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還記得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嗎?這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小說中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各種人體器官拼湊出一個「人」,並用電擊使其「復活」。現代科學中的器官移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攻克排異、感染等諸多難關,而用各類器官組裝活人,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但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給人體器官移植帶來了新希望。

  據美國《科學》雜誌9月號報導,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DEAS)的研究人員,將老鼠心臟的肌肉細胞植覆在有彈性的膜狀基質上,製造出了具有良好生物機能的混合肌肉薄膜(MTF)。科學家將薄膜切割成不同形狀,制出的各種小裝置竟可以在電流作用下自如運動。研究人員表示,MTF最大的應用前景在於製造出人造器官。如果這種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將使器官移植變得十分簡單。

  讓細胞組成「合唱團」

  如今,器官移植早已走出了科幻小說。人類目前主要進行的是異體器官移植,由於器官捐獻者有限,加上技術難題,這種移植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顯。人造器官研究已成為生物學界的一個前沿領域。

  與幾十年前相比,目前,科學界已經在機體組織替代材料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一些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替代皮膚和軟骨。科學家們也曾嘗試過在膠體中培養心肌細胞等,但用這些技術製造出的人造肌肉材料,遠不能符合要求。

  而四肢、心臟等很多重要人體器官的機能是由其肌肉組織決定的。肌肉組織的微觀運動,取決於肌細胞內一種被稱為「分子馬達」的蛋白質。要控制肌肉組織的運動,就必須讓肌細胞統一排列,這樣「分子馬達」才會受外界信號控制,實現複雜的彎曲、變形過程。而一個很小的肌肉組織裡就有上千億個細胞,要使如此多的細胞統一排列,簡直比登天還難。這也是多年來困擾科學家的一大難題。

  哈佛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基特·帕克,卻通過特殊方法,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一天,帕克在觀看歌劇院的合唱演出時注意到,合唱團前面一排成員站成一排後,後面的成員就會跟著依次排列,最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帕克從中受到啟發,他認識到,只要找到一種載體讓一些肌細胞統一排列,其他肌細胞就會按照這種次序排列。

  帕克率領他的研究小組經過多年研究,終於找到了這種載體——纖粘蛋白(fibronectin),它能讓單層肌細胞有序排列。他們首先在一種載玻片上設置一薄層熱敏聚合物材料,然後在其上添加一層具有很強活性的高乙烯基含量矽橡膠(PDMS)。利用特殊工藝,研究人員在這兩層襯底上「印」下了已成型的纖粘蛋白層,然後把小鼠的心肌細胞緊密附在該蛋白層之上。果然,當首批心肌細胞在膜狀基質的表面按一定方向排列之後,後面生長出來的肌細胞也沿著這個初始方向生長。培育數日後,研究人員降低溫度,熱敏聚合物、PDMS等支架部分就會脫離,剩下的就是具有良好彈性的混合肌肉薄膜(MTF)。

  肌肉薄膜造出神奇裝置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製造出三角形、矩形等形狀的肌肉薄膜(MTF),這些材料已經展現出完美的生物機能。MTF的運動特性隨形狀的不同而改變,這意味著,能通過改變形狀讓其發揮不同的作用。

  為了測試MTF的性能,科學家們用它製造出了各種不同的神奇裝置,這些裝置都「聽命」於人,有會遊泳的機器人、人造爪子和微型機器人等。科學家使用電能來驅動這種新材料的運動,微弱的電流可以驅動肌肉細胞伸縮、變形,進而改變肌肉薄膜的形狀。

  科學家們根據三角形MTF的特殊性質,製造出了一種形狀像斑馬魚的小裝置,它可以左右擺動尾部而產生前進的推力,以垂直姿態在水中沿著固定方向前進。科學家們使用肌肉薄膜製造出一種微型爬行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身體呈圓形,背部的一條「腿」可以驅動機器人緩慢爬行運動。能夠自動捲起來的微型人造爪子,可以在通電的時候產生蜷縮,抓起並移動單個細胞。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人造爪子的使用前景十分廣闊,將可能在未來的生物工程中被製成專門抓取細胞的「生物起重機」。

  雖然MTF在設計之初就不是為了打破什麼速度紀錄,到目前為止,人工肌肉每分鐘只能前進1英寸(約2.4釐米),但科學家通過這一系列試驗,得到了一個「潛力股」——人造肌肉的生物機能確實可以與機體的肌肉組織一較高下。如果將這種特性充分發揮出來,人工肌肉在人造器官方面的應用潛力將不可限量。

  人體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肌肉薄膜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物機能,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基特·帕克及其研究小組的工作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同行認為,帕克革命性地提高了人類操作細胞排列的能力,在製造複雜的人體器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帕克和他的研究人員又看到了意義更深遠的東西。

  帕克對外界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表明,MTF不能由其他種類的細胞組成」。例如,由心肌細胞組成的MTF可以替代人體心臟的病變組織,而用該技術還可製造出大量完美的皮膚組織,給嚴重燒傷的病人帶來希望。

  該研究小組認為,目前的研究成果只是整個研究過程的冰山一角而已。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在肌肉薄膜表面種植人體細胞,以研究這類材料製造人造器官和人體膜結構的可能性。人造膜結構在修補胃、腸道上的穿孔時,將會體現出驚人的價值。更令人振奮的是,新材料在手臂、腿、心臟等人體器官方面的應用。想像一下:醫生檢測出某人的器官發生了嚴重病變,解決辦法卻一點兒也不複雜,只需在體外「種」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器官,再將其移植到病人體內就可以了。整個過程就像換零件一樣簡單。有科學家甚至大膽預測,在本世紀末,諸如四肢、心臟等重要器官,將實現批量生產。

  除了應用於器官移植外,新材料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也不可估量。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帕克博士曾舉例說:「章魚可以使身體鑽進任何形狀的孔洞,並且可以向任何方向轉動。如果人造肌肉可以仿造章魚的運動模式,那我們就可以製造出『柔軟機器人』。」(森堡)


相關焦點

  • 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原標題: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將人體器官變成產品,通過流水線生產,最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構想以前只能是天方夜譚。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導,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
  • 日本東京大學培養3D肌肉組織,預期每年可生產幾十噸「人造肉」
    人造肉索然無味的時代可能要一去不復返了!據《讀賣新聞》5月12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正在培養3D肌肉組織人造肉,有望再現肉的質地和風味,預期年產幾十噸。研究人員在含有膠原蛋白的液體中培養肌肉細胞,繁殖具有彈性口感的肌肉組織。去年春天,該課題的的主要負責人Shoji Takeuchi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肌肉組織。這種肌肉組織由肌小節結構組成,細胞在其中融合成蛋白條帶。
  • 薄膜太陽能電池路線有望回暖
    ①薄膜太陽能電池簡介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光伏電池的一種形態。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在玻璃、不鏽鋼或塑料襯底上附上非常薄的感光材料製成,儘管效率仍低於晶矽電池,但由於活性層用量少,薄膜電池有望實現更低的生產成本。成本方面,2012年以前,First Solar為代表的薄膜電池曾長期佔據優勢,其性價比主要建立在如下方面:節約活性材料;生產流程少,產業鏈短;薄膜電池還具有弱光效應好、溫度係數低等特點,同等裝機容量下生命周期發電量更多;薄膜電池還具有弱光效應好、溫度係數低等特點,同等裝機容量下生命周期發電量更多。
  • 旭硝子與它的ETFE「萬能薄膜」
    旭硝子稱其ETFE薄膜為「新時代的萬能薄膜」。旭硝子研發該款產品的初衷是使用在「軟性太陽電池」領域。旭硝子認為,隨著技術開發的不斷進展,不久就會普及,將來有望作為手機、手提電腦的發電裝置使用。那麼,太陽能電池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呢?拿一般性的太陽能電池來說,將幾張黑色和藍色的薄矽銅(發電板)合在一起,在此之上粘貼作為保護材料的玻璃板。但是,因矽銅和玻璃較重且較硬,使用範圍受到了一定限制。
  • 華人學者造出「打不死的小強」:人造肌肉驅動每秒450次「抖腿」
    他向 DeepTech 提供了一個 DEAnsect 小族群化身 「馴鹿」 拉著聖誕老人的視頻彩蛋:低電壓驅動「人造肌肉」DEAnsect 配備了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s),是一種細如毛髮的人造肌肉,可以通過振動使其前行。DEAs 就是昆蟲機器人能夠輕便快速移動的主要原因,當然,它也允許機器人在各種路面和地形上移動。
  • 「半人造子宮」問世 家電品牌未來能否參與人體器官製造?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造器官被製造出來,例如義肢、義眼、人造膀胱、人造腎臟等等,有些已經被應用在醫療領域。甚至有科學團隊正在研究器官發育的基本原理,從而可以像工業生產那樣設計製造人體體內的各種器官。與此同時,今年的新冠疫情爆發使不少家電製造企業看到醫療市場的廣闊前景,紛紛開始布局醫療領域。
  • 仿生技術:人造器官更加天然(科技前沿·仿生技術學(下))
    這種電子皮膚將來有望幫助使用假肢的病人恢復觸覺。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人造肌肉,能夠複製天然肌肉的活動,並且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效果。科學家們有望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很多新技術,製造出能改變顏色進行偽裝的智能服裝以及讓人體冬暖夏涼的「智能」皮膚。  心臟  用人造心臟來替代病變或損壞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的夢想。如今,人造心臟的臨床應用已成為可能。
  • 美公司探索批量生產
    眾所周知,尿毒症等腎臟重症的最有效治療方法,就是腎臟器官移植。然而人類器官移植需要等待配型等環節,很多病患最終無法堅持到接受移植的一天。不過,美國生物技術公司Unitel Therapeutics和以色列生物印刷公司CollPlant加強了合作,利用CollPlant的膠原蛋白和生物墨水產品用於3D列印腎臟的批量生產。相信隨著3D列印器官的生產,或許全球器官短缺的情況可以獲得解決。
  • 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造肌肉
    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一種蜘蛛絲可根據環境溼度變化而扭轉變形,未來有望應用於開發人造肌肉或製造扭轉驅動器等。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一種是從牛、豬、家禽或魚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在一個薄膜上進行培育,細胞會自己生長、擴張,然後從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後的平面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肉;另一種是在一種三維顆粒中培育肌肉細胞,由此培育出的細胞組織可以用來製造肉製品,比如雞米花和碎牛肉。
  • 2020-2024年人造器官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 進入壁壘高
    人造器官種類眾多,現已進入研究或應用階段的主要有人造骨骼、人造關節、人造胃、人造子宮、人造心臟、人造瓣膜、人造血管、人造肌肉、人造皮膚、人造視網膜等。使用人造器官可以補償、輔助或取代病損的自然器官,暫時或永久的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延長患者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另一種「人造肉」則是真正的動物肉類,但此肉並非動物身上「長」出來的,而是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  2013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第一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研究團隊研發的人造牛肉,方法是從活牛身上提取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進有營養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組織,最後形成肌肉纖維。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造出生化電子人(圖)
    據美國媒體13日報導,一批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成功組裝出會呼吸、說話和走路的逼真生化電子人,11日在紐約國際動漫展公開亮相。這個生化電子人不僅配備了人工心臟,工程師們還利用電子工具跳動和促成人造血液循環,使其能夠擁有大約六七成真人的功能。
  • 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萬能」的薄膜
    原標題: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萬能」的薄膜 納米纖維產品展室 納米纖維防護口罩   文·本報記者 滕繼濮   當李從舉把一大卷一米寬,   「萬能」薄膜功能奇特   這是一卷白色的薄膜,觸感也與生料帶非常相似,像傳統布匹店裡的布一樣卷著。   就是這卷不太起眼的薄膜,讓北京服裝學院這座有著紡織學科傳統的高校,時隔十四年之後,再獲香港桑麻紡織科技獎一等獎。該獎是紡織行業內的權威獎項,終評委員會由包括行業內的8位院士一齊評出。
  • 人造腎臟即將投入實驗 未來有望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人造腎臟」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在幾年內投入使用,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挽救人們的生命。而腎衰竭是指腎臟器官能夠起到這些作用的能力下降到正常水平的15%以下,導致毒素大量堆積在血液和肺泡中,威脅人的生命。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進行腎臟移植,但對於器官的需求往往是供不應求。另一種治療方法是透析,利用機器完成腎臟的工作,以清除血液中的廢物、鹽和多餘的液體。但這種治療方式十分麻煩,患者通常需要每周三次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持續三到四個小時。
  • 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原標題: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科技日報訊 美國能源部(DOE)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新開發出一種在空中製造比如超材料就是一種能讓聲波、光波彎曲的人造納米結構,但這些材料本身的性質限制了它們的應用,尤其在生物學方面。「我們想不靠人工介質也能彎曲聲波場。」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分部主管張祥(音譯)說,「我們的瓶子束技術能設計併合成『聲波瓶』,引導聲波按設計的曲線通過齊性空間,而無需介質材料或其他任何人工設計材料。」
  • 科學家造出一臺「人造蛛絲紡織機器」
    科學家造出一臺「人造蛛絲紡織機器」 2017-01-13 13:50:13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在自然界中,蛛絲是一種可以打造超強織物的神奇材料,但此前人工一直很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