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達人」劉燕:以微納米技術為基 探究骨再生奧秘

2021-01-07 中國高新科技期刊社

清麗脫俗的氣質,平易近人的神態,很難讓人將她與枯燥乏味的仿生納米材料製備與硬組織生物再生等高科技研究聯繫在一起;簡單幹練的語言,執著堅定的目光,卻顯示出了她寄情於仿生科技的決心以及在自己的領域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的嚮往;自由靈動的授課方式,緊密融合的時代步伐,更讓我們看到了她讓科技創新與教書育人齊頭並進、各具特色的能力。她就是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研究員劉燕。

前沿科技,引領健康理念

作為當前國際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熱點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為融合物理學、化學、量子學、材料學、電子學、生物學、醫學等眾多領域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尤其是在醫藥衛生領域顯現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明確的產業化前景,很多國家甚至已經將納米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的科研優先項目予以重點發展。一直主要致力於仿生納米材料製備與硬組織生物再生研究的劉燕,憑藉著非凡的科研能力,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劉燕是2009—2010年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牙學院聯合培養博士,2011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了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在科研方面,至今已經發表SCI論文60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31篇,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項,獲國際國內學術獎勵24項。尤其是她領銜的仿生礦化課題組,近年來首次成功組裝了具多級結構的骨仿生替代材料——具拓撲結構的纖維內礦化膠原,實現了頜骨大面積缺損的有效再生,為骨仿生材料的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

從該課題的科研背景來看,在我國,由牙周病、腫瘤、外傷等造成的顱面骨缺損的發生率長期居高不下,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何高效實現頜面骨再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當前整個口腔研究領域急需突破的技術瓶頸。劉燕和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合成生物相容性優越、成骨性能良好、降解速度適宜的骨樣結構的材料是實現骨再生與修復的關鍵。然而,傳統的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僅僅是對天然骨化學組成的簡單模仿,並未再現天然骨組織的多級結構。

因此,課題組決定從微納米水平入手,對天然骨組織的各級結構及胚胎發育進行仿生合成模擬,從而獲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骨替代材料,以便為宿主細胞提供類似天然的微環境,誘導內源性骨再生。基於此,劉燕帶領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與熱動力學控制,使用改良的「bottomup」仿生礦化法實現三維骨樣微納結構支架的合成,這種支架材料,能夠更好地促進幹細胞的粘附、增殖與礦化,且與天然骨具有類似的應力分散能力及降解速率。體內研究表明在此材料引導下生成的新骨量更高,分布廣泛,納米結構更成熟,尤其是新生骨膠原與天然骨膠原的排列及機械性能一致,能調節免疫微環境並促進宿主細胞的招募,實現了內源性骨再生。

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如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ACSNano等,簡化了傳統組織工程三大要素,僅需單一支架材料或幹細胞來源即可獲得與自體移植骨類似的骨再生效率,且將骨再生效率提高到傳統支架材料的3倍,並突破了骨缺損中心血管化技術瓶頸,實現了功能骨的再生。該研究成果受到權威期刊(如《自然材料》)的高度評價,認為是生物礦化和組織工程的最好的例子之一,並被知名科技媒體(AdvancedScienceNews、MaterialsViews等)廣泛報導,首次合成細胞礦化微球是一種有效的骨組織工程再生療法。

如今,劉燕正帶領課題組通過改進材料的理化及生物功能,進而適應感染性骨缺損、牙周複合組織缺損等不同臨床類型組織缺損修復,並希望儘早將這種仿生材料應用於臨床,解決目前植入材料進口依賴,價格昂貴等問題,幫助更多患者擺脫痛苦。

教研相長,打造順應時代新人才

近期,劉燕入選了2019年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作為國家層面實施的重大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始終堅持重點遴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給予特殊支持。而能夠入選這一計劃,足以證明劉燕的科研創新能力。

其實早在劉燕攻讀美國GeorgiaHealthSciencesUniversity聯合培養博士期間,便已在導師FranklinR.Tay教授和毛靖教授的指導下,在國際上首次合成了具拓撲結構的單纖維礦化膠原,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了8篇文章。此後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進行博士後深造期間,在周彥恆教授的指導下,致力於口腔硬組織的生物礦化機理及生物再生的研究,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後揭示胚胎骨礦化機理,提出聚羧酸及磷酸鹽雙靶向調控的仿生礦化新方法,實現傳統方法難以合成的礦化膠原納米結構並闡明其熱動力學機理;將牙本質礦化率由傳統的56.4%提升至93.8%;將骨再生率提高至傳統植骨材料的3倍且可媲美自體移植骨,並揭示了內源性骨再生的免疫機制。

對於這些成果的獲得,劉燕深知除了自身的努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多位老師的悉心教導。如今已經成為一位博士生導師的她,總能將自己的學生放在第一位,指導博/碩研究生10餘名,其中,3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影響因子10分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這些學生還獲得了「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優秀科研獎」等榮譽,並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她覺得這是對自己教學最大的認可。在教學過程中,她總能以一名海歸教師的國際視野、卓越理念,用一種自由而不失嚴謹的教學風格,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嚴謹治學、砥礪勤勉的科研態度與國內傳統高校教育相互融合,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緊跟科技時代步伐,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和發展理念。

劉燕說:「只要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研究方向,哪怕當時看起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我也會鼓勵學生去嘗試。」當確定研究方向後,她也不會要求學生按照常規的研究方法,從而避免將學生固定在一個框架內,而是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研究尋求突破口。當然,這一系列操作都是在正確研究思路的基礎上進行的。更令人欽佩的是,即使學生在研究上出現錯誤,她也不會輕易否定,而是在鼓勵與支持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找到問題源頭,再進行突破。

劉燕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科技活動,在2019年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首屆「學生科研周」——「科研領航」學術沙龍上,她作為分享嘉賓之一,以「積跬步,至千裡,感受科研之美」為題,通過分享自己上下求索的科研經歷,使同學們了解到了科研中的苦與樂,同時強調了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受益匪淺。

在這樣的努力下,劉燕團隊的幾十位成員都已經找到了自己所擅長的研究方向。而她知道在教學上的任務還遠遠未完,因此,只要學生有需要,她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幫助學生解除疑惑。在學生眼中,如同一位知心姐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從黎明出發,我們會迎接燦爛的朝霞;從孕育開始,我們將邁向沉甸甸的秋實。一路耕耘,一路收穫,成功的謎底是奮拓者身後閃光的足跡。當我們驚羨於劉燕這朵花春華秋實悄然綻放的時候,不要忘記她背後的付出和汗水。近十年來,她始終堅持科研、教學齊頭並進,並不遺餘力,用自己的一片冰心為健康事業增光添彩。

撰稿:舒銘澤 江 珊 舒 鵬

(轉自《中國高新科技》雜誌2020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劉燕及其合作者基於多年在骨再生及生物礦化的研究基礎,將先進的納米形貌觀測手段與細胞生物學有效結合,對胚胎骨發育及體外成骨細胞分化過程進行連續超微觀察,證實線粒體是礦化前體的形成場所,且線粒體內鈣磷元素的初始沉積部位與內質網位置關係緊密。本研究系統性闡述了內質網鈣攝取,內質網膜上鈣、磷團簇形成,繼而被轉運到線粒體,並經過線粒體自噬,最終形成礦化前體的一系列過程。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是全球從業者亟待思考和做出決策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國科技競賽的重要砝碼,誰率先找到另闢蹊徑的新方向,便意味著獲得「彎道超車」賽道的門票。傳統晶片玩家試圖通過軟體和算法尋求出路,一些研究者則在材料源頭進行創新。
  • 「圖書推薦」微納米含能材料科學與技術
    《微納米含能材料科學與技術》針對微納米含能材料製備過程所涉及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工程化與產業化及應用研究進展、性能變化機理與性能表徵技術等進行了系統闡述,並對微納米含能材料的研究與發展方向進行了凝鍊和展望。
  • 清華大學與MIT合作推出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微碩士」學位
    根據合作框架約定,MIT 與清華合作的首個學院為全球創新學院(GIX),將提供 MIT 的「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DSIT)的工程碩士學位(MSE)。合作協議是在北京舉行的 MIT 中國峰會中簽署的,雙方代表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與 MIT 開放學習(Open Learning)副總裁 Sanjay Sarma。
  • 口腔市場激增至數千億規模,「Purgo」從上遊的牙科骨再生切入市場
    36氪近期接觸的「Purgo Biologics」,正是從上遊的細分賽道切入市場。該公司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韓國,從事牙科軟組織和骨再生安全生物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公司所在的骨再生賽道,屬於玩家比較稀少的領域。 近日,Purgo被口腔領域產業投資者松柏投資收購,這對於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是關鍵一棋。
  • Adv Funct Mater:可注射幹細胞微巢促進骨再生
    幹細胞移植,是一門先進的醫學技術,為一些疑難雜症的治療帶來了希望。幹細胞移植是把健康的幹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以修復或替換受損細胞或組織,從而達到組織再生的目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具向多種細胞分化的潛能,在骨再生過程中倍受青睞。
  • 又一視頻社交產品落地,「騰訊新聞極速版」變身為「有味」App
    近日,據媒體消息,騰訊將「騰訊新聞極速版」App升級改造為一款名叫「有味」的產品,後者的定位是「美好生活分享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從產品內容來看,「有味」以視頻內容為主,但視頻的篇幅則不再局限於1分鐘以內的短視頻,更多的則是3分鐘以上乃至超過10分鐘的視頻。
  • 以蠶絲納米纖維應用技術切入市場,「清科絲宇」提供蠶絲領域技術...
    36氪最近發現,蠶桑產業或因技術進步有新發展。北京清科絲宇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科絲宇」)是一家致力於用科技改變桑蠶行業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公司成立於2018年,以蠶絲納米纖維應用技術為市場切入點,一方面,對蠶蛹、蠶絲、蠶繭等原料以及製備蠶絲納米纖維的中間產品進行創新研發,形成涵蓋蠶絲類衍生品等多領域的多條產品線;另一方面,依託清華大學的技術研發力量,推動從種桑、養蠶到產品生產全產業鏈的技術結構升級,為客戶提供蠶絲領域先進技術、產品及綜的技術解決方案,可應用於空氣過濾、美白護膚、醫用材料等多領域,天眼查顯示其擁有智慧財產權58項。
  • 便便達人:一款「有味道」的 App
    作者:相信大家手機中都有「樂動力」、「Moves」、「美柚」等或記錄運動情況或記錄經期的健康類應用,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安裝一款記錄便便的應用?說到這裡,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記錄便便,記錄便便有意義嗎?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可以記錄便便的App——便便達人。下載地址見文末便捷的記錄方式使用便便達人記錄排便情況很簡單,只需在你與告別之前,點擊「添加」界面中的相機圖標,啟動3秒倒計時,給它拍照留念即可。3秒倒計時拍攝的細節設計,免去了點按拍攝鍵導致手機不慎滑落的尷尬。如果你不想拍照的話,便便達人也提供了無圖模式,最終會以卡通圖片代替。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是全球從業者亟待思考和做出決策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國科技競賽的重要砝碼,誰率先找到另闢蹊徑的新方向,便意味著獲得「彎道超車」賽道的門票。 傳統晶片玩家試圖通過軟體和算法尋求出路,一些研究者則在材料源頭進行創新。
  • 探尋人體組織再生奧秘
    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每年因創傷、疾病、遺傳、衰老等原因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人數也位居各國之首。透過狹小的窗口,記者看到,兩名年輕科研人員全身被藍色防護服遮蓋住,正坐在試驗臺的電腦前,對添加的生長因子劑量進行精確測試。而試驗臺一側,放置著大大小小的試管。經過計算,不同分量的膠原蛋白或生長因子被精確地添加到試管內,再被送往最後的組裝車間。「引導不同組織再生的智能生物材料,其膠原蛋白、生長因子種類及比例都是不一樣的。在設計一種材料前,我們會事先通過試驗確定各種成分。
  • 生物新材料在體內可「再生」新骨 選擇性「凋亡」骨腫瘤細胞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四川與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正加快融入世界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中。  新材料如何助力「再生醫學」的發展?如何通過高分子載體,實現腫瘤藥物的「定位」輸送?論壇上,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薩倫託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生物材料及新材料的技術前沿和成果落地,進行了全方位交流。
  • 半年入局兩家上市公司,「潛龍」微醫打造醫療界亞馬遜
    民企壯大,國資也不示弱,作為蕭山的「老字號」國企,杭齒廠與杭發廠、杭二棉廠並稱,為蕭山國資的「老三廠」。以「微醫雲」為核心支撐平臺,面向政府、消費端和微醫會員三箭齊發,構成微醫主營業務陣容,作為行業開放平臺,微醫的工程師隊伍超過1200名。在投資條線,微醫則加快醫療科技產業布局的步伐,規劃出一體兩翼的新格局。一體,即微醫的主體業務,以科技賦能醫療為使命,打造國內最大的數字醫療網絡。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3D列印技術製備陶瓷骨支架骨組織工程材料主要包含生物材料、幹細胞和生長因子,已有一些支架材料作為骨和軟骨缺損的再生填充物,如羥基磷灰石(HA)和間充質幹細胞、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磷酸鈣 骨結合蛋白及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等
  • 川大趙長生團隊《AFM》:一種集成骨,抗菌和骨免疫調節功能於一體的...
    引導骨再生(GBR)技術已越來越多地用作牙周或骨缺損治療的標準程序。作為GBR程序的關鍵醫療器械,可生物降解GBR膜(GBRM)的優勢在於其市場優勢:無需進行二次手術就可以去除,這種膜要麼基於聚酯,要麼來源於組織膠原蛋白。
  • 智齒科技入選「年度最具獨角獸潛力創新企業TOP20」
    12月2日上午,獵雲網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上頒布了2020「年度最具獨角獸潛力創新企業TOP 20」榜單。客戶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提供商智齒科技與各行業19家創新獨角獸共同獲此殊榮。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天府健談、強生、再生元、信達生物、凱萊英
    「創新藥:天府健談創新藥產業論壇召開、創新藥產業論壇圓桌討論」在10月11日的創新藥產業論壇中,天境生物CEO申華瓊、特瑞思藥業總裁兼董事長吳幼玲、亦諾微醫藥CEO兼首席科學家周國瑛、馴鹿醫療CSO鄭彪、香雪精準總裁兼CSO李懿、康弘藥業(002773,股吧)董事副總裁殷勁群、再鼎醫藥高級副總裁王翀、至本醫療科技高級副總裁趙平、中科院計算所
  • 「研究」骨關節炎患者福音,科學家利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獲取最有價值行業趨勢信息近日發表於《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開發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可再生關節軟骨,目前該方法已在小鼠模型和人類組織中得到驗證。
  • 上海微系統所成功研製3D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科技創新-每日科技...
    【每日科技網】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B類專項等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在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nanoSQUID)研究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