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2020-12-06 騰訊網

漫畫作者:李琳 圖片來源:河北青年報

將人體器官變成產品,通過流水線生產,最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構想以前只能是天方夜譚。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導,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參與實驗的生物學家認為,如果他們接下來的計劃——生產一個健康的腎臟能夠成功的話,那麼其他的人體器官生產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屆時將有特種機器人晝夜培植人類細胞作為原材料,用以製造所有必要的人體器官——從移植燒傷的皮膚到生命重要器官。

與此同時,美國的一名科學家也利用車禍事故遇難者嚴重受損的肺部作為原材料,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肺。據美國《休斯頓紀事報》2月14日報導,負責人尼科爾斯剝離了受損肺部的全部組織,只留下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充當「骨架」。接著,科學家將從其他肺部中選取的健康細胞附著在「骨架」上面,再把整個結構放入營養液中,促進細胞生長發育。大約4周後,人造肺部竟真的被培育出來。

與俄羅斯、美國不同,法國巴黎蓬皮杜歐洲醫院使用了生物活性組織與電子元件相結合的方式,製造出了一個重約2磅(0.9千克),約是人類心臟3倍重的人造心臟,並於日前完成了世界醫學史上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目前,病人已經甦醒,各項指標反應正常,更為周密的觀測正在進行之中。阿蘭·卡爾龐捷表示,這顆人造心臟表面部分選用了牛的組織,心臟內部裝有電子傳感器,能夠根據患者活動情況對血壓進行調節。若它能讓病人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技術將會每年幫助成千上萬等待器官捐贈的病人。到那時,他們會將此發展為一個行業,實現人造器官的批量生產,甚至還計劃攜帶著成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

儘管對於人造器官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人類能否實現人造器官批量生產這一問題,將會變得清晰起來。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事實+

生物列印面臨三大難題

目前,3D生物列印還處於實驗室階段,而且面臨著形成組織的強度不夠、培育組織的存活問題以及缺乏電腦化的工具,解決個性化器官設計的難題。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3D生物印表機能夠非常成功的生產出簡單的組織結構,大約由20層細胞構成。如以厚度為標準衡量,其僅為幾百微米,相當於人類少許的頭髮。然而,目前使用3D生物印表機生產出來的一些更大組織,其自身力度很差,甚至連自身的磨損都不能承受。

此外,如何使這些組織得到存活亦成難題。據報導,我國最新的3D印表機亦可造人體器官,細胞存活率高達90%。不過,目前列印出來的活細胞存活時間最長為4個月。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銘恩表示,最終實現3D列印活體肝、腎等器官的移植,還需要15至20年。「主要是列印精度還不夠,生物3D列印出的細胞比正常細胞要粗糙5倍。而且,可供3D列印的細胞種類仍不多」。(騰訊新聞綜合21世紀經濟報導、科技日報報導)

相關焦點

  • 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原標題: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將人體器官變成產品,通過流水線生產,最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構想以前只能是天方夜譚。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衛報》網站撰文指出,我們距離3D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呢?該技術能否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呢?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替代性人體器官。不過,雖然該技術的種種可能性令人興奮,但現在已經有人擔心它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埃裡克·加藤霍爾姆(Erik Gatenholm)第一次看到3D生物印表機是在2015年年初。
  • 科學家研發混合生物墨水,可3D列印取代人體關節
    打開APP 科學家研發混合生物墨水,可3D列印取代人體關節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0 16:36:52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3D列印腎臟?美公司探索批量生產
    眾所周知,尿毒症等腎臟重症的最有效治療方法,就是腎臟器官移植。然而人類器官移植需要等待配型等環節,很多病患最終無法堅持到接受移植的一天。不過,美國生物技術公司Unitel Therapeutics和以色列生物印刷公司CollPlant加強了合作,利用CollPlant的膠原蛋白和生物墨水產品用於3D列印腎臟的批量生產。相信隨著3D列印器官的生產,或許全球器官短缺的情況可以獲得解決。
  • 科學家將混合生物墨水用來3D列印結構,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膝關節軟骨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新的混合生物墨水,可以用來3D列印結構,以取代膝蓋中受損的軟骨。半月板很容易受到運動損傷的影響,但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如果情況特別嚴重,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手術切除一些受損的半月板。在新的概念驗證研究中,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FIRM)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3D生物列印的新方法,可以同時創建軟骨和支持結構。
  • 科學家將混合生物墨水用來3D列印結構 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膝關節軟骨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新的混合生物墨水,可以用來3D列印結構,以取代膝蓋中受損的軟骨。半月板是在脛骨關節面上內側和外側的半月形狀骨,在膝蓋中形成C形緩衝,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半月板很容易受到運動損傷的影響,但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如果情況特別嚴重,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手術切除一些受損的半月板。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人體組織與器官3D空間列印技術,是全球的策略性發展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在人體組織與器官移植以外,提供有效應對人口老化,以及疾病或事故引起的人體組織或器官衰竭和功能喪失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Karande說,「如果皮膚替代物不被人體排斥,則宿主與移植器官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該印表機的列印原理是,通過掃描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基礎的成像「圖紙」,利用軟體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形的方法,用活細胞與水凝膠來搭建器官,再進行細胞培養,誘導形成具有功能的組織和器官。最後,完成任務的水凝膠會降解。「以列印活性腎臟模型為例,看上去像擠奶油一樣,水凝膠從噴頭噴出後,會一層層疊加出器官組織的形狀」。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如今,3D列印、區塊鏈、無人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都成為了「網紅」技術,吸引了大批忠實的粉絲。這些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   時至今日,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孩子手中的玩具,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3D生物列印再立新功!美國科學家成功列印柔軟的全尺寸心臟模型
    大醫院通常有3D列印病人身體模型的設施,供外科醫生現場使用,然而這些組織和器官只能用硬塑料或橡膠建模。此前,費恩伯格實驗室發明了新的3D生物列印技術,以滿足人們對3D列印軟性聚合物的需求。這種軟性聚合物缺乏剛度,無法像普通3D列印物一樣支撐起來。因此,這種叫FRESH 3D的列印技術使用針頭將生物墨水注入水凝膠中,讓水凝膠在列印時起到支撐作用。
  • 科學家實現體內3D列印人耳
    3D列印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定製人體的新「零件」,比如頜骨、肋骨和脊柱。但這些組織或器官必須要在體外列印,然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這就帶來了感染的風險。《科學進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國四川大學苟馬玲及其同事已經證明,這些身體組織可以在體內進行3D列印——至少在老鼠身上是這樣,因而不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這項技術有可能在不需要手術的情況下製造新的耳朵或人體的其他部位。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首先將一種由水凝膠顆粒和軟骨細胞組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老鼠背部。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2020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可以列印出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和生物材料,但要使功能齊全的器官能夠正常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來,科學家們預測一直被用來做玩具、房屋、科學工具甚至一個塑料小兔子的3D列印在未來某一天可能被用於列印活的人體器官來減輕捐獻器官的短缺。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這項技術的一個應用可能是設計針對病人的骨移植,這一領域正引起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興趣。通過傳統的治療方法處理骨質缺損和損傷往往是緩慢和昂貴的。Gaharwar說,發展替代骨組織可以為患有關節炎、骨折、牙齒感染和顱面缺陷的病人創造令人興奮的新療法。生物列印技術需要充滿細胞的生物材料,它們可以像液體一樣通過噴嘴流動,但幾乎一沉積下來就會凝固。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小說中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各種人體器官拼湊出一個「人」,並用電擊使其「復活」。現代科學中的器官移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攻克排異、感染等諸多難關,而用各類器官組裝活人,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但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給人體器官移植帶來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