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2020-07-07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同步是自然界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通過各個部件或個體的彼此同步,生物體或其群體可以實現許多複雜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億萬心肌細胞的同步跳動共同完成心臟的搏動;螢火蟲群體的同步閃爍幫助其識別異性同類等。受自然界中同步現象的啟發,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王威(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及其合作者研究了微納機器人之間的同步現象,為微納機器人之間的協同工作和對其集群控制提供了一種新的仿生思路。


自上世紀中葉開始,人們就對微納米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人們的想像中,這種微小的機器能夠獨立自主的運動,又能夠和外界交流,還能自己思考做決定,因此充滿了無盡的應用可能。近二十年來,學術界對一類簡單的微納米機器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種被稱為「微納米馬達「的微機器具有自主運動和刺激響應等特性,因此在生物醫藥、分析傳感、汙染降解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


面對複雜環境,大量微納米馬達的協同工作往往具有更大的優勢。例如,一大群微馬達可以在血液內分批次的到達腫瘤,然後互相協作,釋放出多種藥物,從而高效、低副作用的殺死腫瘤細胞。而要想實現這樣的群體協作,就需要對大量的微馬達進行高效的集群控制。目前人們主要通過複雜外界物理場驅動微馬達完成群體工作,而研究表明化學驅動的微馬達可以通過一種或幾種化學物質的傳遞完成馬達之間的自主交流,有望實現更加自主的相互協作。


在本工作中,王威課題組使用了一種光化學驅動的振蕩微馬達體系。這種馬達一半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高分子微球,另一半覆蓋銀,在特定的化學條件下,會產生周期性的「一走一停」的振蕩運動(圖1)。在前期工作中(ACS Nano, 2019, 13, 4064-4072),王威課題組還對這種振蕩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機理探討。而在這一工作中,作者們系統的研究了這種振蕩的微馬達單個馬達之間、馬達團簇以及團簇之間三個層面的同步現象。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圖1. 單個振蕩馬達的「一走一停」的運動行為


作者發現當單個振蕩微馬達彼此距離較遠的時候,每個個體擁有自己的振蕩節律,互不幹擾。當施加一個外部的聚攏作用力時(例如超聲波),微馬達可以慢慢的彼此靠近,並且靠近到一定距離後,微馬達開始同時振蕩,但此時每個馬達依然保持自身原有的運動方向(圖2)。而當振蕩微馬達進一步靠近形成團簇時,馬達不僅同時振蕩,而且其運動方向不再受個體取向所支配,團簇展現出了心臟跳動似的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此外,振蕩的團簇同樣可以視為一個基本的振蕩單元,在彼此靠近時,振蕩頻率不同的兩個團簇也會發生同步現象,即兩個團簇以相同的節奏膨脹收縮,且同步後的頻率介於兩個團簇同步前的各自的頻率之間(圖3)。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圖2. 多個振蕩馬達彼此靠近過程中的同步行為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圖3. 兩個振蕩團簇彼此靠近過程中的同步行為


最後,作者指出,相鄰振蕩馬達周圍的離子場往往會相互影響和疊加,這會促使馬達協調彼此的運動步調,而馬達靠得越緊,同步和集體行為就越強。後續對微納米馬達之間同步行為的進一步研究有望幫助人們實現馬達之間自主的協同工作。


本文工作發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周超,通訊作者為王威教授。本文的共同作者還包括日本明治大學的信彥末松教授。


除了以上提及的工作以外,近期王威課題組還發表了兩篇關于振蕩微納米馬達的研究。在一項工作中,研究了周期性振蕩馬達個體和群體對周期性閃爍的光會做出何種響應(陳曦,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11843-11851)。另一項介紹了振蕩的馬達可以「教會」非振蕩的馬達展現出振蕩行為這一有趣的現象(周超、王啟璋,Chem. Comm., 2020, 48, 6499-6502)。這些工作體現了振蕩體系能夠湧現出豐富有趣的仿生現象,也展現了與外界與眾不同的交互行為。

Coordinating an Ensemble of Chemical Micromotors via Spontaneous Synchronization

Chao Zhou, Nobuhiko Jessis Suematsu, Yixin Peng, Qizhang Wang, Xi Chen, Yongxiang Gao, Wei Wang*

ACS Nano, 2020, 14, 5360–5370, DOI: 10.1021/acsnano.9b08421


研究團隊簡介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周超同學2013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電子封裝專業,2014加入王威教授課題組,目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振蕩活性膠體顆粒,多物理場數值模擬等研究工作。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王威教授2008年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2013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2014年至今就職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2-2017.2期間王威在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軟物質與活性物質中心Granick課題組進行訪問研究作。王威2014年入選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2017年起擔任中國微納米技術學會微納執行器與微系統分會理事,2018年入選哈工大青年拔尖教授。王威課題組研究領域為微納米智能仿生材料與軟物質,研究內容包括微納米低維材料的製備、微納米活性膠體、動態自組裝、數值模擬等。在Acc. Chem. Res.、Science Advances、ACS Nano、JACS、Advanced Materials、PNAS、Angewandte Chemie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引用2500餘次,H因子23,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並被國內外媒體如CNN、BBC等報導。


課題組網站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5918

http://weiwang-hitsz.weebly.com/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2017-07-20 11:13:00來源:央廣網
  • 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仿生微納結構表面及多功能應用
    本綜述則展現了自然界的生物、製造工藝、微納結構和它們的潛在應用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我們為大家呈現了大量的現有的製造策略以凸顯飛秒雷射直寫技術在製造微納仿生結構表面上的優勢。緊接著,我們還總結了一系列典型的自然界的仿生設計,如荷葉表面、豬籠草、稻葉、蝴蝶的翅膀等。通過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的仿生微納結構及其典型的多方面的應用。
  •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他設計了一種由順序性磁驅動和光觸發的 AI 微納機器人,並將其用於實現主動靶向的癌症治療。 趨磁螺菌作為可降解的一種微生物,安全性很高。同時,不同於目前的微納機器人通過血液循環的被動靶向治療,趨磁螺菌可以自主 「遊向」 腫瘤部位。 據蔡林濤介紹,趨磁螺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主動靶向遊動,一方面是受內部乏氧驅動效應,對缺氧的腫瘤部分有靶向;另一方面,受外部磁場調控,會自主流向腫瘤部位。
  • 劉連慶: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應用亟待生物兼容性材料發展
    近日,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21日至23日,大會主論壇圍繞「國際合作與機遇」「基礎技術與創新」等主題展開。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接受採訪,介紹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 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 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研製出的這款有機和無機相結合的微納機器人,提供了生物雜化材料體內應用的新前景。相關論文刊發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並被遴選為當期封面。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吳志光說:「人們一直幻想能不能做出主動的遊動納米機器人,裝載藥物在人體內遊走,將藥物遞送給病患區域內。」 他對遊動微納機器人的研發便致力於此。研發微納尺寸機器人首先要解決的是驅動問題,許多宏觀世界的驅動方法在微觀世界裡卻難以實現。吳志光在演講中打了個比方:「比如你躺在浴缸裡,感覺浴缸裡都是水。
  • 這些仿生機器人真是逆天了
    一談到仿生技術,就不得不說起德國一家著名的氣動元件和系統的製造商--Festo。這家逆天的公司以採用大自然的靈感來設計動物機器人而聞名,種類多到足以開動物園了。。 神秘的Festo實驗室Festo每年都會推出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仿生機器人,確切的說是動物機器人,該項目今年的主題是「加入該網絡」。想像一下,一群機器人可以分工合作、團隊合作,太可怕了。。。
  • 鴨子機器人領銜 盤點2019年上半年那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
    近日,據有關媒體報導,來自日本的汽車製造商日產公司正在製造和測試一種「鴨子機器人」,其名字叫做「Aigamo」。從外觀上來看,該機器人擁有彎曲的外殼,一雙可愛的眼睛和兩個旋轉橡膠刷,整體形象就像一隻鴨子。而憑藉著僅1.5公斤的體重以及鴨掌一樣的橡膠刷,「Aigamo」不僅能夠浮於水面之上,而且可以通過攪動水前進。
  • 仿生機器人——方興未艾的「機械戰士」
    去年6月,韓國國防部披露了研發軍用仿生機器人的消息,並預計2024年開始裝備軍隊。今年以來,世界多國相繼發布消息,加快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進度。世界上第一個仿生機器人是單臂仿生機器人。後來,其同系列的單臂仿生機器人被應用於空間站實驗。第一個用於執行軍事任務的仿生機器人是仿生機械蟹「Ariel」,被用於執行清除水雷等任務。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Nature出版集團所屬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4:6524, 2014)刊登了瀋陽自動化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納製造領域的最新成果,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納機器人技術對界面不穩定演化進行調製的方法,為超精密微納結構陣列化製造提供了技術支撐。該工作是課題組在微納製造前期研究基礎上的延續和深入。
  • 仿生蝙蝠機器人Bat Bot
    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研發出了一款仿生蝙蝠機器人Bat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微納機器人指的是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逆天的仿生科技,機器人界的動物世界!
    它是一家來自德國的專門生產黑科技的自動化公司:Festo 這家公司的獨門絕活是:以大自然為靈感,設計生產各種仿生動物機器人,並且異常逼真!它發布的仿生機器人涉及海豚、袋鼠、螞蟻、海鷗、水母、企鵝、蝴蝶等,每一隻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美到驚豔。
  • 稀罕物種 仿生機器人「真香」
    隨著5G商用大範圍落地和基於深度學習算法下的人工智慧技術日漸成熟,機器人物種愈發豐富,而以稀罕物種仿生機器人較為驚豔眼球。 「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機器人。 蟑螂在高速運動時,每次只有三條腿著地,一邊兩條,一邊一條,循環反覆,基於該原理,機械蟑螂應運而生,機械蟑螂不僅每秒能夠前進三米,而且平衡性非常好,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待技術成熟,機械蟑螂可應用於太空探索或排除地雷。
  • 【前沿技術】一種仿生「雙模」變形摺紙機器人結構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葡萄牙瑞比克父-尼格勒基金會、美國哈佛大學合作,設計了一種仿鵜鶘鰻魚的「雙模」變形摺紙軟體機器人結構,擁有展開和拉伸兩種變形機制,可產生極端形變。
  • 京東數科關聯公司申請仿生機器人相關專利
    據天眼查APP顯示,近日,京東數科海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多條「仿生機器人」相關專利信息。專利名稱為關節連接組件、仿生手及仿生機器人;手指外骨骼單元和手套外骨骼;可攜式生物識別裝置及建檔系統。其中,「手指外骨骼單元和手套外骨骼」專利摘要寫到,本實用新型涉及仿生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手指外骨骼單元和手套外骨骼。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增大手套外骨骼的屈伸範圍。
  • 仿生軟體機器人「章魚爪」
    由於機器人具備強大的機械性能,因此常被用來執行不同任務。其中的仿生機器人,在家庭陪伴和環境監測方面都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據外媒「奇思摩多」網站3月30日報導,中德兩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出一款形似章魚觸手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 EX仿生人形機器人 :細節無敵!最接近人類的AI | AIExpo名品匯
    由EX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的EX仿生人形機器人,即將於2020年8月14日在蘇州開幕的全球人工智慧產品應用博覽會上亮相。EX仿生人形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為尖端,最接近人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EX仿生人形機器人基於人類肌肉骨骼進行打造,全身最高可達68個可動關節,通過精準控制機器人面部肌肉的運動和組合方式,使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喜怒哀樂憂思恐七大表情以及上百種精細表情。同時還可以像人類一樣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從而在人機互動過程中,賦予機器人「擬人」「仿真」等特性。
  • 仿生機器人:人類的好夥伴,你想了解它嗎
    相信我們不少人都聽說過仿生機器人,這一產品被稱為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那目前它的發展如何呢?  1、仿生機器人是什麼?  仿生機器人是模仿生物特點,從事生物工作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彌補年輕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部分人口老齡化問題和醫療問題。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