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造出生化電子人(圖)

2020-12-05 搜狐網

  據美國媒體13日報導,一批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成功組裝出會呼吸、說話和走路的逼真生化電子人,11日在紐約國際動漫展公開亮相。這個生化電子人不僅配備了人工心臟,工程師們還利用電子工具跳動和促成人造血液循環,使其能夠擁有大約六七成真人的功能。

  身高近2米能走動坐立

  美國媒體本月20日晚上將播出紀錄片《不可思議的生化電子人》,描述這些工程師如何利用人造腎臟、血液循環系統,一直到植入式電子耳和視網膜等組件,組裝能夠實際運作的生化電子人。

  主持這項計劃的影子機器人公司主管沃爾克說,他們利用全球各地17家廠商提供的組件組裝生化電子人,以期顯示醫學已有多大的進展。

  沃爾克說,這具生化電子人身高6.5英尺(約1.98米),擁有大約六、七成真人的功能,能在Rex助步機協助下,走動、坐下和站立。

  這個生化電子人配置的人工心臟,能夠利用電子工具跳動和促成人造血液循環,像人類一樣輸送氧氣。它也用植入式人工腎臟,取代現代洗腎機。

  組件無法供人體使用

  雖然生化電子人使用的許多組件都可以發揮必要功能,可是距供人體使用還很遙遠。例如,它的人工腎臟只是原型產品。它也還欠缺許多重要組件,沒有消化系統、肝臟或皮膚。當然,它也沒有腦子。

  這個生化電子人是以蘇黎世大學36歲的社會心理學家梅爾為藍本。梅爾天生就沒有左下臂,裝配了生化電子義肢。他說:「我們希望顯示科技能為因意外事故或生病,失去鼻子或其他肢體的人,提供漂亮的義肢。」

  據悉,這項實驗所使用的組件是由各方捐贈,總值約為100萬美元。(宗和)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10/15/content_471157.htm?div=-1 report 1068 據美國媒體13日報導,一批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成功組裝出會呼吸、說話和走路的逼真生化電子人,11日在紐約國際動漫展公開亮相。這個生化電子

相關焦點

  • 生化電子人亮相:使用捐贈器官製成
    梅爾與以他為藍本的生化電子人合影一批美國工程師利用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成功組裝出會呼吸、說話和走路的逼真生化電子人(bionic man),近日在紐約國際動漫展公開亮相。
  • 生化人還離我們多遠?五大仿生技術推動進程
    生化人(Cyborg)指的是非自然產生的人類,在眾多科幻電影當中,半人半機械的人類也被稱為生化人。很多人認為生化人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仿生科技早就已經走進我們的視野。下面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仿生前沿技術,讓大家看看生化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3D列印骨頭2014年初,荷蘭一名患有罕見骨科疾病的女性患者,她有極為罕見的「頭骨增厚症」,不停生長的頭骨嚴重影響了它的生活。成功接受了3D列印頭骨移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人造頭骨的人類。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小說中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各種人體器官拼湊出一個「人」,並用電擊使其「復活」。現代科學中的器官移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攻克排異、感染等諸多難關,而用各類器官組裝活人,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但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給人體器官移植帶來了新希望。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西班牙醫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造出首個「人工腎」
    繼新一代微型「人造肝臟」和「人造大腦」之後,西班牙醫學家利用胚胎幹細胞製造出了微型「人造腎」。現在,胚胎幹細胞的功能相比之前變得更加豐富,它不需要變成細胞株之類的細胞群,可以直接形成立體的人類器官,這樣就省去了很多繁瑣的步驟。雖然這些微型「人造器官」的數量非常有限,而且也處於初級試驗階段,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是這次發現仍然是人類在生物醫學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 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神經元造出
    最近,科學家們成功造出了矽片上的人造神經元,其行為就和真的神經元一樣,這是同類研究中的第一個成果,為治療慢性疾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如心力衰竭、阿爾茨海默病和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重要的是,這種人工神經元不僅表現得像生物神經元,而且只需要微處理器十億分之一的功率,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用於醫療植入物和其它生物電子設備
  • 《異形: 契約》工程師遭遇生化危機, 生化人愛上眾人朝拜!
    畫面中的生化人叫大衛, 《契約》中的生化人叫沃爾特。 兩個版本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第一個版本更加具有創造力領悟力,第二個版本身體能力強化,但是思想能力弱化。然後故事聚焦到了「契約」號宇宙飛船。飛船遇到意外,船員們被臨時喚醒,隊長不幸遇難。船員在維修飛船的時候收到了特殊信號,信號解密之後是一首地球人的歌曲。追蹤信號源發現了一個特別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 科幻裡的人造器官,已經成真了嗎?
    所謂移植排斥(具體過程見上圖),其實就是身體在接受器官時,因為這個器官不是自己的,就會當作是危險的敵人,觸發免疫反應來攻擊,而虛弱的病人往往又承受不住這樣的攻擊,會有很高的死亡危險。在還沒有完善的法律規範前(2014年以前),我國器官移植的數量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而為了應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拓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一種解決思路是使用其他生物的器官進行移植,但是人與人之間就已經有如此強烈的免疫排斥了,這要是跨越物種差異還得了?
  • 億航要做人造器官運輸,是又放了一顆衛星?
    「美國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聯手,想要利用神秘的億航184來「讓人造器官移植快速運輸成為可能」,並稱這將是「將是醫療界革命性的跨界創新」,聽起來讓人十分興奮,那麼這兩家公司的實際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億航已經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Lung Biotechnology(下簡稱LB)達成合作協議,Lung Biotechnology將向億航採購多達1000臺全球首款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億航184」的定製版,專門用於人造器官移植的快速運輸。
  • 2020-2024年人造器官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 進入壁壘高
    人造器官發展重要性突出 行業進入壁壘高  人造器官是指用人工材料、生物組織、電子技術等製成的能夠植入人體,替代人體自然器官功能的裝置。人造器官種類眾多,現已進入研究或應用階段的主要有人造骨骼、人造關節、人造胃、人造子宮、人造心臟、人造瓣膜、人造血管、人造肌肉、人造皮膚、人造視網膜等。使用人造器官可以補償、輔助或取代病損的自然器官,暫時或永久的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延長患者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終極秘密:生命起源不過是人造人造人人造人造人
    人造生化人是最高級的代工。他們擁有與飛船同樣的能量補給系統,可以自太空中綿綿不絕的汲取能量。只要飛船能繼續航行,他們就永遠存在。他們感念曾經創造自己的造物主。人類既然可以無中生有的創造出他們這種新形態,那麼他們也可以反造出人類。只是,目前地球太多高大兇殘的霸主,似乎不適合人類生存。
  • 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原標題:人體器官也能批量生產? 將人體器官變成產品,通過流水線生產,最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構想以前只能是天方夜譚。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 迪士尼開發《異形》前傳第三部,工程師報復生化人
    據外媒報導,雷德利·斯科特導演正和迪士尼協商開發更多的異形電影,《異形》前傳系列的第三部正在創作劇本,也許是接《契約》講述工程師報復生化人「大衛」,其飾演者麥可·法斯賓德也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很願意回歸,再度與導演合作。
  • 濟南尚未發現人造雞蛋 業內揭秘多含有毒物質(圖)
    原標題:化學材料一拌 人工造出雞蛋圖一圖二圖三  近日,濟南市民張女士致電本報反映,稱自己從本地市場上購買的雞蛋蛋黃打不散,彈性十足,疑似人造。
  • 「半人造子宮」問世 家電品牌未來能否參與人體器官製造?
    【家電網HEA.CN 7月5日微信原創】近日,美國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FIRM)宣布,使用生物工程技術製造的子宮組織能夠成功修復兔子子宮,使其產下存活後代。儘管該研究只製造了部分子宮組織,沒有製造出整個子宮,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用這種技術取代子宮移植。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皮膚,是人類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功能,可以在受到任何傷害時發送快速警報信號。雖然我們一直可以通過皮膚來感知事物,但疼痛反應只是在某個特定時刻才會發生,比如當我們觸摸太熱或太尖銳的東西時。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電子技術能夠真實地模擬人類的疼痛感。這款人造皮膚突破了這一狀況,當壓力、溫度達到令人痛苦的閾值時,它會立即做出反應。
  • 從「人造皮膚」到「器官復刻」 WE大會揭秘最前沿科技
    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研究的電子皮膚,將人工智慧和身體合二為一,未來可以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guel Nicolelis幫助癱瘓者實現站立行走。  幾年前曾提出過一個設想,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人類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我們人和人之間溝通。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實現利用人造分子馬達,操縱電子自旋!
    現在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過濾裝置,它可以通過光輻照或熱處理來改變自旋極化方向。這一結果有利於納米分子開關運動所產生固態功能的發展。在自旋電子學中,由於輕元素的弱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OI),使得有機材料具有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和較長自旋擴散長度。因此有機材料作為一種「自旋輸運材料」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