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使用膠原蛋白和牛骨來推進生物3D列印研究

2021-01-11 3D列印網

中國3D列印網2月12日訊,李清博士和一組科學家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研究羥基磷灰石和膠原蛋白在用作骨替代物的生物3D列印支架時的相容性。 3D列印是修復骨創傷和缺陷的未來技術,因為它可以將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活組織操縱到刺激細胞骨生長所必需的有機幾何形狀中,骨是多孔的,3D列印可以複製這種孔隙。李清博士和研究團隊使用兩種類型的羥基磷灰石(HA),這種礦物質構成了牙釉質和骨骼中的大部分無機物質。

3D列印Bioplotting混合腳手架的智能結構

2015年展示的快速3D-Bioplotter系統功能。圖片:Mary Ann Liebert,Inc。

納米羥基磷灰石(nHA)和脫蛋白牛骨(DBB)與膠原蛋白(CoL)混合,使用EnvisionTEC 3D-Bioplotter製作兩種生物油墨,用於3D列印,這是一種來自德國的先進生物3D印表機,具有低溫和高溫性能生物列印。他們3D列印了一個多孔結構,模擬松質骨(海綿型骨),然後通過一系列材料特性分析,包括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X射線粉末衍射(XRD)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使用揭示了「HA晶體和支架的不同表面形態,這將是影響支架內部多孔結構的主要因素。」匹配骨的孔隙度非常重要,因為多孔性質提供靈活性和強度,同時還允許營養物分散在整個骨骼中。

3D-Bioplotter系統:一種多功能快速原型製作工具,用於處理基於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患者計算機斷層掃描(CT)數據的計算機輔助組織工程生物材料,形成具有外部設計形式的物理3D支架開放的內部結構。圖片來源:EnvisionTEC

NHA / CoL組的楊氏模量(硬度的測量值)在7.9±0.3MPa時最高,而DBB / CoL組為4.5±0.7MPa,單獨CoL為3.5±0.4MPa。免疫螢光染色顯示兩種複合支架同樣支持細胞增殖。另外,實時聚合酶鏈反應(RT-PCR)表明成骨相關基因的正確表達水平。 「研究人員證實了在生物標記的3D支架上培養的hBMSCs(人骨髓基質細胞)的成骨作用和細胞外基質形成的增加效應,以確認表面生物相容性。」

用針對感興趣區域的抗體標記物進行人間充質幹細胞表徵。使用DAPI(藍色,細胞核)FITC-鬼筆環肽(紅色,F-肌動蛋白或細胞骨架)和紐蛋白(綠色,膜 - 細胞骨架蛋白)。圖片來源:歐洲幹細胞

總之,他們的結果證明「由nHA / CoL或DBB / CoL組成的3D生物印刷支架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非常適合於支架成為多孔定製骨替代品; 3D列印支架將是一個前瞻性未來臨床應用的候選產品。「關於3D列印骨骼和結締組織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因此這一新數據將有助於推動該領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Science:膠原蛋白做「墨水」,3D生物列印出會跳動的心
    他們開發了一種叫做Freeform Reversible Embedding of Suspended Hydrogels(FRESH)技術,以膠原蛋白為生物墨水,3D生物列印了人類心臟的功能性部件(血管、瓣膜和心室搏動),並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保真度。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根據給定的CAD文件,印表機逐層放置材料構建形狀。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發明了內固定金屬器材,而且逐漸的進入了臨床,使用這種器材不需要很久的癒合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從而使得康復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使用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和內皮細胞對血管化進行3D生物列印
    在這裡,研究團隊描述了使用3D生物列印技術製造可植入多層血管化生物工程皮膚移植物的過程。  生物印刷皮膚移植物不同表皮/真皮隔室的生成和表徵:  為了能夠列印多層3D皮膚結構,研究團隊以前使用NaHCO3霧化來交聯膠原蛋白,在該模型中,依次沉積了8層膠原蛋白前體。在膠原蛋白和成纖維細胞的每一層之間,將霧化的NaHCO3用作交聯劑。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這種技術使用一個擠壓3 d印表機,存款材料不是放在一個平面上在空氣中,但浴,暫停印刷材料,防止沉澱和崩潰(圖1)。因此,它提供了一個範式轉變生物列印通過減少需要生物仿生材料和可製造性之間的妥協。類似於一些關於顆粒狀水凝膠的開創性研究,他們發現細胞遷移是通過微粒子之間的孔隙空間發生的。這與細胞在交聯的聚合物鏈網絡中的運動不同,在交聯網絡中,細胞通常通過酶降解通過鏈之間的間隙納米網格來創建隧道。這項工作詳細說明了一種3D生物列印的懸浮液作為3D細胞培養基質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調節其機械性能以用於集體細胞力學的3D研究。
  • AM:血管化軟組織的生物3D列印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LAP作為光敏劑,為了消除紫外線照射的負面影響。以光聚合含有不同類型細胞的生物列印結構(Figure1D)。力學測試表明,MeTro的加入增加了複合水凝膠的殘餘量。可以修改以實現類似軟組織的力學,並可以支持細胞粘附和增殖,如Figure1(E-J)。圖1 GelMA/MeTro複合水凝膠的合成與力學性能研究在本研究中,使用冷水魚明膠作為犧牲材料,以增強設計生物墨水的可列印性。
  • 3D列印的人類心臟:質感足以亂真|3D列印|心臟
    ,在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一項新的技術對心臟進行掃描,然後在凝膠中重建了心臟結構。這些機器人可以做出和人類幾乎一樣的行為。當然,實現這些需要大量的生物力學工作,以確保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這項新研究是一個裡程碑時刻,標誌著兩年來該領域研究的高潮,為外科醫生和臨床醫生帶來了即時的希望,也為生物工程器官研究的未來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人類朝著製造出活組織人工器官又邁進了一步。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以下是其中六項主要研究進展。1.
  • 研究人員開發的3D列印功能性人類卵巢生物墨水取得進展
    使用這種墨水,可以3D列印植入不育婦女體內的人工卵巢,隨後讓她們生育孩子。 Ann&Robert H. Lurie生育力和激素保存與恢復計劃基礎和轉化研究總監Monica Laronda博士評論說:「對於接受破壞生育力的癌症治療的女孩來說,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生物3D列印」材料,要做人造器官的小夥伴了解一下
    近期"生物3D列印"這一概念十分火熱,生物製造相關國際雜誌《Biofabrication》的影響因子不斷升高,要評職稱的教授們都樂瘋了。《Biofabrication》影響因子那麼「生物3D列印」是什麼呢?科學家模擬體內器官的結構(心臟、肝臟、腎等)用生物材料和活體細胞,通過3D列印的方式將他們列印出來,未來有望成為器官移植、個性化治療的重要手段。
  • 萊頓的物理學家使用3D列印的微遊泳器來研究水細菌
    萊頓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造複雜的微掃描器和其他微米級的結構。這種結構類似於尖球形,船和宇宙飛船,可用於研究水中的各種細菌。他們被用於研究項目中,以了解其流體中生物學對應物的運動性。應用包括開發自主藥物輸送裝置,該裝置可模仿天然生物顆粒的推進技術。
  • 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導,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
  • 3D生物列印「印」出生物醫學研究新篇章
    這就和現階段利用3D技術列印出來的漢堡一樣,並不會有人拿來吃。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曾一度努力嘗試在實驗室裡培育人造器官,其好處不言而喻:誘導病人的自體細胞進行分化,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結構相對簡單的器官,比如氣管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目前,不同的醫院或機構一直在研究新材料,也很難找到實用的材料。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3D列印的人類心臟:質感足以亂真
    這些機器人可以做出和人類幾乎一樣的行為。當然,實現這些需要大量的生物力學工作,以確保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這項新研究是一個裡程碑時刻,標誌著兩年來該領域研究的高潮,為外科醫生和臨床醫生帶來了即時的希望,也為生物工程器官研究的未來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人類朝著製造出活組織人工器官又邁進了一步。
  • FLUICELL與瑞典研究人員合作對腦細胞結構進行3D生物列印
    使用Fluicell Biopixlar平臺上的微流控列印頭,研究人員能夠在3D結構內準確排列大鼠腦細胞,而不會損害它們的生存能力。產生的腦組織可用於模擬神經系統疾病的進展或測試相關藥物的功效。 Cellectricon執行長Mattias Karlsson說:「我們一直在使用Biopixlar來開發用於列印不同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協議,我們對其性能感到非常滿意。」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3D列印眼角膜   目前全球每年有大約1000萬人需要移植角膜來防止角膜盲。還有500萬人由於燒傷、撕裂、擦傷或疾病導致角膜瘢痕而完全失明。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們都在刻苦鑽研,希望通過3D列印技術,讓患者重見光明。   據悉,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首次成功採用3D技術列印出人類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