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眼的視覺晶片、誘導骨再生的修復膜……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

2020-12-04 瀟湘晨報

新快報訊 11 月 20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行。

本次活動通過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旨在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舉行,吸引了超過 30.9 萬人次關注。

活動聚集了 18 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其中 12 個優秀成果依次進行項目路演,詳細介紹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其各自團隊所取得的優秀科研成果。

" 視覺晶片在工業自動化、智能安防和汽車輔助駕駛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需求。"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於雙銘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成果 -- 人工智慧視覺系統晶片。

他說,人工視覺晶片是模仿人的視覺系統而設計的,在同一塊晶片上可以實現高速的圖像獲取和識別功能,甚至可以超越人的視覺系統。

他們的團隊專注研發視覺晶片及視覺圖像傳感器,包括高速視覺傳感器晶片、三維視覺傳感器晶片、感存算集成智能視覺晶片、邊緣型視覺處理晶片等。圍繞視覺晶片關鍵技術開展研究,計劃未來實現高速圖像傳感器、智能化處理器和感算一體視覺晶片的產業化,並開展下一代高光譜視覺晶片產業化。

" 我們的晶片的主要優點是電路冗餘更少,系統功耗更低,體積更小,標準化更容易,應用更方便。" 於雙銘解釋道。

中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教授羅海彬則帶來了其團隊研發的成果 -- 新冠肺炎應急藥物 - 雙嘧達莫。該技術發現新冠肺炎應急藥物 - 雙嘧達莫,經臨床驗證,能改善重型患者凝血功能,2 天治療可到達穩定吸收期,7 天治療明顯好轉。藥物應用可於抗血栓、肺纖維化和新冠肺炎病毒。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總經理王博展示了電活性口腔種植修復膜成果。該項目科研技術為骨增量技術(小面積骨缺損和大面積骨缺損),團隊提出仿生電位設計理念,重建骨缺損電學微環境,實現材料原位誘導骨再生,產品力學性能能夠滿足力學支撐,產品抗粘連,方便臨床操作。目前口腔修復膜完成實驗室評價和臨床前大動物評價,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和市場現有產品比較,成骨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

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林藝文在活動致辭中表示,廣州將不斷優化基礎研究環境,進一步強化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大優秀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支持力度,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不斷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大院大所大平臺集聚優勢,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戰略布局。

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

採寫:新快報記者 吳曉嫻 通訊員 符烽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項目齊聚廣州
    中新網廣州11月21日電 題: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項目齊聚廣州作者 王堅基於3DLIF技術的大範圍水體三維標量場測量儀器、多模態集成傳感器系統的研發及其應用、高分辨超聲顯微鏡研製推廣應用等1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近日齊聚在廣州舉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
  • 骨折補塊「陶瓷」:中國院士研發人工骨生物材料可誘導骨再生
    在人體內植入無生命的人工材料,就能誘導生命組織器官再生,調動人體自身修復功能。這種看似只能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因為有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並非遙不可及。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這一顛覆性概念。這一概念賦予材料誘導組織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體外培養組織技術由於缺乏人體神經和體液系統的控制,應用中可能出現風險。可誘導組織再生的材料的優勢在於,調動人體自身力量,在機體環境下再生,並降解轉化成為身體一部分,不會留下異物,修復效果更好。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研究表明,人骨的力學性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彈性常數,楊氏模量、泊桑比、剪切模量②黏彈性性能③動力性能④抗壓強度二、常見骨損傷與骨源性修復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因車禍、墜落等意外造成的高能損傷增多,由創傷或繼發性感染導致的骨(含骨軟骨,下同)缺損治療方式不斷優化演進。常規治療手段包含為內源骨修復與外源骨修復。
  • 18個優秀項目來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
    項目成果已在我國深水井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成果,支撐了我國首個自主作業的深水氣田陵水17-2高效開發,創造了西太平洋最大水深2619米作業紀錄。)項目突破了現有口腔臨床種植修復膜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的專利技術壁壘。
  • 良醫|牙齒「地基」再生找到新途徑,上海醫生接任國際口腔修復大會...
    用了十年的時間,蔣欣泉教授帶領的團隊以勤奮的工作和創新的思維,獲得了上面這些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讓中國的口腔修復-再生醫學專業,站上世界舞臺。課題組探索了新鮮/凍存頜骨來源成骨細胞的生物學活性及在骨組織再生中的效果,成功用於牙槽嵴增高、上頜竇提升/牙種植功能重建。這些研究為再生醫學提供新的細胞來源選擇,開拓了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的新思路。再生醫學的另一關鍵要素是成骨誘導因子。在成骨誘導因子探索方面,蔣欣泉教授團隊做出了很多創新的科研成果。
  • GBR技術引導頜骨再生的研究進展_引導骨再生_生長因子_口腔科_醫脈通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先驗證文中提出的假設,改進生長因子和屏障膜的使用,以期能增強GBR的骨再生效果,若能有穩定的骨量和骨質,則有望將GBR擴展到用於改善口腔以外的骨質,如糖尿病患者及骨質疏鬆患者的骨質不良性缺損,或損傷後較大缺損的修復,使之成為一種全身性組織缺損修復的常態化輔助手段。
  • 應用濃縮生長因子促進幹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
    學者們嘗試自體骨及多種骨替代材料修復缺損部位,自體骨移植常受供區尺寸限制,伴發疼痛、感染、神經損傷等併發症;而單一骨替代材料則普遍存在塑形性差、成骨速度慢等缺點。 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通過將幹細胞或生長因子加載到支架材料上,使頜面部缺損重建成為可能。
  • 生物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應用於骨缺損修復中的研究展望
    一、屏障膜材料的基本要求與研究進展  1.屏障膜的基本要求和分類  在GBR程序中,屏障膜的作用對於適當的骨再生至關重要。它可以防止軟組織生長到骨缺損區域,並保持缺損空間骨組織再生。為了實現最大骨再生,理想的GBR膜應具有幾個特點[4]。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發現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新機制,為骨再生...
    眼眶骨缺損將導致眼球內陷和移位、視力下降甚至喪失、顱面畸形等嚴重後果。眼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使眼眶骨缺損修復的臨床效果不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眼眶骨修復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風正好揚帆 正海在路上 ——正海生物召開海奧R骨修復材料產品上市...
    海奧R骨修復材料的「美麗」與「超越」其實,與海奧R骨修復材料適用範圍相類似的修復材料如人工骨粉在國內並不少見,且已出現多年,但全部是100%羥基磷灰石成分的不可降解材料,且多為人工合成。同時,海奧R骨修復材料可以與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2(rhBMP-2)完美結合,形成全新的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骨修復材料。這種骨修復材料受到了高度評價。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祥成用「美麗」和「超越」表達了對海奧R骨修復材料的讚美之情。
  • 骨形態發生蛋白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的研究進展
    不過單純的BMSCs中部分細胞在沒有成骨誘導因素的條件下也可向成骨細胞分化,普通兔BMSCs複合脫鈣骨能夠成功誘導兔膝關節軟骨缺損修復。相對於單純的BMSCs,其向成骨分化的能力與其所處的生長環境密切相關。IshikawaH等體外培養BMSCs過程中給予rhBMP2幹預,細胞增殖能力增強,同時在傳代過程中仍保持成骨分化能力。
  • 行業|需要骨修復的患者越來越多,人工骨會是他們的救星嗎?
    1971年人們發現海珊瑚具有與人骨相類似的孔隙結構,開始應用原始珊瑚碳酸鈣作為植骨材料,但是珊瑚骨質地脆、吸收快,在骨缺損處只具有支架和骨引導作用,而無骨誘導能力。單純珊瑚植入機體後有一定的體積喪失,對於較大的骨質缺損,僅用珊瑚難以達到完全修復。
  • 仿貽貝誘導羥基磷灰石原位礦化的高強度水凝膠用於軟骨修復
    具體來說,骨軟骨缺損包括關節軟骨和骨的破壞。此外,骨軟骨缺損可能導致關節功能惡化。然而,軟骨缺乏再生能力,因為它沒有血管或神經管。因此,找到治療骨軟骨缺損的有效方法是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水凝膠是一種軟性高含水量材料,是軟骨再生的理想材料。生物聚合物基水凝膠具有與細胞外基質相似的特性,為細胞黏附和增殖提供了三維結構。
  • 一項目有望解決中樞神經損傷修復世界難題
    膠東在線10月12日訊(通訊員 郭傳義 朱先俊) 日前,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立項項目相繼公布,煙臺正海生物科技公司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和「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兩項重點專項領域獲批三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創一次性斬獲多項國家重大專項記錄。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小面積的頜面部骨缺損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大面積缺損則無法實現骨組織自行修復與再生,往往需要通過骨移植材料的植入來修復並恢復功能。 骨移植技術可以填充由於骨缺損形成的物理間隙,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形態,其包括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和異種骨移植技術。
  • 生物陶瓷可誘導骨組織生成 開拓生物材料發展新途徑
    在人體內植入無生命的人工材料,就能誘導生命組織器官再生,調動人體自身修復功能。這種看似只能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因為有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並非遙不可及。這一概念賦予材料誘導組織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  體外培養組織技術由於缺乏人體神經和體液系統的控制,應用中可能出現風險。可誘導組織再生的材料的優勢在於,調動人體自身力量,在機體環境下再生,並降解轉化成為身體一部分,不會留下異物,修復效果更好。
  • 「創新達人」劉燕:以微納米技術為基 探究骨再生奧秘
    一直主要致力於仿生納米材料製備與硬組織生物再生研究的劉燕,憑藉著非凡的科研能力,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劉燕是2009—2010年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牙學院聯合培養博士,2011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了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 探尋人體組織再生奧秘
    修復創傷、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一直是生物領域科學家努力攻克的難題。近日,記者來到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試圖一探人體組織再生的奧秘。「近年來,再生醫學的發展為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提供了新契機。」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人工組織器官構建」項目首席科學家戴建武告訴記者。
  • 科創板骨修復材料行業專題之一:奧精醫療,「新技術產業化」的春天...
    今天,讓我們先從奧精醫療開始,走近骨修復材料行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一、實控人家族 & 核心技術(一)股權相對分散2004年以後,生物再生材料成為生物醫用材料的發展趨勢。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因此,與其他人工骨修復材料相比,奧精醫療的產品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無免疫原性、骨傳導能力好、能夠被完全降解吸收、具備一定的成骨誘導能力和可塑性的優點。(礦化膠原骨修復產品的在口腔科的臨床應用)奧精醫療是國內最早能做到礦化膠原技術產業化的公司。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牙周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牙周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其關鍵在於使牙周膜纖維一端嵌入牙骨質,一端埋入牙槽骨,形成功能性軟硬組織複合結構。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