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2020-08-01 DeepTech深科技

自 2003 年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團隊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列印,將 3D 生物列印研究推到前臺,科學家已經對該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大膽展望,其中最具野心的預測,就是未來人體器官可以像汽車零配件一樣,磨損了可修復,損壞了可替換。

3D 生物列印,正是提供這些人體「配件」的加工方式。它藉助 3D 生物印表機,製造出細胞支架,再將細胞種入支架中,使細胞得以生長,並根據需要長成組織或器官。

但現實往往很「骨感」。在實際操作中,現有的生物墨水通常難以快速列印出孔隙大小合適的細胞支架,這直接關係到附著其上的細胞,能否長成適合人體的「配件」。

如今,一位中國學者領導的團隊從材料角度出發,提出了全新的生物列印方式,結合材料的相變特性,製備出高度聯通且具有細胞大小孔徑的多孔水凝膠,突破了這一難題。該成果論文目前已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接收,將在 Materials Horizons 雜誌上發表。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李劍宇教授和 Luc Mongeau 教授,第一作者為麥吉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生鮑光宇。其中,李劍宇曾在 2019 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他向 DeepTech 詳細解讀了這項最新成果,以及他另一項可能應用更廣闊的研究——最聰明的生物材料。

給細胞列印宜居的「家」

一直以來,3D 生物列印的一大難點,在於如何為細胞提供合適的生存環境、三維物理支撐。

具體來說,製備生物支架對其中的孔隙大小要求非常高。一般的細胞直徑約為 10 微米,如果支架的孔徑是上百微米,那細胞在支架上面,就和在平面上一樣,無法貼合生長。

另一方面,組織工程一般會採用水凝膠材料作為生物墨水,而水凝膠的孔隙又特別小。材料中的高分子鏈糾纏在一起,會形成非常多的孔隙,就像海綿一樣,只不過水凝膠的孔隙尺寸一般在 10~100 納米之間。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如果把細胞放到水凝膠材料當中,直徑 10 微米左右的細胞,就會把支架填充成一個非常緻密的材料。在這種擁擠的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很多時候都會被束縛,更談不上實現細胞功能。

「所以我們希望給細胞構建出一個三維的立體空間,且孔隙的量級和細胞的尺寸相當,即為 10 微米的量級。」李劍宇說。

他們從材料本身的基礎性質的角度提出,利用材料的相變實現材料的孔隙。

根據論文介紹,李劍宇團隊提出了提出了名為響應微孔成型生物列印方法(Triggered Micropore-Forming bioprinting,簡稱 TMF),利用水凝膠刺激響應的微分相行為實現此類生物支架的快速製造。為此他們製備出一種由負載細胞的殼聚糖(chitosan)和聚乙二醇(PEG)微酸性水溶液組成的生物墨水。

其特點在於,在很小的範圍內對材料的 pH 值進行調整,材料會自行分相,形成 10 微米級別的孔隙,從而形成了具有細胞支撐的結構。同時在 pH 值調整範圍內,均不會對細胞的生長產生影響。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圖 | 使用TMF方法列印生物支架流程

相比之下,傳統製備的水凝膠材料的孔隙特別小,僅有 10-100 納米,這會阻礙細胞的生長,更不要說實現細胞的功能。李劍宇表示,這個研究的新意在於,團隊利用材料的基本性質,製成了特殊的生物墨水,將其結合到 3D 列印裡,就能解決傳統 3D 列印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種製備方式能在較短時間內打出大塊的纖維材料,同時保證材料內部具有細胞支撐的結構,大大提升了製備效率。

實驗表明,該生物墨水在經過 3D 列印後,形成了細胞大小的孔隙,且孔隙間高度聯通。該生物墨水系統具有良好的細胞兼容性,且在支架中保持較高的細胞存活率。

李劍宇表示,除了實現材料的孔隙,他們還能夠在不影響材料硬度、孔隙率等特性的同時,對材料的機械性質進行靈活調控,比如細胞的粘彈性。

據介紹,材料的粘彈性在生物材料的實際應用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粘彈性即聚合物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出固體和液體的性質,像固體一樣有相對固定的形態,但質地如液體般柔軟。相比傳統 3D 列印生產出來的純彈性體系,粘彈性的體系更加利於細胞的生長和遷移。

哈佛大學生物工程教授 David J. Mooney,是李劍宇在博後階段的導師。Mooney 此前的研究表明,通過調控材料的粘彈性,就能對細胞的功能和行為進行很好的控制。包括控制幹細胞的分化和控制細胞的增殖。

最後,為了證明該列印墨水在生物工程上的應用效果,李劍宇團隊利用其列印了由人聲帶成纖維細胞和人氣管上皮細胞組成的複合聲帶結構,結果證明相比於傳統材料,具有多孔結構的新材料能夠大幅提高支架內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水凝膠構建體的結構完整性也得以保持。

打造最聰明的生物材料

這項生物列印領域的新研究,其實只是李劍宇團隊的一個跨界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軟性生物材料。他希望未來的生物醫學材料,不但能夠取代手術縫合線來修復傷口,而且能像修復牙齒一樣,安全高效地修復關節軟骨和椎間盤等各類軟組織。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勢必要使用到生物列印技術。

現階段,硬質生物材料已經在醫療領域被廣泛使用,比如用鈦合金和陶瓷材料修改牙齒和骨骼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在軟組織醫學方面,現有的生物材料還遠遠無法滿足臨床應用的需要,比如用於創傷止血、傷口癒合、關節軟骨和椎間盤修復等等。

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以往的軟質生物材料的機械性能遠低於生物組織,比如難以形成有效可靠的組織粘附。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各種醫療挑戰的出現,讓生物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李劍宇及其團隊採用包括材料、力學、化學、仿生和生物工程在內的多學科交叉的方法,開發了多種新型生物材料,例如,用高強度生物膠水替代手術縫合線閉合傷口,將高性能仿生植入材料用於關節軟骨和椎間盤修復,以及可以控制大出血的新型止血材料。

這些新材料的性能遠超既有的材料,它們的組織粘附性能可以提升 100 倍以上,同時具有出色的⽣物相容性,還能實現藥物控釋、細胞遞送等功能。

在傷口修複方面,目前使用的基本都是「惰性」材料,為傷口提供基本的保護,但沒法促進傷口癒合。而李劍宇團隊開發的新型生物材料是一種具有生物力學活性的物質,讓材料更加聰明(Smart),它不僅能夠保護傷口,同時還能對組織施加一定的外力,來促進傷口的癒合。

將生物材料用於軟骨和椎間盤修復,是李劍宇課題組的另一大研究方向。

對於關節和椎間盤軟組織損傷,目前的治療方案通常會採用金屬、塑料等硬質材料植入體內,用以修復或代替受損軟組織。

人在衰老過程中,關節、椎間盤等軟組織易出現問題。目前的治療方案通常會採用金屬、塑料等硬質材料植入體內,用以修復或代替受損軟組織。

但問題在於,這些硬質材料的生物力學性質和含水量與人類軟組織相去甚遠,長期使用會有較大的生物相容性問題,甚至會造成臨近軟組織的病變。這正是目前軟組織醫學所遇到的困境之一。

李劍宇研製的新型生物材料,正在突破這一問題。這些新材料「像果凍一樣」,其含水量和人體組織相當,同時在機械性質上也能做到和人體組織差不多,甚至優於人本身的組織。

有了聰明的生物材料,李劍宇還有更大的野心,他想讓生物印表機參與到臨床的手術操作中。

當下,藉助生物列印生產生物材料,然後將其植入人體內,用以修復或取代受損組織,已經有了一些應用。李劍宇覺得這遠遠不夠,他希望,未來進行組織修復治療時,能夠直接使用一臺像機械臂一樣的生物印表機,直接在椎間盤或是軟骨上進行修復。

由於多數創口都是不規則的,所以機械臂需要在上面根據具體的情況實時進行 3D 列印,填充非均質的生物材料。

這裡就涉及生物列印的另一大優勢。以往科學家只能通過化學合成的方式來製備生物材料,得到的材料往往是一個均一的體系;但生物列印能夠實現非均質的三維結構,從而實現材料在每個方向、位置的粘彈性可能都不一樣。

李劍宇表示,這已經是大勢所趨,目前這個機械臂生物印表機也已經被他納入到研究項目當中。

尋找科研的「現實」意義

李劍宇在浙江大學讀本科時,專業是材料與工程。後來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研究方向更加側重材料力學。再到博士後階段,李劍宇的研究方向則進入到了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領域。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圖 | 李劍宇

其個人的獨特求學過程,讓他擁有一個跨學科交叉的背景。而在研究工作中,這一背景也讓他能以一種非傳統的角度和方法開發新材料,比如從仿生的理念出發,研究生物組織本身的性質,再結合多學科交叉的方式打造新的材料,重塑生物組織本身的性質,滿足實際生物醫療需求。

在李劍宇看來,從開始博士生涯到如今的 10 年時間,他的研究工作從最早的基礎研究,到如今正一步一步接近最終的實際應用。

10 年前,李劍宇自己都認為其所聚焦的研究,僅僅是一項傳統的科研工作,而隨著後來的論文產出、成功申請專利等進展,讓李劍宇逐漸看到了將這項技術直接用於患者治療的巨大潛力。

在博士後期間,李劍宇開始和更多的醫生、醫院展開合作,那也是他接觸現實問題的開端。

李劍宇介紹,當時有一個病例,因為患者血液中糖分過高,導致四肢修復能力較差,創口難以癒合。當時他們在生物材料的相關研究,剛好可以為患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這些實際的臨床病例,讓李劍宇清晰認識到,科研工作也可以在實際醫療中表現出真實的意義。

目前,李劍宇團隊專注於這些新型生物材料的優化和臨床前測試,下一個裡程碑目標是將該材料技術推向臨床轉化和商業應用。他最後告訴 DeepTech,對於一個前沿的科研領域來說,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將研究成果、技術轉化成最終的應用,對整個學科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取得系列進展
    為此,該研究團隊利用溶膠凝膠法合成多元矽酸鈣鋰(Li4Ca4Si4O13)生物陶瓷,並通過3D列印方法製備了其多孔生物陶瓷支架,得到的矽酸鈣鋰支架形貌可控、大小均一,其抗壓強度可以通過控制孔徑大小來調控。矽酸鈣鋰生物陶瓷的離子產物對軟骨細胞的增殖和表型的維持起積極作用,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成骨分化起顯著的促進作用。
  • 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等人:3D列印電紡纖維基軟骨再生支架
    三維(3D)纖維支架因為其纖維網絡可以有效地模擬ECM結構,調節細胞生物學行為,包括粘附、分化和基質沉積備受關注。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用途最廣泛的纖維製造技術,可用於製備可控制的納米纖維,可準確模擬ECM結構(如纖維膠原)。
  • 基於水凝膠微粒的直接3D列印仿生細胞球體生長支架
    、高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擠出三維列印。用PCHμP油墨直接列印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大長徑比和精細結構的仿生結構。3D列印支架支持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球體的形成,這是組織工程中最重要的。用來支持和促進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仿生支架目前已經被用作組織甚至器官再生。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梯度各向異性軟骨支架是通過一步一步3D生物列印梯度聚合物支架結構和雙蛋白釋放複合水凝膠與生物墨水構成的,該複合水凝膠將BMSC與BMP4或TGFβ3μS作為BCS封裝成軟骨細胞(中間)。當移植到動物模型中時,各向異性軟骨構建體為各向異性關節軟骨的仿生再生提供了BMSC和差異蛋白的結構支持和持續釋放(右)。
  • 一文看懂生物3D列印技術如何構建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支架
    3D列印的進展生物3D列印技術以細胞、蛋白質、生物材料等作為構造單元,構建生物學模型、生命系統和治療產品。,利用多噴頭生物3D列印系統,分別將含細胞水凝膠、PCL、Pluronic F-127(犧牲材料)加載至包含高溫噴頭的不同列印噴頭,通過模型處理軟體設計各噴頭列印路徑,支架列印完成後在低溫條件下去除支架中的Pluronic F-127,最終形成的支架在滿足力學強度的同時也能提供細胞所需的養分、氧氣輸送的
  • 中科院科學家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可用於骨腫瘤治療
    圖1. 3D列印純生物陶瓷支架(左)與生物活性陶瓷/氧化石墨烯複合支架(右)。在體外骨腫瘤細胞殺傷率達到90%(見圖2)。在小鼠體內植入該功能化的支架並進行光照後,有效地抑制了裸鼠皮下腫瘤生長,而對照組腫瘤體積隨天數持續增大(見圖3)。
  • 貝勒醫學院《先進材料》3D生物列印-軟組織修復可炎症調節PVA支架
    生物支架的設計基於以下思想:如果通過外科植入生物支架將過量的促炎細胞因子隔離在損傷部位,則可以調節炎症反應,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內臟粘連的形成和術後併發症。生物支架是通過原位磷酸鹽交聯的聚乙烯醇聚合物的3D生物列印製成的。在大鼠腹疝模型中評估生物支架的體內功效。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3D列印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重要技術,近30年來發展迅速。3D列印技術有異於傳統的削材及鑄造技術:不僅使產品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定製,實現材料與病變部位的完全匹配,同時可攜帶細胞及生物活性微球進行骨缺損部位的原位列印。這些特點決定了該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採編:孟詳睿、周俊  排版:謝鳴洲  公司   |   產品   |   火視觀點  公司名片公司名稱:CELLINK創立時間:2015年1月公司屬地:瑞典所屬行業:生物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cellink3d.com
  • 角膜基質等效物的高通量生物3D列印|3d列印|顯微鏡|細胞|螢光_網易...
    在這項研究中,Shallu Kutlehria團隊設計了高通量的角膜等價物的3D生物列印,可以滿足體外模型的需要。在數字3D角膜模型中,將成人角膜的平均尺寸轉換成3D形狀,然後轉換成G代碼文件,並用BIOX印表機(CelLink)列印出來。  為了保持角膜的曲度,利用立體平版印刷機設計了支撐支架。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理想的組織支架需要與特定的缺陷結構兼容,但它也允許控制負載的細胞,生長因子和水凝膠。此外,根據科羅拉多研究小組的說法,組織的時間控制對種植體組織的生長至關重要。 傳統上,矯形外科醫生使用金屬棒或鋼板植入複雜骨折來穩定骨骼。只有在手術後才能使用含有粉末或糊狀物的生物相容性支架促進癒合。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因此,它提供了一個範式轉變生物列印通過減少需要生物仿生材料和可製造性之間的妥協。(E和F)在海藻酸鹽懸浮液中列印的人腦模型3d。比例尺,1釐米。在二維細胞培養中,細胞的形態發育和運動比在三維環境中受到更多的限制。科學界越來越意識到,在細胞分化和組織組織方面,3D細胞培養更能反映複雜的細胞自然環境。
  • 德國生物3d印表機:生物3d列印技術
    如果您不是一個生物材料專家,我不建議您自己研發墨水(買不到和天才除外),這是一個專門的學科,重頭做幾年可能只達到了專家幾年前的水平,要踩很多坑,浪費了很多時間,這與現代科研揚長避短,合作共贏的思維不符。
  •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以細胞為原料的生物3D列印
    隨著3D列印的精度不斷提高,成品的尺寸越來越小,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給了人們新的靈感。生物3D列印技術,特別是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等活體的列印在醫學、生物與工程各界引起廣泛關注。生物3D列印是基於「增材製造」的原理,以特製生物「印表機」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細胞、生長因子、生物材料等為主要內容,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它代表了目前3D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生物印花使用計算機輔助轉移過程來快速製造預定義的複雜結構,並精確控制外部和內部結構。因此,與傳統技術不同的是,生物列印能夠精確地製造相互連接的多孔結構,控制支架製造中的關鍵因素,例如組成、孔幾何形狀、大小和互連性,這些因素對於創建具有不同細胞類型的有組織的構建物是必不可少的。
  • 生物3D列印GelMA基血管化皮膚
    作者提出構建三維皮膚組織模型的思路:(1)在具有0.4μm孔徑的聚酯多孔膜上列印載有HUVECs的GelMA/海藻酸鹽水凝膠,該結構有利於真皮成纖維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以及促進營養物的擴散(形成內部血管網絡);(2)列印封裝有人真皮成纖維細胞的GelMA水凝膠,通過調節基質硬度影響細胞的生長和功能;(3)通過多次在真皮層上方鋪覆包裹有角質細胞的明膠形成多層的表皮明膠塗層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從3D列印的核心材料來看,主要非金屬類為主,非金屬類材料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樹脂、陶瓷材料和細胞生物原料。從全球3D列印材料的事件來看,國外的3D材料研發機構廣泛,覆蓋軍方、大學和企業,而中國的3D列印材料研發仍集中在科研院所端,產學平臺暫未建立。
  • 科學家們使用膠原蛋白和牛骨來推進生物3D列印研究
    中國3D列印網2月12日訊,李清博士和一組科學家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研究羥基磷灰石和膠原蛋白在用作骨替代物的生物3D列印支架時的相容性。 3D列印是修復骨創傷和缺陷的未來技術,因為它可以將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活組織操縱到刺激細胞骨生長所必需的有機幾何形狀中,骨是多孔的,3D列印可以複製這種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