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
  記者11月26日從南京醫科大學了解到,由該校王黎明教授領銜的「融合3D列印和幹細胞技術」獲得成功,研究團隊應用這種技術成功「製造」兔肩關節,為軟骨再生和修復提供可能。
  據該院姚慶強博士介紹,軟骨體外培養,需要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腳手架」——支架,在支架內富集骨髓血,並使用特定的方法誘導其中的幹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
  幹細胞號稱「萬能細胞」,在一定條件的誘導下,可以分化成包括骨骼細胞在內的多種功能細胞。而研究團隊所用的是間充質幹細胞,存在於骨髓血之中,能夠分化為軟骨細胞,好像「裝修隊」。
  研究團隊發現,並不是所有結構3D列印支架都適合該種方法的軟骨生長。他們通過對比,最終選擇了具有方形孔蜂巢狀微結構的聚己內酯-羥基磷灰石(PCL-HA)支架。因為在培養的時候,這種方孔支架能夠更好地與骨髓血結合,其中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能夠在支架中保留、生長,微小的蜂巢孔洞也有利於細胞生長過程中的營養交換。
  科研人員只需將骨髓血放進支架,特定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會成長為醫生所需要的軟骨。同時,支架在培養過程中大小穩定性強,優於常規生物可降解支架。其在培養完成接種至體內之後,在2年左右的時間內緩慢被人體降解。在降解過程中,細胞能夠及時生長填充支架降解產生的空間,成長完成之後穩定性強。
  目前南醫大附屬南京醫院骨科已經能夠做到從自體身上取下幹細胞進行體外培養,用自己的幹細胞「養成」軟骨,這就避免了異體接種的免疫排斥反應、攜帶病毒、潛在致癌可能性等缺點。而且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所需軟骨的形狀,在經過培養之後,長成的軟骨大小與所需無異。
  姚慶強說:「3D列印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帶來個體化植入物製作及組織工程技術的革命,將極大促進器官移植、組織修復重建及再生醫學等多學科的進步。」
  下一階段,研究人員將在豬身上進行相關實驗,一步一步與人體機能組織接近。未來,有可能用這種技術完成人體的組織缺損修復。

相關焦點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全向3D列印技術的發展:從屈服應力流體到懸浮液。(A)在非自愈的屈服應力流體中進行全向列印。(上圖)使用可移動墨水的3d列印血管網絡示意圖。(下圖)3D微血管網絡的螢光圖像,通過在可光解聚的Pluronic F-127-diacrylate基體內全向印刷油墨(染成紅色)製成。標尺,10毫米。複製從[13]。(B-F)懸浮介質中的全向列印。(B)印在顆粒懸浮液中的小型俄羅斯娃娃。
  • 當「細胞」遇上3D列印
    3D列印技術自誕生以來,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驚喜。細胞3D列印,就是其中相當耀眼的部分。 為何細胞需要3D列印我們知道,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而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因此,關於再生醫學的研究已大大增加,再生醫學可以被定義為「替代,工程化或再生人類細胞,組織或器官以恢復或建立正常功能的過程」(Chris Mason&Peter Dunnill)。據說,由於包括3D列印在內的新製造技術,再生醫學正在不斷發展。簡而言之,生物3D列印就是利用逐層製造技術來結合細胞和生物材料,以產生功能類似的有機部分。
  • 以細胞為原料的生物3D列印
    隨著3D列印的精度不斷提高,成品的尺寸越來越小,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給了人們新的靈感。生物3D列印技術,特別是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等活體的列印在醫學、生物與工程各界引起廣泛關注。生物3D列印是基於「增材製造」的原理,以特製生物「印表機」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細胞、生長因子、生物材料等為主要內容,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它代表了目前3D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1.使不可能的設計成為可能準確地呈現複雜設計的能力是3d列印的最大優點之一。例如,它已經徹底改變了珠寶市場。這只是開始。其他還有像執行器、LED和音頻設備這樣的元件可以嵌入到具有新響應度的3D列印藝術作品的結構中。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根據設計需求,我們可以應用多種不同材料來進行3D列印珠寶,比如多功能塑料、金屬銀,鉑,黃銅,青銅和鋼,針對金和銀等材料。那麼怎麼根據這一些材料進行3D列印呢?目前珠寶3D印表機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能夠直接列印出貴金屬實體模型的3D列印技術,即雷射燒結技術;另一種是運用了3D列印技術先列印出蠟模,然後再應用失蠟法等工藝,將貴金屬澆築翻模,再進行簡單後期加工處理,即可得到珠寶首飾成品。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採編:孟詳睿、周俊  排版:謝鳴洲  公司   |   產品   |   火視觀點  公司名片公司名稱:CELLINK創立時間:2015年1月公司屬地:瑞典所屬行業:生物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cellink3d.com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化學教授兼首席研究員蒂莫西龍(timothylong)表示:我的想法是,只有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合作,才能實現這些創新。
  • 圖說中世紀城堡3d列印建築全過程
    有沒有見過3d列印建築的魅力,近幾年3d列印技術在世界建築領域得到很好的應用,3d列印地圖、3d列印建築等等... 有沒有見過3D列印建築的魅力,近幾年3D列印技術在世界建築領域得到很好的應用,3D列印地圖、3D列印建築等等,3D列印技術在建築行業展現了很好的能力及潛力,就在幾天前,3D列印10幢建築落戶上海,當時引來廣大的關注,在質疑聲的同時,很多都呈現了對3D列印技術的讚嘆。下面組圖呈現了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人承包商Andrey Rudenko用3D印表機列印中世紀城堡的過程。
  • 角膜基質等效物的高通量生物3D列印|3d列印|顯微鏡|細胞|螢光_網易...
    支撐支架可方便一次列印6-12個角膜,從而實現高通量列印。將人角膜基質細胞(Hcks)加入到優化的生物墨水中,列印出含有細胞的角膜基質等效物。印跡結構用100 mM氯化鈣交聯,用Hanks『s平衡鹽溶液洗滌,在37℃的成纖維細胞培養液中孵育。對列印的角膜進行活體死亡試驗、Alamar試驗以及纖維連接蛋白和肌動蛋白綠色標誌物的表達分析。列印的角膜能夠保持其結構、完整性和清晰度。
  •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打開APP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撒羅滿3d列印 發表於 2020-03-20 16:28:05 (文章來源:撒羅滿3d列印)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這一期,撒羅滿將帶您走進3D列印技術類型的具體分享,同時為您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帶您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打開APP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陳翠 發表於 2019-03-26 16:33:56
  • 用於細胞3D列印的可見光交聯水凝膠
    光交聯過程與光引發劑息息相關,常用的光引發劑的吸收峰在250nm-400nm之間,長時間暴露在此光強下會對細胞的DNA造成損傷,增加致癌風險。因此,在細胞3D列印過程中使用可見光交聯是一種更安全的方式。
  • 3D細胞列印,我們距離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但是,電影中對恐龍的批量生產也並不是空穴來風,現實中就有一種技術,可以實現細胞的大規模複製。這一技術即是細胞的3D列印。如今,3D列印已成為工業生產中的熱門話題。就像列印一張畫或者一張照片一樣,3D列印可以根據模板,列印出一個立體的東西。理論上,只要具有一個模板和合適的材料,就可以列印出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
  • 細胞微球組裝與3D列印結合的新策略
    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杜亞楠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TGase‐Enhanced Microtissue Assembly in 3D‐Printed‐Template‐Scaffold (3D‐MAPS) for Large Tissue Defect Reparation.」的文章,通過在3D列印的聚合物支架中組裝載細胞微球的方法,成功構建了大尺度的耳朵和鼻子等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