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氣體輔助策略製備的具有複雜運動能力的雙驅動微球馬達

2020-11-03 石墨烯聯盟


截止目前, 基於Janus結構的微、納馬達已被提出可應用於如水環境修復、藥物運輸和生物傳感等領域。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在開發微馬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並且有了多種微馬達製作策略,但是在製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昂貴的成本,較低的產率和不可避免使用的一些有機溶劑、化學交聯劑、表面活性劑、紫外線照射和細胞毒性試劑等。因此,這些微馬達在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製造出一種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且可控的微馬達是一項重要挑戰。

針對這些挑戰,黃超伯教授課題組和哈佛大學醫學院Y. Shrike Zhang教授團隊提出利用一種簡單且高通量的氣體剪切方法來製備微馬達。通過該方法製備的多面微球微馬達具有高度的調節性、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成複雜運動的可行性。該微球作為一種具有自主運動能力的水性微馬達在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體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具體來說,該研究使用了自製的噴頭裝置(SED), 結合氣體剪切的策略,製備出多達8面異性的微球結構(圖1a)。考慮到生物相容性的問題,在製備過程中僅使用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海藻酸鈉(Na-Alg),以及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和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Fe3O4)等。微球的驅動力來源於外部磁場和過氧化氫酶介導的燃料分解,使得微球可以在磁場的作用力和氣泡的推動力下產生可控的運動,從而形成雙動力微馬達。通過控制外部磁場和微球各個腔室中材料的組成等(圖2),可以讓微球完成按照設計的各種軌跡的運動,如旋轉運動、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等(圖1b),體現了該方法製備微馬達具有的高度的靈活性和可控性。

圖1 雙動力微球馬達製備和運動軌跡示意圖。


圖2 氣體輔助方法製備微球的高度可控性展示。

為了證明雙驅動的可行性,首先製備了Janus微球並進行磁力驅動以及磁力和酶雙驅動的驗證,結果如圖3所示,微球可以輕鬆實現單驅動和雙驅動。接下來,該工作以8面微球為例,製備了磁性顆粒空間和非磁性顆粒空間交替的8面異向微球微馬達,通過設計微球空間的結構成功實現了微馬達的各種軌跡運動(圖4)。在之後的研究中,為了實現更複雜的運動,研究人員將梯度的過氧化氫酶裝載在8面微球的4個相鄰的腔室中,由於產生氣泡速率不同,各個面受到的驅動力也產生區別,而這些梯度力使得微球不斷地實現複雜的圓周運動(圖5)。

圖3 微球在雙動力作用下的可控運動軌跡。


圖4 微球的可控運動。

圖5 微球在梯度過氧化氫酶作用下進行重複圓周運動。

綜上所述,該雙動力微球微馬達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們已經證明所製備的微球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時,該方法具有極高的製備通量,在20秒時間內可製備約2000個微球,這使得所製備的微馬達的實際應用成為可能。這些優異的性能表明,基於氣體輔助策略製備的可控微馬達可以在環境修復、藥物運輸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研究中,還可以通過改變微球腔體中的材料成分,提供更多的動力來源來為此類生物相容性微馬達開拓更大的應用前景。

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唐國勝,其他作者為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陳龍、哈佛大學醫學院連黎明、南京林業大學李芳華、 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Hossein Ravanbakhsh、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王冕。通訊作者為哈佛大學醫學院Y. Shrike Zhang教授和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黃超伯教授

該工作是黃超伯教授課題組的第三篇關於多面異向微球的系列工作。當前,多面異向微球在生物醫學工程和材料科學中受到廣泛關注。由於單個微球可以在不同空間中攜帶多種材料,因此在多藥物釋放、細胞共培養、微驅動、多靶點檢測等領域有很多重要的應用。然而,由於以往製備技術的限制,導致微球缺乏優良的生物可相容性。基於此,該課題組首次提出了一步無油氣體輔助策略製備多面異向微球。微球尺寸可以控制在數十到數百微米之間,具有很好的單分散性且產量極高。通過改變同軸微針頭系統的結構,可以輕鬆地製備得到2-10面異向微球,並精確控制每個腔室的性質。前兩篇工作分別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和Small上,該方法已經被證明可應用於多細胞共培養、藥物防偽和自驅動等領域。在生物醫藥和材料科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0.127187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7586

https://doi.org/10.1002/advs.201802342

作者簡介:

唐國勝為南京林業大學在讀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博士期間,首次提出了新型氣體輔助策略製備多面異向微球並探索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在哈佛醫學院的主要研究方向為3D生物列印和器官晶片等。截止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2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5篇,第一作者論文7篇,引用650餘次,單篇最高被引用200餘次,H因子8,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10,單篇最高影響因子為15.84,影響因子大於10分的5篇,其中3篇為第一作者, 3篇文章入選全球Top 1% ESI高被引論文,已授權發明專利13項。相關成果得到了包括《科技日報》、《江蘇科技報》、《南京日報》等重點報導。

黃超伯教授現任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13年入選第四批「江蘇特聘教授」並全職回國,2011年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 Belgium)獲藥學博士學位,2011-2013年在瑞士聯邦理工(洛桑)(EPFL, Switzerland)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生物質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製備及其應用研究,以微流體及靜電紡絲技術為主要製備手段,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作用機理出發,揭示木質纖維素基納米材料多維結構構築、分級形貌調控和智能響應等作用機理,並以此為支撐,開展木質纖維素材料的高值化利用基礎研究。近年來在Adv. Mater.、Adv. Sci.、Small、ACS Appl. Mater. Inter.、Carbon、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Chem. Soc. Rev.等期刊發表SCI論文60餘篇,被他人引用2300餘次,累計影響因子超400,影響因子大於10的7篇,單篇最高被引用246次,5篇文章入選全球Top 1% ESI高被引論文,2篇入選熱點論文,已授權發明專利13項,出版英文專著兩部。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應急基金項目等 8 項科研項目。課題組網頁:https://www.x-mol.com/groups/huangchaobo

Yu Shrike Zhang教授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2013年於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醫學工程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列印及器官晶片的平臺搭建與應用研究,在相關領域發表研究論文及綜述200餘篇,H因子58,被引用12000餘次,包括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ence、PNAS、Nat. Rev. Mater.、Matter、Nat. Commun.、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Biomaterials 等,其中超過40篇封面文章;研究成果曾被BBC、Fox News、The Boston Globe/STAT News、Science Daily、Technology Networks、IEEE Spectrum、C&EN、《科技日報》等報導。擔任十餘本雜誌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等,曾獲得多種國際和地區性獎項40餘項。課題組網頁:https://shrikezhang.com/

來源:高分子科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DNA螺旋槳解析了分子馬達的運動
    RNA聚合酶分子馬達圍繞著DNA旋轉,從一個鹼基對移動到到另一個鹼基對。近年來,機器人變得越來越逼真:太陽能驅動的蜜蜂可以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機器人會做後空翻,足球機器人團隊會制定運球、傳球和得分的策略。
  • 一種新型馬達應用於單神經元活動的精確調節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複合TiO2-Au納米線(NWs)的新型馬達,由超低紫外(UV)輻射產生的局部電場驅動,作為與神經細胞的交互式生物電接口。這種基於運動的策略,代表了一種精確和非侵入性的生物電信號傳遞和神經元活動調節的新方法。
  • 細胞微球組裝與3D列印結合的新策略
    ,大尺度結構的快速、精確製備,以及合適的細胞微環境等挑戰。/生物材料的模塊或墨水,為大尺度複雜組織的體外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然而,仍然存在包括高活性的細胞擴增,如何快速、精確製備大尺度結構,以及保持合適的細胞微環境等挑戰。另外,缺乏來自內源性血管的長入極大限制了構建的組織在體內的存活和功能。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將「自下而上」的模塊化組裝技術(Modular assembly)與3D列印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在3D列印的空心聚合物支架(如鼻子或耳狀結構)中組裝載細胞微球,來實現快速構建大尺度功能化組織的目標。
  • 有機Janus微球——一種實現全彩雙波長微型雷射器的通用方法
    Janus顆粒的表面具有兩種不同的物理性質,有機聚合物Janus顆粒是典型的代表,每個顆粒一半由親水基團組成,另一半由疏水基團組成。基於「相似相容」原理,具有不同極性的有機雷射染料可以選擇性地嵌入到單個Janus顆粒的兩個部分,這將形成典型的耦合腔,可以作為一種在空間上分離增益材料的通用方法。
  • 壓電馬達是什麼 壓電馬達的驅動設計解析
    這是一種對稱的機電關係,具有這種效應的晶體材料受到機械應力(擠壓)時,就會產生電壓;相反的,當施加電壓到這種晶體時,材料會有很小的膨脹。這種壓電性能在經典晶體振蕩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振蕩器是近100年來時鐘源的基礎(儘管近年來替代品MEMS基振蕩器勢頭強勁)。 在壓電馬達中,通過在材料上施加電壓,產生電場,材料發生輕微地延伸。對於典型的電壓,其形變量約為0.01%到0.1%。
  • 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的設計與合成
    具有最高單向性的化學能驅動旋轉分子馬達的設計與合成運動的控制是未來分子馬達和機器運行的決定性參數,因此需要構建和開發能夠精準控制分子運動的結構。其中化學能驅動的分子馬達的方向性主要由所涉及反應的立體選擇性決定。
  • 緩釋載藥微球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緩釋載藥微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現就其在慢性牙周炎治療的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當海藻酸鈉與水接觸時,能夠形成具有粘附性的溶液,由此可以用來製備微球。由海藻酸鈉形成的凝膠具有PH敏感性,在酸性環境中幾乎不溶脹,而在弱鹼環境下能夠發生溶脹,並且溶脹到最大溶脹比後開始溶解,這更有利於封裝在內部的藥物釋放出來。
  • 科學家開發出可見光碟機動的分子馬達
    科學家開發出可見光碟機動的分子馬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25:00 華東理工大學曲大輝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可見光碟機動的分子馬達。
  •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儘管目前已有大量報導採用共軛高分子作為構築基元製備高發光效率高分子納米微球,但共軛高分子分子剛性強,溶解性與加工性差,且含有機金屬催化劑殘留,具有潛在的生物毒性。相比之下,聚芳醚類高分子是一類主鏈由剛性苯環與柔性芳醚鍵構成的非共軛高分子,可通過親核取代縮聚反應獲得高純度高分子量聚合物。儘管無定形聚芳醚具備良好的溶解性與本徵螢光特性,但其螢光量子產率較低,難以用於製備高量子產率螢光高分子微球。
  • 多孔莫來石微球的製備方法及堆積方式
    莫來石(3Al2O3·2SiO2)的晶型結構屬於斜方晶系,是一種具有氧空位缺陷的矽線石結構,其基本性質如表1所示。莫來石具有耐火度高、高溫蠕變率低、荷重軟化溫度高和抗化學腐蝕性好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1、多孔莫來石微球的製備方法莫來石微球採用造粒法生產,目前造粒方法有:攪拌造粒法、沸騰造粒法、壓力成型造粒法、噴霧乾燥造粒法。
  • 北京大學董蜀湘課題組利用「超材料」思想設計納米步進壓電馬達並取得重要進展
    壓電步進馬達是一種利用壓電效應,將電場能轉化為機械能的納米級驅動器件,具備結構緊湊、無電磁輻射、定位精度高、無噪聲等優點,是高精度納米級定位系統如光刻機中的關鍵核心部件。傳統的壓電步進馬達主要包括慣性馬達和蠕動馬達,但都存在局限性:慣性馬達的反衝行為產生嚴重的「回拖」現象和低的工作效率;蠕動馬達基於「尺蠖」(inch worm)機理產生步進運動,至少需要三個獨立的壓電致動元件來實現抱緊、鬆開、伸縮等步驟,結構非常複雜。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利用智能功率模塊(IPM)來驅動三相感應馬達(IM)
    啟動IM最簡單的辦法是把馬達直接接入三相交流電,以往業界採用星三角(Star-Delta)啟動和軟啟動器(Soft-Starter)來克服直接啟動(Direct-on-Line Start)時啟動電流過高的問題。但上述所有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驅動頻率是固定的。頻率轉換器可以調節速度和電流。為此,必需根據所需動態響應來選擇適合的控制策略。
  • 磁性殼聚糖微球固定化乳糖酶及其酶學性質
    :是指通過適當的方法使有機高分子與無機磁性物質結合起來形成的具有一定磁性及特殊結構的微球,其不但可以通過共聚、表面改性等化學反應方法在微球表面引入多種反應性功能基團,也可通過共價鍵來結合酶、細胞和抗體等生物活性物質,還可對外加磁場表現出強烈的磁響應性,進行快速運動或分離。
  •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同步是自然界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通過各個部件或個體的彼此同步,生物體或其群體可以實現許多複雜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億萬心肌細胞的同步跳動共同完成心臟的搏動;螢火蟲群體的同步閃爍幫助其識別異性同類等。
  • 諾獎得主、分子馬達發明者Feringa對分子機器的發展展望:分子機器大有可為
    對響應性材料和動態分子體系的研究是未來材料領域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超分子材料、自組裝單層等材料的分子識別、結合和自組裝等功能製備新型材料。目前,通過功能性官能團或分子開關實現材料的外部控制(例如光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為了解決將分子發展為動態分子體系面臨的挑戰,材料的設計需要從單個分子尺度出發。同時,賦予材料感知能力,自驅動性和適應性也是更為複雜的挑戰。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光碟機動分子馬達目前已得到較好的發展且在智能材料等領域得到一定應用,但其在黑暗條件下或光難以穿透的體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發展跟自然界相似的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具有重要意義。
  • 納米噴霧乾燥技術:一項全新的顆粒製備技術?
    納米噴霧乾燥儀通過壓電陶瓷驅動多孔金屬膜片(孔徑為4、5.5和7μm)高頻上下振動,將料液從微孔中噴出形成具有精確大小的微滴氣霧進入熱乾燥氣體中。層流加熱系統是通過多孔金屬泡沫來實現的。載難溶性藥物提高藥物溶解度、口服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藥物製劑領域的研究熱點。經納米噴霧乾燥可高效率製備納米粒、固體分散體等,粒徑均勻且達到納米級別,有效分散於載體材料中,具有較為理想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