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立法監督iPS細胞再生醫療

2020-11-30 健康界

自iPS(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面世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已經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種能應用於人體再生醫療的新成果。日本京都大學首次使用iPS細胞,製成極其複雜的人體腎臟器官的部分組織等,iPS細胞的醫學應用已經迅速蔓延開來。

據日本媒體消息,為確保iPS技術的安全應用,日本厚生勞動省已經向本期國會提出制定專門的再生醫療規製法議案,並將努力促成其早期實現。

該法案暫定名為「再生·細胞醫療安全法」。該法案將規定,利用iPS技術進行風險較高的再生醫療計劃,必須實現得到國家政府的承認,在手術失敗或對患者造成健康影響時必須負起賠償責任。

此外,該法案還將再生·細胞醫療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分為三大類進行規制。第一類為以iPS細胞的臨床應用為主的、會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的醫療。這類醫療僅限於擁有先進治療技術的醫療機關進行,且在實施前必須經過厚生勞動大臣的認可。其他可能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影響(第二類)或幾乎不會造成影響(第三類)的再生·細胞醫療也有到厚生勞動省備份的義務。

厚生勞動省認為,iPS細胞技術在其風險不被人廣為認知的情況下迅速普及,使得醫療機關也無法完全掌握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如果患者因此對該技術產生安全上的不安和牴觸,則會妨礙該技術的正常發展和應用。因此國家急需立法對其進行規制。

1月30日,厚生勞動省將召開專家委員會,對本法案進行最終討論決定。

相關焦點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探訪再生醫療最前沿——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自從10多年前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發明以來,不斷展現它在再生醫療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相關臨床研究也已成功開展。新華社記者1日探訪了再生醫療最前沿的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聽山中伸彌及其團隊聊iPS細胞研究的重要意義。
  • 再生醫療的目標:日本使用ips細胞製作「類器官」的最新進展
    培養細胞和製造以毫米為單位的"迷你器官"的技術正在傳播。它能夠重現一些接近真實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功能,也稱為"器官",這一技術引起人們的關注,未來將被實際的應用於醫療。一個約0.2毫米的圓形組織塊漂浮在培養皿中,由與人類支氣管相同的細胞形成。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比如,你發現自己臉上有了皺紋,那就用iPS細胞修復自己的肌膚,讓自己重返年輕。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 健康系統綜合科學研究科 納米生物系統分子設計學研究室的妹尾昌治教授與Said M Afify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類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育出小鼠的iPS細胞,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肝臟中,製備成肝癌模型。
  • 首例使用ips細胞的患者將現身日本
    一名日本眼病患者將成為第一個用誘導幹細胞(ips)治療疾病的人。
  • iPS細胞:再生的希望與風險
    《環球》雜誌記者/藍建中(發自東京)  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了開發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和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約翰·戈登。令二人獲獎的iPS細胞,為再生醫療做出了巨大貢獻,理論上使「人造生命」成為可能,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iPS細胞擁有發育成各種細胞的能力,這其中,當然也存在發育成癌細胞的危險。
  • 日本內閣再生醫學法案出爐 稱將加快利用iPS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5月24日報導,日本內閣會議24日通過了《藥事法》以及《再生醫學安全性保障法》兩項法案的修正草案,草案中新加入了有關「儘快開始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的內容。日本內閣將於近期向國會提交以上兩項修正草案。
  • 日媒:日本將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日本厚生勞動省專家委員會近期批准了慶應義塾大學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移植使因事故等損傷的神經再生,恢復失去的運動機能和感覺。
  • 日本批准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體臨床計劃
    1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醫療技術主管部門)的專門會議批准了慶應大學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計劃。這將成為全球首例向患者移植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的神經幹細胞,改善運動機能的臨床研究。預計最早將於2019年夏季啟動。
  • 【iPS細胞產業化】(一)再生醫療和新藥開發商機無限
    【3D列印開花宣言】(下)試製門檻降低,開發流程改革迎良機 【3D列印開花宣言】(中)十大應用案例 【3D列印開花宣言】(上)人人皆可製造的時代 【精品拆解】(三)iPhone系列包裝盒(上):蘋果對「銳利」的執著 純電動汽車引發功率元件安裝革命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發現了iPS細胞
  • 日本利用新生兒臍帶血培養iPS細胞
    新華社東京8月17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利用新生兒臍帶血成功培養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方式培養的iPS細胞比來自成人體細胞的iPS細胞品質和安全性更高,將供給相關研究機構使用。iPS細胞一般來說是人體細胞經過誘導因子處理後轉化而成的幹細胞,其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具有發育成多種組織細胞的潛力。據日本《每日新聞》17日報導,將iPS細胞應用於再生醫療時,如果使用患者本人的體細胞培養iPS細胞並使其分化為所需細胞,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和極高成本。
  • 生物谷專訪上田實教授:再生醫療的研究與產業化
    隨著再生醫療研究的不斷推進,再生醫療在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修復與重建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相較於傳統的再生醫療依賴於幹細胞提取移植,現在新興再生醫療已通過提取幹細胞活性物進行培植即可對相關疾病治療。
  • 日本富士膠片擬本年度申請iPS細胞移植醫療臨床試驗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9月24日報導,富士膠片公司23日表示,為使運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移植醫療獲得中央政府批准,計劃2018年度內申請臨床試驗。該公司考慮在2019年開始試驗,若能實現,將成為在日本的企業首例。
  • 日本iPS細胞儲備取得進展
    自從京都大學研究組公布了從小鼠身上成功製造出iPS細胞(也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人工多功能幹細胞)以來,截止到2016年,已迎來了第10年。目前,針對眼睛難病、脊髓損傷、心肌梗塞等,各種人類疾病,使用iPS細胞的再生醫療研究都獲得了進展。儲備移植用iPS細胞的業績規模也在擴大。自公布以來歷經10年,研究已經進入新階段。    到2022年,日本計劃儲備適合於8成以上日本人的iPS細胞。在京都大學的iPS細胞研究所中,「再生醫療用iPS細胞存儲項目」正在進行中。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日本從7月提供人類再生醫療的胚胎幹細胞
    希文 昨日專家透露稱關於日本京都大學儲存用於人類再生醫療的胚胎幹細胞(ES細胞)並向研究機構和製藥公司提供的業務計劃,實際可能在7月前後將提供。
  • 日本引以為傲的Ips幹細胞
    日本引以為傲的iPS細胞由於iPS細胞可以由患者的細胞製成(稱為自體細胞),因此不存在道德或兼容性問題,將來源於異體的iPS細胞會投入實際使用。已知可以通過使HLA(人類白細胞抗原)的類型(也稱為細胞的血型)與即使在另一個家庭的細胞中也接受移植的患者相匹配來抑制排斥。因此,已經建立了各種HLA型iPS細胞的庫,並且正在進行同種異體iPS細胞的實際應用的研究。2017年2月,由同種異體iPS細胞產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移植成為熱門話題,但預計未來的實際應用研究將加速。
  • 日本完整牙齒再生實驗成功 可用於再生醫療
    據新華社電 日本專家近日通過動物實驗,首次用牙齒幹細胞成功生成狗的完整牙齒,這一成果若用於再生醫療領域,有可能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據日本《讀賣新聞》14日報導,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上田實教授等人從狗的顎骨中取出牙胚,然後又從牙胚中成功提取了幹細胞。他們將幹細胞和膠原纖維一起培養之後,再植入狗的顎骨。
  • 細胞都是騙局?再生醫學「細胞療法」南京擎安醫療了解一下
    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再生醫療評估小組在附有條件的基礎上,批准了大阪大學用由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製成的「心肌膜」移植給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研究。研究團隊成員、大阪大學教授澤芳樹表示:「跨越重要的關口,終於站上了起點。希望在本年度進行首例移植。」
  • 日媒:iPS細胞結合3D列印可再生人耳
    【日本《產經新聞》網站7月28日報導】題:iPS細胞加3D列印技術再生人耳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內形狀最複雜的耳軟骨,然後再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