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11 月 20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行。
本次活動通過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旨在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舉行,吸引了超過 30.9 萬人次關注。
活動聚集了 18 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其中 12 個優秀成果依次進行項目路演,詳細介紹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其各自團隊所取得的優秀科研成果。
" 視覺晶片在工業自動化、智能安防和汽車輔助駕駛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需求。"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於雙銘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成果 -- 人工智慧視覺系統晶片。
他說,人工視覺晶片是模仿人的視覺系統而設計的,在同一塊晶片上可以實現高速的圖像獲取和識別功能,甚至可以超越人的視覺系統。
他們的團隊專注研發視覺晶片及視覺圖像傳感器,包括高速視覺傳感器晶片、三維視覺傳感器晶片、感存算集成智能視覺晶片、邊緣型視覺處理晶片等。圍繞視覺晶片關鍵技術開展研究,計劃未來實現高速圖像傳感器、智能化處理器和感算一體視覺晶片的產業化,並開展下一代高光譜視覺晶片產業化。
" 我們的晶片的主要優點是電路冗餘更少,系統功耗更低,體積更小,標準化更容易,應用更方便。" 於雙銘解釋道。
中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教授羅海彬則帶來了其團隊研發的成果 -- 新冠肺炎應急藥物 - 雙嘧達莫。該技術發現新冠肺炎應急藥物 - 雙嘧達莫,經臨床驗證,能改善重型患者凝血功能,2 天治療可到達穩定吸收期,7 天治療明顯好轉。藥物應用可於抗血栓、肺纖維化和新冠肺炎病毒。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總經理王博展示了電活性口腔種植修復膜成果。該項目科研技術為骨增量技術(小面積骨缺損和大面積骨缺損),團隊提出仿生電位設計理念,重建骨缺損電學微環境,實現材料原位誘導骨再生,產品力學性能能夠滿足力學支撐,產品抗粘連,方便臨床操作。目前口腔修復膜完成實驗室評價和臨床前大動物評價,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和市場現有產品比較,成骨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
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林藝文在活動致辭中表示,廣州將不斷優化基礎研究環境,進一步強化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大優秀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支持力度,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不斷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大院大所大平臺集聚優勢,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戰略布局。
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
採寫:新快報記者 吳曉嫻 通訊員 符烽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