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D列印GelMA基血管化皮膚

2021-01-21 EngineeringForLife

皮膚提供了一種生理屏障,可以保護內臟免受溫度變化、機械衝擊、各種微生物和化學物質的影響。它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1)表皮含有4 ~ 5層上皮細胞,可形成角質化的復層鱗狀上皮;(2)真皮由真皮成纖維細胞(DFs)產生的膠原和彈性蛋白纖維相互連接的網狀結構組成,真皮內的血液和淋巴管為皮膚提供營養,並與真皮成纖維細胞相互作用;(3)皮下組織血管分布良好,主要由脂肪、血管和神經組成。這些不同的皮層提供了獨特的微環境,其中每一層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層溝通,從而實現其特殊功能。因此,擁有一個可複製的皮膚組織模型不僅有助於可靠地預測人類皮膚的功能反應,而且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出個性化的皮膚相關疾病模型。


近期,加州大學的Ali Khademhosseini教授團隊Biofabrication雜誌上發表的題為「Biofabric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dermal fibroblast, and multilayered keratinocyte layers for skin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作者使用基於生物醫學的方法和生物工程技術開發了一個具有內皮細胞網絡、真皮成纖維細胞和多層角質細胞的三維皮膚組織模型。

 

作者提出構建三維皮膚組織模型的思路:(1)在具有0.4μm孔徑的聚酯多孔膜上列印載有HUVECs的GelMA/海藻酸鹽水凝膠,該結構有利於真皮成纖維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以及促進營養物的擴散(形成內部血管網絡);(2)列印封裝有人真皮成纖維細胞的GelMA水凝膠,通過調節基質硬度影響細胞的生長和功能;(3)通過多次在真皮層上方鋪覆包裹有角質細胞的明膠形成多層的表皮明膠塗層。


圖1 皮膚組織每層結構的示意圖

 

為了實現上述構想,作者首先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GelMA/海藻酸鹽水凝膠混合HUVECs並3D列印到多孔膜上,並檢測生物墨水的可列印性、凝膠性和對細胞活力的影響,並確定了合適的GelMA/海藻酸鹽水凝膠配比。


圖2 3D列印內皮細胞層

 

然後,在室溫下通過流變性測試和模量測試測量光交聯前後不同生物墨水的粘度和壓縮模量。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海藻酸鹽濃度的增加,交聯生物墨水的流變性能和壓縮模量變大。隨後,為了檢驗3D生物墨水的生物相容性,在培養的第1、4、7天對HUVECs的存活率進行了評估。細胞培養在柔軟的水凝膠中時表現出了更高水平的生存能力。基於上述結果,7.5% GelMA/2%海藻酸配方被選為HUVECs生物列印的生物墨水。


圖3 GelMA基水凝膠的粘性、壓縮模量和生物兼容性測試

 

由於基質硬度在調節細胞功能中起著關鍵作用,作者分別評估了5%、7.5%和10% GelMA水凝膠的流變性能、壓縮模量和人真皮成纖維細胞的生存能力,以確定設計真皮層的最佳凝膠濃度。結果表明,凝膠的流變模量和壓縮模量隨著凝膠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無論凝膠的濃度如何均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圖4 機械性能可調節的GelMA水凝膠用於構建3D真皮層

 

之後,作者發現在濃度為7.5%的GelMA水凝膠中人真皮成纖維細胞具有更高的增殖和擴散能力。此外,在濃度為7.5%的GelMA水凝膠中人真皮成纖維細胞具有更高的I型膠原酶原的分泌能力和更低的I型金屬蛋白酶的分泌能力,表明該環境下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形成更具有彈性和強度的皮膚組織。


圖5 真皮層細胞活性及功能鑑定

 

最後,作者將人角質細胞接種於真皮層上,然後將含1%的生長培養基的明膠覆蓋在角質細胞上並重複多次。結果表明,每層的人角質細胞都具有很高的存活能力,通過該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簡單地得到約137μm厚的表皮層。


圖6 多層角質細胞構建表皮層

 

為了可視化皮膚模型中不同的細胞層,作者在細胞播種前分別用藍、紅、綠對HUVECs、人真皮成纖維細胞和人角質細胞進行了標記。橫切面圖像顯示,構建的皮膚組織在每一層表現出良好的層次結構。在本研究中,作者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利用生物醫學方法和生物工程技術來優化皮膚組織的每一層。構建出的3D皮膚組織作為一個多功能平臺,使體外皮膚模型的重建成為可能。


圖7 3D生物製造皮膚組織模型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58-5090/aba503歡迎專家學者提供稿件(研究成果、前沿技術、學術交流等)。投稿郵箱:info@efl-tech.com





點個「在看」分享一下

相關焦點

  • 使用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和內皮細胞對血管化進行3D生物列印
    (A)測試的培養條件的時間表:在皮膚培養基中培養4天的生物列印的真皮結構中,與真皮FB共培養表達RFP的EC(協議A);或EGM2持續4天,然後在皮膚培養基中培養至體外培養的第37天(方案B)。  為了產生用於植入的血管化雙層皮膚構造,將皮膚和表皮隔室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印刷。首先,用人的EC和FB對經過血管處理的真皮隔室進行生物列印,並在EGM2中培養4天,以促進血管的自組裝。第二,在第4天對包含KCs的表皮隔室進行生物列印,並在皮膚分化培養基中培養直至植入,而不暴露於ALI(圖4A)。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全向3D列印技術的發展:從屈服應力流體到懸浮液。(A)在非自愈的屈服應力流體中進行全向列印。(上圖)使用可移動墨水的3d列印血管網絡示意圖。(下圖)3D微血管網絡的螢光圖像,通過在可光解聚的Pluronic F-127-diacrylate基體內全向印刷油墨(染成紅色)製成。標尺,10毫米。複製從[13]。(B-F)懸浮介質中的全向列印。(B)印在顆粒懸浮液中的小型俄羅斯娃娃。
  • AM:血管化軟組織的生物3D列印
    UCLA的Nasim Annabi團隊將重組人滋養蛋白作為一種高生物相容性和彈性的生物墨水用於複雜軟組織的3D列印。對帶血管蒂的心臟結構進行了生物列印,並對其功能進行了體外和體內的評估,結果顯示了彈性生物墨水列印3D功能心臟組織的潛力,研究以「Human‐Recombinant‐Elastin‐Based Bioinks for 3D Bioprinting of Vascularized Soft Tissues」為題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這巨大的患者需求促進了再生醫學和生物列印腎臟。阻礙3D列印腎臟發展的技術挑戰很多。可能的最大障礙是,目前沒有任何技術能夠模仿該器官的結構複雜性,其他障礙包括缺乏受控的細胞分布系統以及用於血管化和神經支配的高解析度細胞沉積。
  • 迷之列印:全方位解讀生物3D列印產業
    截至2014年,全球約有700多家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相關的企業,上市的有數百種醫學產品,主要應用於皮膚、骨、心臟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領域,被認為是非常有希望的一個行業。  3D生物列印的技術要素為材料、列印系統(軟體)以及成熟體系。  3D生物印表機:  3D生物印表機有兩種設計理念:原位印表機,即直接在人體使用部位列印的技術,如用於皮膚燒傷治療的皮膚原位印表機;另一種是非原位印表機,用於製造設備裝置。
  • 3D列印金屬材料之鎳基合金和鈷鉻合金
    今天為你帶來的知識分享是鎳基合金和鈷鉻合金。鎳基合金是一種優異的航天材料,鈷鉻合金是一種理想的人體植入物材料。其中鎳基合金材料尤其適用於SLM成型技術,在ExOne的3DP(粘合劑噴射成型)技術中也有廣泛應用。鎳基合金(Nickel base alloy)是指在650~1000℃高溫下有較高的強度與一定的抗氧化腐蝕能力等綜合性能的一類合金。
  • 3D列印生物基樹脂:快速成型的突破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考納斯工業大學(KTU)和維爾紐斯大學(VU)的立陶宛研究人員合成並測試了用於光學3-D列印(O3DP)的生物基樹脂。事實證明,由可再生原料製成的生物基樹脂對於臺式3D印表機和最先進的超快雷射都是通用的,適用於從納米到宏觀尺寸的O3DP。據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單一光敏樹脂的獨特性能。
  • 幹細胞+3D列印居然能修復它……
    幹細胞+3D列印製備出血管化海綿體 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男科負責人安庚介紹,臨床上,不少男性因海綿體損傷而失去生殖能力。安庚打了個比方:如果說海綿體修復是「蓋房子」,3D列印的水凝膠支架是房子的「框架」,微血管系統重建就是房子的「磚瓦」。為此,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技術,向其中植入了高表達缺氧誘導因子(HIF-1α)的肌源性幹細胞(MDSCs),通過肝素與聚L-賴氨酸(PLL)的逐層組裝,將肝素沉積到3D列印的水凝膠支架上,刺激植入部位血管形成,製備出生物工程血管化海綿體。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採編:孟詳睿、周俊  排版:謝鳴洲  公司   |   產品   |   火視觀點  公司名片公司名稱:CELLINK創立時間:2015年1月公司屬地:瑞典所屬行業:生物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cellink3d.com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自組裝肽基水凝膠的生物3D列印
    三維細胞構建的生物列印具有明確的結構和可控的細胞空間分布,在組織工程領域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正在開發新的3D組織模型,以研究在組織發育、受損或疾病組織再生過程中發生的複雜細胞的相互作用。目前,三維細胞列印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能夠形成結構和功能完整的生物結構。雖然3D列印技術取得了進步,但仍然缺乏合適的水凝膠或「生物墨水」來增強可列印性和細胞活力。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然後,他們將慢病毒-綠色螢光蛋白基因轉染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植入3D生物列印支架大孔中,在接下來的兩周培養中形成毛細血管樣網絡。本文報導的方法導致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體外骨血管形成模型,模擬了組織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毛細血管的從頭形態發生。關鍵詞:血管化骨模型、三維微生理系統、三維生物列印、生物材料。
  • 皮膚3D生物印表機,利好美容行業.
    加拿大PrintAlive生物3D印表機的團隊,開發了一款印表機,目標是為燒傷受害者列印新的皮膚。
  • 3D生物列印向我們展示了更多的人造皮膚
    【PConline 3D列印資訊】據外媒報導,近日馬德裡卡洛斯三世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種生物印表機,據稱可以3D列印出功能性仿人類皮膚,可以用於研究或者植皮等。據悉,這種生物印表機使用了由血漿、蛋白質及、皮膚細胞等組成的「生物墨水」。研究人員通過連接計算機並以精確的方式有序地進行物質沉積產生皮膚。
  • 一文看懂生物3D列印技術如何構建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支架
    高溫熔融生物列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對高強度、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器官列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帶您深入淺出的看懂這種技術和未來的發展空間。3D列印的進展生物3D列印技術以細胞、蛋白質、生物材料等作為構造單元,構建生物學模型、生命系統和治療產品。
  • 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3d列印|修復|陰莖海綿體|...
    幹細胞+3D列印讓受損海綿體再生修復隨著3D列印技術的興起,研究人員想到,可否藉助3D列印技術重建海綿體,「列印」出一模一樣的海綿體?「要重建骨頭、牙齒這類『硬組織』不難,但要重建海綿體這類軟組織卻不容易,尤其是陰莖海綿體這類能夠收縮、回彈,有特殊力學性能的組織。」安庚說。
  • 年終特稿 | 2019十大最值得關注的生物3D列印研究
    正如科學家們的預言一樣,今年是生物3D列印領域的全方位爆發元年。2019年,我們見證了生物3D列印首次發表Science和Nature主刊,以及上百篇SCI期刊文章;我們見證了各位科研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將一個個頗為科幻的技術拉入到現實之中。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未來的生物3D列印技術會與我們的想像越來越近,更早地應用在我們的醫療之中。
  • 3D列印"仿生皮膚"讓機器人也有觸覺
    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
  • 年終特稿|2019十大最值得關注的生物3D列印研究
    正如科學家們的預言一樣,今年是生物3D列印領域的全方位爆發元年。2019年,我們見證了生物3D列印首次發表Science和Nature主刊,以及上百篇SCI期刊文章;我們見證了各位科研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將一個個頗為科幻的技術拉入到現實之中。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未來的生物3D列印技術會與我們的想像越來越近,更早地應用在我們的醫療之中。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它和克隆羊一樣,是生物科學的裡程碑!二、3D列印人耳臨床試驗成功二十年後,當人耳鼠逐漸淡出群眾視野的時候,2017年5月,國家組織工程中心曹誼林團隊生物列印的耳廓軟骨,郭樹忠團隊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臨床試驗成功。這個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生物列印器官技術在耳科領域的突飛猛進,生物列印也標誌組織工程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