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iPS細胞結合3D列印可再生人耳

2020-12-02 網易財經

【日本《產經新聞》網站7月28日報導】題:iPS細胞加3D列印技術再生人耳

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內形狀最複雜的耳軟骨,然後再注入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讓人耳再生。10年後該技術研究成熟後將推向臨床,為那些先天耳部發育不全的患者進行人造耳移植,給他們帶去福音。這是世界再生醫療史上首次將iPS細胞和3D列印這兩項最尖端的技術相結合。目前,治療耳部發育不全的辦法主要是移植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軟骨。一旦該課題研究成功,將大幅減輕患者的負擔。

該課題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助,由京都大學的妻木範行教授和東京大學的高戶毅教授聯合主持。課題的目標是爭取在10年後能夠用這項技術為小耳症患者移植人工人耳。目前,小耳症的移植手術需要取出患者本人肋骨上的軟骨部分,然後再製作移植用的軟骨。但人耳的軟骨結構和輪廓極為複雜,人工製作仍然無法呈現其細節部分。同時移植手術後,患者還需要承擔肋骨變形的風險。

在該課題的臨床研究上,研究人員們先將患者的正常一側耳朵利用CT拍攝下來,將數據輸入到3D印表機中。之後利用合成材料列印出細節完美的耳朵輪廓。之後,在成型的輪廓中注入由iPS細胞製作出來的軟骨細胞使其再生,完成後移植到相應部位。

本月19日國際上首次認可iPS細胞的臨床研究,因此人們對iPS細胞在再生醫療領域中的應用抱有極高期待。但是,如何復原各種人體臟器的形狀成為一大難題。妻木教授說:「為了利用iPS細胞讓人耳和各種其他臟器再生,預計今後3D列印技術的應用將更加活躍和廣泛。」

(未經《參考消息》授權,任何單位、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細胞微球組裝與3D列印結合的新策略
    然而,仍然存在包括高活性的細胞擴增,如何快速、精確製備大尺度結構,以及保持合適的細胞微環境等挑戰。另外,缺乏來自內源性血管的長入極大限制了構建的組織在體內的存活和功能。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將「自下而上」的模塊化組裝技術(Modular assembly)與3D列印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在3D列印的空心聚合物支架(如鼻子或耳狀結構)中組裝載細胞微球,來實現快速構建大尺度功能化組織的目標。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這隻「人耳鼠」培育自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曹誼林之手。打造這樣一隻人耳鼠,曹誼林教授利用異種關節軟骨,通過組織工程構建人形耳廓軟骨,裸鼠皮下植入等技術。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經過耳形壓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強度增強,製成耳廓支架材料。讓細胞在其支架上繁殖生長,再將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過1-2周體外培養,在裸鼠背上割開一個口子,植入"人耳"。
  • 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等人:3D列印電紡纖維基軟骨再生支架
    三維(3D)纖維支架因為其纖維網絡可以有效地模擬ECM結構,調節細胞生物學行為,包括粘附、分化和基質沉積備受關注。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用途最廣泛的纖維製造技術,可用於製備可控制的納米纖維,可準確模擬ECM結構(如纖維膠原)。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因此,關於再生醫學的研究已大大增加,再生醫學可以被定義為「替代,工程化或再生人類細胞,組織或器官以恢復或建立正常功能的過程」(Chris Mason&Peter Dunnill)。據說,由於包括3D列印在內的新製造技術,再生醫學正在不斷發展。簡而言之,生物3D列印就是利用逐層製造技術來結合細胞和生物材料,以產生功能類似的有機部分。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根據之前的科學研究,具有較小孔徑(100至200μm)的支架可以更好地促進骨軟骨再生中的軟骨形成。然而,在這些具有小孔徑的支架中,成骨作用和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由於這些支架中的微血管向內生長減少,因此顯示出更少的營養物質擴散和更壞的組織整合。在許多研究中已經報導了水凝膠用於軟骨再生,但是由於結構完整性、機械穩定性和可印刷性不足,仍然難以用水凝膠構造大規模的組織結構。
  • 日媒:日本將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日本厚生勞動省專家委員會近期批准了慶應義塾大學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移植使因事故等損傷的神經再生,恢復失去的運動機能和感覺。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當「細胞」遇上3D列印
    3D列印技術自誕生以來,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驚喜。細胞3D列印,就是其中相當耀眼的部分。 為何細胞需要3D列印我們知道,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而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 生物3D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作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又一細分,生物3D列印技術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事業。其能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其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在臨床應用上具備許多可能性。
  • 陳根:3D生物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文/陳根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其中,3D列印作為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
  • 研究人員創造出可將氧氣輸送至3D列印組織細胞的生物墨水
    中國3D列印網9月16日訊,組織工程或再生是通過結合具有最佳化學和生理條件的細胞和其他材料來改善或替換生物組織的過程,以建立可在其上形成新的活組織的支架。我們已經看到許多3D列印的示例用於完成此任務。以這種方式改造新組織的潛力為器官移植的短缺和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提供了答案。 但是,要成為有活力的組織,這些細胞需要通過血管輸送給它們的氧氣,在移植的組織中,氧氣可能需要幾天才能生長。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3D列印技術還可用於細胞列印,細胞列印屬於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是一種基於微滴沉積的技術——一層熱敏材料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因此,它提供了一個範式轉變生物列印通過減少需要生物仿生材料和可製造性之間的妥協。02懸浮液作為細胞外基質列印後懸浮介質的保留為懸浮介質本身添加一定程度的功能提供了機會,例如操作3D細胞環境或r以保留嵌入穩定懸浮介質中的血管通道(圖3A)。在懸浮液中包含的細胞使人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即介質作為一個平臺,在三維空間中定位細胞,同時提供一個體積矩陣,實現本機ECM的一些功能。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PLA材料3D列印自行車架獲Eurobike金獎
    【中關村在線辦公列印頻道原創】近日,來自義大利帕多瓦的Eurocompositi設計工作室開發出一款讓人驚豔的PLA材質3D列印山地車車架Aenimal Bhulk,並由此獲得了2015 Eurobike產品設計金獎(Eurobike Gold)。
  • 以細胞為原料的生物3D列印
    隨著3D列印的精度不斷提高,成品的尺寸越來越小,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給了人們新的靈感。生物3D列印技術,特別是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等活體的列印在醫學、生物與工程各界引起廣泛關注。生物3D列印是基於「增材製造」的原理,以特製生物「印表機」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細胞、生長因子、生物材料等為主要內容,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它代表了目前3D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