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再生醫療最前沿——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2020-11-25 人民網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自從10多年前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發明以來,不斷展現它在再生醫療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相關臨床研究也已成功開展。新華社記者1日探訪了再生醫療最前沿的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聽山中伸彌及其團隊聊iPS細胞研究的重要意義。

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因在iPS細胞領域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此iPS細胞研究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iPS細胞因具有無限增殖、多向分化潛能等功能而被視為再生醫療的「萬能細胞」。

據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中內彩香博士介紹,iPS細胞最早由山中伸彌等人於2006年和2007年分別利用實驗鼠和人的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重組,使其「返老還童」回到可多向分化的幹細胞狀態。

iPS細胞避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在視網膜疾病、心肌疾病、帕金森氏症等各種醫療用途中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同時也可用於各種疾病機制的研究和新藥研發。

據介紹,該所制訂的2030年目標包括以iPS細胞庫為支柱,普及再生醫療;實現利用iPS細胞的個性化醫療,並針對一些難治之症研發新藥;利用iPS細胞開拓新的生命科學和醫療領域等。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成立於2010年,初期約有150名研究人員,如今團隊成員已增加到500人,京都大學也為該所新建設了幾棟研究樓。在日本基礎科學研究人員普遍哀嘆難以獲得研究資金的時候,iPS細胞研究所卻是一片「沃土」。據了解,日本政府已將再生醫療等尖端醫療技術作為「新經濟成長戰略」的重要支柱而不遺餘力地支持。2013年,日本政府曾表示將在今後10年內對iPS細胞研究投入約11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14日元)的資金支持。

在與山中伸彌簡短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iPS細胞在再生醫療上的應用進展比他自己預想的還要早。他2007年利用人體細胞培育出iPS細胞。僅過去7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高橋政代團隊就首次實現了iPS細胞的臨床應用。

為了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iPS細胞,山中伸彌等人和日本紅十字會等機構合作建立了iPS細胞庫,利用少數人的血液細胞等細胞製成iPS細胞並保存起來,可以更快捷、更廉價地開展有關移植研究與應用。

山中伸彌承認,iPS細胞應用於臨床研究是有風險的,研究人員將儘可能在評估風險後再開展臨床應用。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加拿大籍副教授克努特·韋爾特堅則表示,他們在推進每一步研究時都非常小心,在將iPS細胞研究推向臨床和診療方法前,他們會不斷評估iPS細胞及其功效,不會在這一領域貿然前進。

(責編:吳穎、王曉霞)

相關焦點

  • 銳參考·現場|探訪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日前沿科研機構如何運轉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以下簡稱iPS研究所)研究員趙明明說。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與專門研究該細胞的iPS研究所,隨著該細胞的發現者山中伸彌2012年獲得諾爾貝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廣為人知。iPS研究所隨之承載起人們對於再生醫療的厚望。這樣一個處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機構究竟擁有怎樣的研究體制,其研究是如何進行的?日前,本報記者探訪該研究所並專訪了該所的中國研究員趙明明。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iPS細胞:再生的希望與風險
    《環球》雜誌記者/藍建中(發自東京)  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了開發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和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約翰·戈登。令二人獲獎的iPS細胞,為再生醫療做出了巨大貢獻,理論上使「人造生命」成為可能,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iPS細胞擁有發育成各種細胞的能力,這其中,當然也存在發育成癌細胞的危險。
  •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武田製藥啟動iPS細胞應用研究聯合項目
    2015年12月17日/生物谷BIOON/——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iRA)和武田製藥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Takeda)2015年12月15日宣布:啟動聯合研究項目,開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臨床應用
  • 日本將立法監督iPS細胞再生醫療
    自iPS(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面世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已經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種能應用於人體再生醫療的新成果。日本京都大學首次使用iPS細胞,製成極其複雜的人體腎臟器官的部分組織等,iPS細胞的醫學應用已經迅速蔓延開來。
  • 日媒:iPS細胞結合3D列印可再生人耳
    【日本《產經新聞》網站7月28日報導】題:iPS細胞加3D列印技術再生人耳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內形狀最複雜的耳軟骨,然後再注入
  • 京都大學將研發新冠肺炎新療法 利用iPS細胞培養免疫細胞
    人民網東京10月16日電(李沐航)位於日本愛知縣豐明市的藤田醫科大學14日宣布,該醫院與京都大學設立的一家醫療機構將使用人工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研發一種針對新冠肺炎的新療法。
  • 日本京都大學啟動iPS細胞藥物治療ALS的臨床試驗
    中新網3月28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前,日本京都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通過使用iPS細胞,發現有一種藥物或許可以遏制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目前,該研究小組已經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 日本利用新生兒臍帶血培養iPS細胞
    新華社東京8月17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利用新生兒臍帶血成功培養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方式培養的iPS細胞比來自成人體細胞的iPS細胞品質和安全性更高,將供給相關研究機構使用。iPS細胞一般來說是人體細胞經過誘導因子處理後轉化而成的幹細胞,其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具有發育成多種組織細胞的潛力。據日本《每日新聞》17日報導,將iPS細胞應用於再生醫療時,如果使用患者本人的體細胞培養iPS細胞並使其分化為所需細胞,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和極高成本。
  • 日本iPS細胞儲備取得進展
    自從京都大學研究組公布了從小鼠身上成功製造出iPS細胞(也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人工多功能幹細胞)以來,截止到2016年,已迎來了第10年。目前,針對眼睛難病、脊髓損傷、心肌梗塞等,各種人類疾病,使用iPS細胞的再生醫療研究都獲得了進展。儲備移植用iPS細胞的業績規模也在擴大。自公布以來歷經10年,研究已經進入新階段。    到2022年,日本計劃儲備適合於8成以上日本人的iPS細胞。在京都大學的iPS細胞研究所中,「再生醫療用iPS細胞存儲項目」正在進行中。
  • 再生醫療的目標:日本使用ips細胞製作「類器官」的最新進展
    如果把從遺傳性疾病患者的組織製成的iPS細胞培育成迷你器官,就可以重現疾病的作用機制。同時,它有助於檢查藥物的毒性,以及移植到體內的再生醫學。2008年,當時在理化學研究所工作的笹井芳樹(已故)、永樂元次(現京都大學病毒再生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等人,用ES細胞製造了大腦皮質的部分,這是大腦表面的神經細胞層。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四層結構,形狀像一個直徑約2毫米的蘑菇的胎兒水平的腦組織。永樂先生最初研究的是受精卵的神經是如何形成的。利用這些知識,將ES細胞在培養容器中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塊,然後漂浮在大量的培養液中。
  • 武田與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達成10年幹細胞合作
    2015年4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製藥巨頭武田(Takeda)近日宣布,與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達成了一項為期10年的iPS細胞研究合作,雙方將聯手開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在多個領域的臨床應用,如心臟衰竭、糖尿病、神經性疾病、腫瘤免疫治療等。
  • 【iPS細胞產業化】(一)再生醫療和新藥開發商機無限
    【3D列印開花宣言】(下)試製門檻降低,開發流程改革迎良機 【3D列印開花宣言】(中)十大應用案例 【3D列印開花宣言】(上)人人皆可製造的時代 【精品拆解】(三)iPhone系列包裝盒(上):蘋果對「銳利」的執著 純電動汽車引發功率元件安裝革命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發現了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iPS細胞迎來新進展,治療膝關節軟骨損傷丨醫麥猛爆料
    根據該計劃,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 Noriyuki Tsumaki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將培養iPS細胞以產生軟骨組織,並將其移植到軟骨受損或退化的患者的膝蓋。該大學表示,已於11月7日將該計劃提交給衛生部,由其專門小組審查。預計政府最早將於本月開始審查該申請。如果獲得批准,該小組最早可以在明年開始臨床測試。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神經元移植法治療帕金森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東京新聞》報導,日本京都大學11月9日宣布,由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與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聯合開展的iPS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該試驗主要是將iPS細胞(人造多能幹細胞)製備的神經細胞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腦部以改善病症。
  • iPS細胞技術難點全解析,你需要知道的副作用——致癌!
    iPS細胞是通過對成熟體細胞「重新編程」培育出的幹細胞,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能夠分化成多種組織和器官。但與胚胎幹細胞相比,iPS細胞的獲得方法相對簡單,並且避開了一些倫理問題,因此有巨大的醫療價值。但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發現,iPS細胞可能存在癌變的問題,這或許會為iPS未來在醫療中的應用產生一定的阻礙。
  • 成熟體細胞「重造」,變身多能幹細胞治療肌肉變骨頭怪病
    △iPS製作概要(圖片來源:https://www.cira.kyoto-u.ac.jp/j/faq/faq_ips.html)iPS細胞最初於2006年由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製作成功,它的發現成為了解決不少疑難罕見疾病的新希望,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 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稱iPS細胞能為應對新冠肺炎作貢獻
    來源:共同網 日本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研究所所長、教授山中伸彌日前在接受共同社採訪時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擴大,令人非常擔心。我覺得iPS細胞也能為應對疫情作貢獻。」
  • 日本利用患者iPS細胞尋找藥物獲突破
    新華社東京8月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利用患者自身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進行藥物研究日前取得突破,發現了治療一種罕見疾病的候選藥物,並將於下月開展全球首個基於iPS細胞研究的藥物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