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微球組裝與3D列印結合的新策略

2020-10-10 上普生物


大尺度複雜組織的體外構建存在著包括高活性的細胞擴增,大尺度結構的快速、精確製備,以及合適的細胞微環境等挑戰。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杜亞楠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TGase‐Enhanced Microtissue Assembly in 3D‐Printed‐Template‐Scaffold (3D‐MAPS) for Large Tissue Defect Reparation.」的文章,通過在3D列印的聚合物支架中組裝載細胞微球的方法,成功構建了大尺度的耳朵和鼻子等組織結構。

構建策略

「自下而上」的組織工程方法和3D生物列印技術,通過組裝或列印含細胞/生物材料的模塊或墨水,為大尺度複雜組織的體外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然而,仍然存在包括高活性的細胞擴增,如何快速、精確製備大尺度結構,以及保持合適的細胞微環境等挑戰。另外,缺乏來自內源性血管的長入極大限制了構建的組織在體內的存活和功能。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將「自下而上」的模塊化組裝技術(Modular assembly)與3D列印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在3D列印的空心聚合物支架(如鼻子或耳狀結構)中組裝載細胞微球,來實現快速構建大尺度功能化組織的目標。

作者將該策略稱為3D列印支架中的微組織組裝(Microtissue Assembly in 3D-Printed-template Scaffold, 簡稱3D-MAPS),其優勢在於將3D列印高精度支架,和細胞微球的快速擴增、組裝以及其為細胞提供優異微環境等優點結合在一起。在此過程中,引入了轉穀氨醯胺酶(TGase)作為酶促交聯劑,來促進微組織的粘合和快速融合。此外,基於皮瓣預製(flap prefabrication)方法,將預先設計的宿主血管嵌入到支架中來誘導宿主血管向支架內的長入,能夠促進移植後組織的活性和修復治療效果。本研究使用人間充質幹細胞(MSCs),其在包括軟骨和骨缺損在內的各種退化性疾病的再生治療中已得到廣泛認可。

圖1. 構建策略

體外MSC細胞良好增殖

大規模構建載MSC細胞的明膠微球,並使用旋轉瓶培養裝置,可以實現多達2 × 106個微組織的同時培養,培養4天後MSC細胞從5 × 106擴增到9.1× 107個,同時細胞活性高達95%;細胞流式分析顯示MSC細胞仍保持其免疫表型,高表達CD73, CD90, CD105,同時低表達CD11b, CD14, CD19, CD34和HLA-DR;通過2 mg mL−1濃度的TGase處理30分鐘,可以促進結構穩定性,同時促進MSC細胞的增殖和ECM分泌。

圖2 載MSC細胞微球的體外培養

圖3 TGase酶促微球組裝和體外培養

體內植入評價

MSC微組織的存在顯著減弱了皮下植入的免疫排斥反應,而在不含MSC微組織的支架則形成了明顯的纖維囊。進一步,為了促進移植後的組織存活,採用皮瓣預製方法,即結紮了耳中央動靜脈分支遠端,在耳根處反轉,並通過皮下隧道植入到前額,並放置在列印支架預留的孔道內。實驗結果顯示該方法可以促進宿主血管的長入,同時提高了組織強度,具有向軟骨分化的潛能。

圖4 3D-MAPS組織的體內移植與評價

總結

大尺度複雜組織的體外構建仍然是組織工程領域中的重要挑戰之一。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將「自下而上」的模塊化組裝技術(Modular assembly)與3D列印相結合的策略,其具有大尺度、複雜結構、高精度和高細胞活性等優點,促進了工程化組織在再生治療領域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Yu, H., et al., TGase‐Enhanced Microtissue Assembly in 3D‐Printed‐Template‐Scaffold (3D‐MAPS) for Large Tissue Defect Reparation.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20. 9(18): p. 2000531.(https://doi.org/10.1002/adhm.202000531)


相關焦點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這代表了可以使用基於擠壓的列印技術列印的材料調色板的顯著增加。圖1提供了懸浮介質中列印策略的示意圖,為製造冠狀動脈樹而量身定製。(D)螢光微球在顆粒懸浮液中的連續結。(E和F)在海藻酸鹽懸浮液中列印的人腦模型3d。比例尺,1釐米。在二維細胞培養中,細胞的形態發育和運動比在三維環境中受到更多的限制。科學界越來越意識到,在細胞分化和組織組織方面,3D細胞培養更能反映複雜的細胞自然環境。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但是上述工作獲得的高分子納米微球螢光信號主要源自於其內部包埋的QD,聚合物本徵螢光發射效率仍待進一步提高。在近期的工作中,他們提出一種簡便的鉛離子配位乳液自組裝方法,可將無定形聚芳醚嵌段共聚物一步轉變為具有高量子產率的高分子納米微球。
  • 一種利用氣體輔助策略製備的具有複雜運動能力的雙驅動微球馬達
    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在開發微馬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並且有了多種微馬達製作策略,但是在製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昂貴的成本,較低的產率和不可避免使用的一些有機溶劑、化學交聯劑、表面活性劑、紫外線照射和細胞毒性試劑等。因此,這些微馬達在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製造出一種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且可控的微馬達是一項重要挑戰。
  • 新突破!3D列印迄今最大的船體模具
    這家位於印第安納州的製造專家近兩年不斷推出各種令人興奮的新應用最新機型可3d列印51英尺長的遊艇船體模具的部件,這證明了該技術足以列印大型船隻。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涉足遊艇行業——2017年,他們列印一了套陰模,用來生產幾款小型船體。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自組裝肽基水凝膠的生物3D列印
    三維細胞構建的生物列印具有明確的結構和可控的細胞空間分布,在組織工程領域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正在開發新的3D組織模型,以研究在組織發育、受損或疾病組織再生過程中發生的複雜細胞的相互作用。目前,三維細胞列印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能夠形成結構和功能完整的生物結構。雖然3D列印技術取得了進步,但仍然缺乏合適的水凝膠或「生物墨水」來增強可列印性和細胞活力。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GeIMA生物墨水列印的器官 生物3D列印,就如同切土豆的逆過程,即將土豆片、土豆絲、土豆丁及土豆泥反向組裝成土豆。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3d列印的優點   1、製造複雜物品不增加成本   就傳統製造而言,物體形狀越複雜,製造成本越高。3D列印省去了培訓機械師或購置新設備的成本,一臺3D印表機只需要不同的數字設計藍圖和一批新的原材料。   3、無須組裝   3D列印能使部件一體化成型。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建立在組裝線基礎上,在現代工廠,機器生產出相同的零部件,然後由機器人或工人(甚至跨洲)組裝。產品組成部件越多,組裝耗費的時間和成本就越多。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3D列印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重要技術,近30年來發展迅速。3D列印技術有異於傳統的削材及鑄造技術:不僅使產品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定製,實現材料與病變部位的完全匹配,同時可攜帶細胞及生物活性微球進行骨缺損部位的原位列印。這些特點決定了該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CCS Chemistry | 歡迎定製:有機異質結的積木式可控自組裝新策略
    然而,在有機分子材料的自組裝過程中,對有機分子各向異性的結晶特性和分子間非共價作用的精確操控非常困難,因此有機異質結的可控合成存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解決上述難題,蘇州大學廖良生、王雪東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新策略,在同一分子體系中,選擇性引入並調控多層次分子間弱相互作用,以「搭積木」的方式實現有機異質結的可控組裝。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因此,關於再生醫學的研究已大大增加,再生醫學可以被定義為「替代,工程化或再生人類細胞,組織或器官以恢復或建立正常功能的過程」(Chris Mason&Peter Dunnill)。據說,由於包括3D列印在內的新製造技術,再生醫學正在不斷發展。簡而言之,生物3D列印就是利用逐層製造技術來結合細胞和生物材料,以產生功能類似的有機部分。
  • 圖說中世紀城堡3d列印建築全過程
    有沒有見過3d列印建築的魅力,近幾年3d列印技術在世界建築領域得到很好的應用,3d列印地圖、3d列印建築等等... 有沒有見過3D列印建築的魅力,近幾年3D列印技術在世界建築領域得到很好的應用,3D列印地圖、3D列印建築等等,3D列印技術在建築行業展現了很好的能力及潛力,就在幾天前,3D列印10幢建築落戶上海,當時引來廣大的關注,在質疑聲的同時,很多都呈現了對3D列印技術的讚嘆。下面組圖呈現了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人承包商Andrey Rudenko用3D印表機列印中世紀城堡的過程。
  • 當「細胞」遇上3D列印
    3D列印技術自誕生以來,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驚喜。細胞3D列印,就是其中相當耀眼的部分。 為何細胞需要3D列印我們知道,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而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
  • 日媒:iPS細胞結合3D列印可再生人耳
    【日本《產經新聞》網站7月28日報導】題:iPS細胞加3D列印技術再生人耳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內形狀最複雜的耳軟骨,然後再注入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專家稱將加快各領域科研進展3D列印正在不斷向新的領域突破。日前,有報導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隻柔性機器人,整個列印過程簡單而且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