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等人:3D列印電紡纖維基軟骨再生支架

2020-12-05 易絲幫

三維(3D)纖維支架因為其纖維網絡可以有效地模擬ECM結構,調節細胞生物學行為,包括粘附、分化和基質沉積備受關注。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用途最廣泛的纖維製造技術,可用於製備可控制的納米纖維,可準確模擬ECM結構(如纖維膠原)。然而,電紡纖維通常形成具有小孔徑和低厚度的二維(2D)膜,而很難構建三維支架。3D列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可以精確控制單個三維形狀和大孔(鏈間)的支架。然而,目前基於3D列印的支架大多缺乏纖維表面結構,無法有效地模擬天然ECM結構。將靜電紡絲技術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可以製備出具有個性化形狀、可控大孔、纖維表面結構的理想三維支架。但是,需要解決一下三個問題:1)需要將電紡纖維膜轉化為適用於短單纖維結構3D列印的油墨;2)需要實現短單纖維的高效黏結和纖維基油墨在3D列印過程中的均勻擠出;3)提高支架的力學性能,以維持原有結構。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九院周廣東教授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在期刊Materials&Design上共同發表一篇題目為「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electrospun fiber-based scaffold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的文章。研究者將靜電紡絲、3D列印、冷凍乾燥、交聯等技術相結合,成功地將靜電紡絲纖維製成了外觀形狀準確、大孔結構可控、力學性能良好的三維纖維支架。其製備過程如下,首先,通過電紡絲、脫水、均質化、蒸發乾燥等步驟,將電紡絲纖維膜轉化為短單纖維粉末;其次,將纖維粉、透明質酸(HA)溶液、聚氧乙烯氧化物(PEO)溶液混合攪拌形成3D列印油墨;然後採用凍幹交聯的方法提高支架的力學性能,保持原有結構。接著,對支架的力學性能、纖維形態和孔隙結構進行了表徵,並利用體外和體內的軟骨再生模型進一步評價了組織再生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為多種仿生支架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個研究模型。

圖1 多種電紡纖維支架的原理圖。(a)傳統纖維支架電紡纖維膜。(b)由分散電紡纖維經冷凍成型製成的三維纖維支架。(c) 3d列印纖維基支架的製備過程。

相關焦點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2020年9月9日,來自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蘇州市立醫院北區(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東華大學的骨科、轉化研究和高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3D bioprinting dual-factor releasing and gradient-structured constructs ready to implant
  • 東華大學張彥中團隊在纖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張彥中教授課題組在纖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HBV改性的PLLA電紡纖維膜的形狀記憶和成骨能力》為題,在線發表於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TERM)領域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上。
  • 生物3D列印高彈性複雜化支架用於高級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結果表明,這種生物印染的機械增強的混雜結構為生產先進的纖維軟骨組織提供了一種通用的和有前途的替代方案。纖維軟骨主要見於膝關節的半月板、顳下頜關節和椎間盤纖維環。半月板是無血管的,導致固有的再生能力較差,損傷經常導致退行性疾病。
  • 基於軟骨衍生細胞外雜化納米纖維支架的製備及在軟骨組織中的應用
    :基於軟骨衍生的細胞外基質cECM/PCL雜化納米纖維支架的製備及其在軟骨組織中的應用DOI:10.1016/j.matdes.2020.108773衍生自脫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外基質(ECM)已在各種臨床前和臨床應用中用作生物支架。但是,缺乏機械性能和形狀可控性是一個缺點。相比之下,合成聚合物可以很容易地設計出具有良好機械性能的支架,但它們的生物功能有限。
  • 中科院陳學思教授Prog. Polym. Sci:電紡聚合物生物材料
    這些顯著的特性賦予電紡基質廣泛的理想性能以滿足先進生物醫學應用的要求,如藥物載送、組織工程支架、傷口癒合、傳感器、增強、吸聲和過濾等。與其他形態相比,由微/納米纖維組成的電紡基質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可以與細胞相互作用,是細胞粘附和增殖的理想材料。
  • 含天然GAGs、GAG模擬物電紡支架用於MSCS軟骨形成的比較研究
    :含天然GAGs和GAG模擬物的電紡支架用於人間充質幹細胞軟骨形成的比較研究DOI:10.1007/s10439-020-02499-9關節軟骨具有有限的癒合和自我修復能力。關節軟骨的損傷變得不可逆轉,從而導致骨關節炎,這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軟骨組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戴克戎院士課題組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3D bioprintingdual-factor releasing and gradient-structured constructs ready to implant for anisotropiccartilage regeneration」文章,通過3D列印構建了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特徵的各向異性軟骨組織
  • 專家:3D生物列印在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很大
    :史建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8日表示,3D列印結合生物技術的再生醫學研究與實踐正在不斷推進中,或將成為撬動未來醫學技術發展的核心。
  •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
  • 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取得系列進展
    >,但在軟骨再生、腫瘤治療方面還缺乏研究。前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用於骨-軟骨再生及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1703117-1703130; Advanced Science 2017, 4:1700401-1700409; Biomaterials 2017, 135:85-95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這隻「人耳鼠」培育自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曹誼林之手。打造這樣一隻人耳鼠,曹誼林教授利用異種關節軟骨,通過組織工程構建人形耳廓軟骨,裸鼠皮下植入等技術。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經過耳形壓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強度增強,製成耳廓支架材料。讓細胞在其支架上繁殖生長,再將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過1-2周體外培養,在裸鼠背上割開一個口子,植入"人耳"。
  • 電紡纖維作為一種治療骨疾病的新型方法
    本文綜述了電紡納米纖維的形態、在纖維上負載藥物的方法以及提高藥物滲透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改性方法。本文重點介紹了載藥電紡纖維在不同治療方法中的創新應用,包括骨骼和軟骨缺損、肌腱和軟組織粘附、血管重塑、皮膚移植和神經系統損傷。隨著靜電紡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組織工程學的進步,載藥電紡纖維在控制藥物釋放、傷口閉合以及組織再生和修複方面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 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3D列印支架近年來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因為它們為骨細胞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並且可以個性化定製形狀。在諸多挑戰中,材料成分和幾何結構對支架的性能有重大影響。然而,目前的3D列印方法只能實現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的製造。
  • 日媒:iPS細胞結合3D列印可再生人耳
    【日本《產經新聞》網站7月28日報導】題:iPS細胞加3D列印技術再生人耳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內形狀最複雜的耳軟骨,然後再注入
  • Mater:生物3D列印高彈性墨水用於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Sil-MA)生物墨水,來製造用於纖維軟骨再生的高彈性複合構建體。對於纖維軟骨組織再生,生物墨水應提供適當的細胞微環境和生物力學穩定性,以支持列印細胞將組織特異性細胞外基質(ECM)成分牢固沉積。特別是,生物墨水應承受循環壓縮負荷半月板修復。
  •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自 2003 年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團隊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列印,將 3D 生物列印研究推到前臺,科學家已經對該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大膽展望,其中最具野心的預測,就是未來人體器官可以像汽車零配件一樣,磨損了可修復,損壞了可替換。3D 生物列印,正是提供這些人體「配件」的加工方式。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他們將會夥伴國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蘇州諾普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醫療、研究機關和企業合作,在3D列印裝備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列印技術,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臨床前試驗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並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生物3D列印中心。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我國科學家構建出同軸3D列印高強度小口徑微管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阮長順團隊、潘浩波團隊與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劉文廣團隊合作,在同軸3D列印構建高強度小口徑微管領域獲得新進展。博士生梁青飛為論文第一作者,深圳先進院為第一通訊單位目前,臨床上對小口徑管狀結構支架(Φ < 6mm)的需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給小口徑管狀組織的再生與重建領域帶來機遇及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