【4】Nat Genet:重磅!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或在兒童癌症發生中扮演關鍵角色!
  • Nat Commun|應對衰老和AD:HDAC1調控DNA損傷修復
    基因組由於DNA損傷所致的不穩定性是衰老的重要標誌,並且與人腦中的基因突變、基因表達變化和認知損害相關。深入了解調控腦中DNA損傷和修復的機制可以為應對衰老和疾病提供幹預的可能。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s),是一類可以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基團移除的酶。HDACs參與很多細胞過程,包括轉錄、染色質重塑和DNA修復。
  • Nat Commun:研究發現睡覺的終極意義——修復神經元DNA損傷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而近日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揭開了睡眠背後的秘密,他們發現睡覺可以增加染色體的運動,從而減少神經元中DNA損傷的堆積該研究通訊作者Lior appelbaum教授說道:「我們現在找到了睡眠、染色體動力學、神經元活動和DNA損傷及修復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和所有的生物都相關。睡眠給了生物體一個減少在非睡眠條件下大腦中出現的DNA損傷累積的機會。儘管睡覺時動物對周圍環境的警覺性會降低,但是睡覺可以使動物有效的維持染色體的穩定性,這可能是睡眠在整個動物王國進化過程中都很保守的原因。」
  • Nat Commun:超級酶或可加速細胞DNA的修復
    在我們機體中,突變往往產生自未及時修復的DNA損傷,而突變往往會誘發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酶類PARP3如何識別並且發送破碎DNA鏈存在的信號,PARP3簡稱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3。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 淋巴細胞分泌的蛋白減少心臟損傷後的細胞死亡促進心臟再生和修復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在發達國家,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刺激心肌細胞增殖,作為改善心臟修復的工具。雖然幹細胞或移植細胞等技術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探索,但這些努力已經證明是困難的。但研究發現淋巴管系統,一種輸送全身炎症細胞的血管網絡,其新功能被發現包括在肥胖、神經系統疾病、青光眼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分子克隆專題】環狀RNA
    環狀RNA的功能circRNA可以在反向互補重複序列或RNA結合蛋白(RBPs)的幫助下生成,並從細胞核輸出。在細胞質中,circRNA可與多種因子結合:RNA結合蛋白、裝載miRNAs的Argonaute蛋白(作為海綿或支架)、核糖體、導致circRNA降解的內切酶或被直接降解。
  • Nat Commun:RNA的甲基化與去甲基化修飾
    有趣的是,細菌擁有一種可以隨後消除甲基化損傷的酶。該團隊藉助一種稱為NAIL-MS(核酸同位素標記質譜聯用)的相對較新的分析技術,成功地表徵了修復機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在活細胞中證明修飾的RNA不會被降解。相反,它是通過甲基酶促分離來修復的。」由於修復過程是在RNA修飾後的1-2小時內完成的,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該細胞已經「做好了準備」以應對損傷。
  • 對具有心臟再生功能魚類的研究或為心臟病患者心臟修復帶來新方法
    某些魚類治癒心臟損傷的能力可能會給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臟健康。人類的心臟不能自愈。心臟病發作後--跳動的心肌血流中斷,使其缺氧--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在任何死亡細胞的地方形成疤痕組織。
  • Nat Commun:揭秘DNA破碎的新型修復機制
    2020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染色體的斷裂是對細胞最有害的損傷,如果其沒有被恢復的話就會阻斷染色體的複製和分離,從而導致細胞周期生長停止並促進細胞死亡,這些突變經常會在腫瘤細胞中頻繁發生,而且在遺傳物質複製期間會自發產生,為了能夠有效地修復遺傳物質中的損傷,細胞會將信息從完整的子代拷貝中轉移到破碎的拷貝中,這被稱之為姐妹染色單體的重組(recombination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能給給予細胞有機會停止突變細胞在體內的複製和分裂,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抵禦癌症等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在DNA複製期間遺傳性的DNA損傷在被稱之為53BP1核小體的特殊細胞器中會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螢光染料對人類活細胞中的53BP1核小體進行標記,隨後在顯微鏡下連續追蹤其多代細胞的狀況,這就能夠幫助研究者首次觀察到遺傳性DNA損傷的命運,即直接從母體細胞傳遞到子代細胞中的命運。
  • nat commun:心跳是如何被調節的?
    2020年1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心臟在休息或處於壓力下都能穩定地維持血液流動。現在,使用小鼠模型,LMU團隊發現了特定種類的離子通道在控制心率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平均一生的過程中,人的心臟產生約三十億次跳動,無中斷且精確度很高。
  • Nat Commun:首次發現DNA修復蛋白BRCA1或參與機體認知功能和痴呆症...
    研究者Elsa Suberbielle博士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對BRCA1的研究主要是在分裂的細胞和癌症中進行,而我們非常好奇地發現,BRCA1在神經元細胞中也扮演著重要的功能,在分裂細胞中,BRCA1可以幫助修復一種名為雙鏈斷裂的DNA的損傷,這種損傷常發生於損傷的細胞中。
  • Nat Genet:重磅!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圖片來源:Henssen/Charité每年,德國都有將近50萬人患癌,而大約2100名患者都是18歲以下的兒童,實際上,大部分在成年階段所患的癌症都是歸因於誘發癌症發生的機制,包括菸草煙霧和放射等大量的外源性因素都會促進細胞中DNA的損傷
  • Nat Commun:如何利用「DNA修復錯誤」機制治療疾病?
    2019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由日本京都和加拿大蒙特婁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的生物信息學工具MHcut揭示,DNA損傷的自然修復系統——「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在人類細胞中發生的機率可能比以往人們認為的要普遍得多。
  • 中國發布|科學家在心包液中發現可修復心臟的新細胞 或為心臟受損...
    這一發現可能為心臟受損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7月16日在線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Kubes實驗室與Fedak實驗室合作,發現了一個特殊Gata6+心包腔巨噬細胞,在治癒小鼠心臟損傷中起了作用。該細胞在心臟損傷的小鼠的心包液中被發現。
  • 細胞在肺的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
    該研究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了c-kit+幹細胞在肺的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過程中的作用。  c-kit+細胞被認為是心臟和肺損傷修復過程中的幹細胞來源,近幾年的實驗研究證明該細胞具有多能性,能夠分化成心臟和肺中的多種細胞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