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神經元造出

2020-11-09 張飛杭醫生

最近,科學家們成功造出了矽片上的人造神經元,其行為就和真的神經元一樣,這是同類研究中的第一個成果,為治療慢性疾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如心力衰竭、阿爾茨海默病和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


重要的是,這種人工神經元不僅表現得像生物神經元,而且只需要微處理器十億分之一的功率,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用於醫療植入物和其它生物電子設備。

由巴斯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其中包括來自布里斯托大學、蘇黎世大學和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描述了這種人工神經元。


幾十年來,設計像真實神經元一樣對來自神經系統的電信號作出反應的人工神經元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個主要目標,因為這為治療神經元工作不正常或脊髓損傷等提供了可能。人工神經元可以通過對生物反饋的充分反應來修復病變的神經迴路,從而恢復機體功能。例如,在心力衰竭中,大腦底部的神經元對神經系統的反饋沒有做出適當的反應,也沒有向心臟發送正確的信號,因此心臟的跳動沒有達到應有的強度。

然而,由於複雜的生物學和難以預測的神經元反應,人工神經元的發展一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現在,研究人員成功地建立了模型並推導出方程來解釋神經元如何對來自其它神經的電刺激做出反應。這是非常複雜的,因為這種響應是非線性的。然後,他們設計了能夠精確模擬生物離子通道的矽晶片。接下來,他們證明這種矽神經元能夠精確地模擬真實的、對一系列刺激做出反應的活神經元。研究人員精確地複製了大鼠海馬神經元和呼吸神經元在大範圍刺激下的完整動態。


來自巴斯大學物理系的阿蘭·諾加雷特教授領導了這個項目。他表示:「到目前為止,神經元就像黑匣子,但我們已經成功地打開了黑匣子,看到了裡面的東西。我們的工作帶來巨大的改變,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穩健的方法來重現真實神經元的電學特性細節。而且我們的人造神經元應用範圍更廣,因為我們的神經元只需要140納瓦的能量。這只是微處理器的十億分之一,其它合成神經元的嘗試都使用了微處理器。我們的人造神經元的特性使得其非常適合當作治療慢性疾病的生物電子植入物,例如,我們正在開發一種智能心臟起搏器,它不僅能刺激心臟以穩定的速度跳動,還能利用這些神經元對心臟的需求做出實時反應。」


來自蘇黎世大學的賈科莫·因迪韋裡教授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補充道:「這項工作為神經形態晶片的設計開闢了新領域,因為它採用獨特的方法來識別關鍵的模擬電路參數。」

另一個合作者,教授朱利安·佩頓,奧克蘭大學的生理學家和布里斯托大學的說:「複製呼吸神經元的反應生物電子學可以小型化和植入是非常令人興奮和開闢了巨大的機會智能醫療設備驅動轉向個性化醫學方法對一系列疾病和殘疾的「。」


另一位合著者,奧克蘭大學和布里斯托大學生理學教授朱利安·帕頓表示:「在生物電子學中複製呼吸神經元的反應,這種反應可以被微型化和植入,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並為智能醫療設備開闢了巨大的機會,這些設備推動了針對一系列疾病和殘疾的個性化醫療方法。」


本文譯自 techxplore,由譯者 Lough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人造大腦」: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
    圖源:unsplash如果人類已經造出了人造大腦寫作業,稱霸股市,還是霸佔世界?人造大腦的可能性是無窮的。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已經做到了!人造大腦不像我們的大腦那麼複雜,卻是能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它就是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什麼? 神經網絡(簡稱NN)是能夠接收、處理並輸出信息的一組連接節點。我們的大腦也是一種神經網絡!
  • 人類第一個「人造黑洞」已經在中國誕生 威力將遠超核彈
    日前,《科學》雜誌宣布,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黑洞」在中國東南大學實驗室裡誕生。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研究是由劍橋大學的桑吉伊·辛華教授領導進行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在過去四年裡,研究人員成功種植出三種用於形成血管壁的平滑肌細胞,有了這些細胞就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批量「生產」人造仿生血管。具體培養血管時,還需要融合進從人體取出的皮膚細胞,這樣培育出的血管就容易被人體接受,不會產生排異反應。
  • 2017考研英語閱讀:IBM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神經元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Neuron: IBM’s Breakthrough Uses Phase-Change Material   IBM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神經元   導讀:IBM使用隨機相面材料發明世界上首個人造神經元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相變存儲材料動態演示圖世界首例隨機興奮人工神經元科學家幾十年前便提出,能夠製作出具有類似人腦功能的神經形態集成電路。但一直以來,能耗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神經形態計算:模擬人腦神經元行為神經形態(Neuromorphic)一詞最早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加州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Carver Mead 提出。神經形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希望利用具有模擬電路特徵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模仿人腦神經系統,最終目標是製造一個仿真人腦的晶片或集成電路。
  • 中國造世界首個「人造黑洞」 不吸任何實質東西
    黑洞圖片是大家都見過的,超級黑洞作為世界上年紀最大的黑洞,已經有了100多億年的歷史。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圖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 相對於聽覺、視覺而言,人類天生的觸覺更加複雜,觸覺感官的模擬十分困難,這種感官「集成」了上千種感受器來追蹤不同類型的壓力(也可稱為人造傳入神經),能夠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感知觸摸過程並與其他神經溝通。
  • 人造生命依然無法實現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我們也清楚地知道我們現在還不能造出細胞,和人造設備比起來,自然界的生命體要複雜得多。如果想要造出生命,首先得造出細胞,我們都知道細胞是構成生命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並且地球上誕生的第一個生命就是單細胞動物,可以說,如果人類能夠成功掌握細胞的製造機制,那麼我們就可以自由的培育生命。
  • IBM造出世界首個納米隨機相變神經元:自主學習
    據外媒報導,IBM蘇黎世研究中心宣布,他們製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納米尺度隨機相變神經元,可實現高速無監督學習。IBM這項發明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突破性不言而喻。首先,隨機性意味著在相同的輸入信號下,多個相變神經元的輸出會有所不同。
  • 我國第一個研究人造天體運動規律的
    我國第一個研究人造天體運動規律的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掛牌成立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2-11    [列印] [關閉]     我國第一個研究人造天體運動規律的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掛牌儀式12月3日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舉行。
  • 世界上第一個造酒的人究竟是誰?
    我們經常感嘆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多麼勇敢,魯迅先生也曾經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醜陋兇橫的螃蟹第一個去吃它的人肯定是勇敢的,但是第一個喝酒的人不應該是更勇敢的嗎?
  • 人造肉:從培養皿中長出的牛排
    荷蘭生物學家馬克(Mark Post)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類,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培養皿中究竟要怎樣長出一塊小牛排?一起來看看馬克的研究吧。人造的肉類並不真正產自動物的身體,但不同於模仿肉類的豆製品,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肉。馬克利用幹細胞離體培養的技術來「製造」肌肉組織。他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入適宜的培養基內,得到健康生長的薄片狀組織。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這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小說中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各種人體器官拼湊出一個「人」,並用電擊使其「復活」。現代科學中的器官移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攻克排異、感染等諸多難關,而用各類器官組裝活人,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但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給人體器官移植帶來了新希望。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說太陽在我們的頭頂上,其實它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人類目前還不能到達太陽的附近,但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它,太陽不僅讓我們有了白天,而且還給地球提供了能源,比如光能和熱能,我們平常用的太陽能就是靠陽光來發電的,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全球會陷入一片黑暗。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說太陽在我們的頭頂上,其實它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人類目前還不能到達太陽的附近,但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它,太陽不僅讓我們有了白天,而且還給地球提供了能源,比如光能和熱能,我們平常用的太陽能就是靠陽光來發電的,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全球會陷入一片黑暗。
  • 科學家成功造出合成氣,人造樹葉立功
    人類對於傳統能源的開發,已經讓地球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只有尋找可代替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最好是清潔能源,才有可能拯救地球的生態環境,讓人類在成功飛出地球之前,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點。什麼是清潔能源呢?
  • 科學家使用多巴胺無縫連接人工神經元和生物神經元
    僅僅 5 年時間,神經形態裝置或者大腦啟發計算裝置已經顯得很古怪了。那什麼是當前的寵兒?這就要說到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了,而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是將人造計算機晶片和生物神經元無縫結合到半活電路中。
  • 哈佛造出人造兔肉,方法類似「卷棉花糖」?網友:吃多了會胖嗎
    哈佛造出人造兔肉和牛肉。日前,哈佛大學的一個生物工程師團隊在將人造肉從實驗室帶到餐桌上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根據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從一種可食用的明膠基質中培育出了牛羊肉和兔肉,創造出了一種成功模仿天然肉質的物質。
  • 人造血液成功誕生!不受任何血型限制!
    不是我不努力,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一場醫學界的巨變即將來襲,所有人都將是見證者!!不僅是「人造萬能血」這樣的重大生命學,基因學被攻克;前不久,人造細胞這項核難度的重量級技術也被攻克!2019年7月20日,以色列科學家宣布:以色列初創公司Aleph農場科技公司,已成功「 種植 」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細胞生長的牛排」。還有人造心臟!
  • 第一個人造元素—鎝的故事
    《「核」你一起醫學揭秘》   主編:李亞明 安銳 陳萍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相信很多朋友在初中的化學課上都背過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