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大腦」: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

2020-10-15 讀芯術

全文共2047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圖源:unsplash


如果人類已經造出了人造大腦,你會想讓它做什麼呢?寫作業,稱霸股市,還是霸佔世界?人造大腦的可能性是無窮的。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已經做到了!人造大腦不像我們的大腦那麼複雜,卻是能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它就是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什麼?

神經網絡(簡稱NN)是能夠接收、處理並輸出信息的一組連接節點。我們的大腦也是一種神經網絡!它的內部有許許多多生物神經元連接,能夠獲取信息(屏幕上的文字),並將其處理、輸出(理解文字並儲存信息)。

生物神經網絡:

生物神經的簡圖


理解生物神經的工作機制是直觀理解人造神經的關鍵。我們先來看看生物神經的物質構造,再將其與人造神經進行比較。生物神經的構造如下:

· 樹突:接收其它神經的輸入信號。

· 胞體:聯合樹突收集的所有信息並進行計算,它能根據計算判斷是否輸出信號(會根據強度有所差異)。

· 軸突:接受胞體的計算並傳輸信號。

· 軸突末端:向其它神經元輸出信號。

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不是像人腦一樣實體的神經網絡(但它們可以是!),它們實際上只是電腦中運行的軟體!我們先來看看人工神經網絡的構造,再來深究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簡化的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的構成:

· 節點:接收之前節點的輸入,進行計算並輸出。節點與生物意義上神經網絡的胞體、樹突和軸突末端類似。

· 突觸:將一個節點輸出的信號傳輸到下一個節點進行輸入,類似生物神經網絡的軸突。

· 輸入層:輸入數據(以數字的形式)嵌入的部位。

· 隱藏層:不參與輸入輸出的層級(好處:如果層級多於1個,神經網絡就會由簡單神經網絡升級成深度神經網絡)。

· 輸出層:參與神經網絡最終輸出的層。

神經網絡如何工作?

神經網絡的實際工作機制:

· 首先要將輸入數據以數字的形式放置在輸入層中。

· 數據會通過突觸傳送。數據在從節點傳輸到突觸的過程中,會通過參數放大,就會產生一個偏差。這樣就放大或者抑制了信號。

· 這個信號會被歸於下一個節點,會同其它所有的信號整合,傳遞到突觸中。

· 在各個層級中重複「計算+傳送」的步驟。

· 最終的輸出會是一系列數字,能夠轉化為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5個步驟(+另外一個後續會提到的步驟)就是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會遵循的步驟。人工神經網絡是模仿我們的大腦建成的!

更複雜些的神經網絡


這張圖片看起來有些複雜,每個層有很多個節點,節點又通過許多突觸連接,但它仍不能反映真實的神經網絡。實際生活中,神經網絡有幾十個層,每一層有上千個節點。雖然過程都是相同的,但仍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電腦是如何將所有數據一一計算出來的呢?

給神經網絡編程

神經網絡中只存在數字,它們由向量(數字列表)表示,以點積的方式相互作用。這樣做是因為計算機處理向量和點積非常迅速。這次再運用矩陣瀏覽一下整個過程:

· 輸入層是輸入數據的向量表示(例如:屬性的單個圖像或單個列表)。

· 在下一層裡,向量會被傳遞給每一個節點。

· 每個節點中會有參數向量來取代突觸。兩個。向量之間會以點乘的方式來產生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會產生一個偏差形成輸出

· 整個層會得出很多個輸出結果,結合在一起形成向量。

· 這個向量會被傳送出去。這個過程會一直重複到最後一個層。

有注意到在步驟3中,通過常數放大了輸入,又添加了另一個常數嗎?這聽起來像是9年級學的線性函數!這個函數中需要記憶的等式y=mx+b(在最後)有一個實際運用。y是輸出,m是參數,x是輸入,b是偏差!所以又把步驟3叫做線性層。

你或許還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神經網絡中的眾多線性層可以整合為1個層,為什麼還要那麼多層級呢?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會在缺失的一個關鍵步驟——非線性中得到處理。

非線性函數:

線性整流函數是最簡單最常見的非線性函數


通過在每個線性層之間添加非線性的方法,就能將它們分隔開!所要做的只是將非線性函數運用到線性層的所有輸出。非線性函數的數量很多。最簡單常用的叫做線性整流函數。瞄準這個函數,因為它理解起來很容易,需要的時間很短。(注意:非線性函數層叫做激活層。)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有這麼多層呢?1個層不可以嗎?答案是:通用近似定理。通用近似定理描述了如果有足夠的線性層和非線性層,就可以以任意精度近似任意函數。也就是說,神經網絡可以做任何事。

到這裡,你就已經了解了神經網絡的工作方式,可以深入研究其訓練過程啦!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科學家希望通過對人類大腦的不斷深入研究和開發,以此來希望創造出跟我們人類大腦比較相似的人造大腦,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在人工智慧科學的領域裡面,科學家所提出的究竟能否創造出具有人類全部功能的這種人造大腦,通過思維實驗,證明其實這種理論還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望實現。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 成為現實需要解決三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必須把材料做成像皮膚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第二,「人造皮膚」 需要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第三,「人造皮膚」 的信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鮑哲南在演講中介紹,「人造皮膚」 成為現實需要解決三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必須把材料做成像皮膚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第二,「人造皮膚」 需要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第三,「人造皮膚」 的信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 「人造太陽」,足以改變世界的黑科技!
    我國「人造太陽」EAST實驗裝置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一個極富挑戰的清潔能源計劃。中國科學家憑藉創新和堅韌成為它的引領者,並在2017年實現了更具革命性的突破。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來自地球的第一顆「人造太陽」,能在中國升起!
  • 英國研究顯示:握手強有力的人大腦功能更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握手強有力的人大腦功能更強。研究涉及英國近47.54萬人。研究人員綜合考慮研究對象年齡、性別、體重和受教育程度後發現,握力更大的人在大腦功能測試中表現更佳,握力與視覺記憶、反應時間、邏輯推理、數字記憶和前瞻性記憶存在「積極而顯著」的關聯。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27 12:44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中國「人造太陽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經濟學人》評論,這是在人造大腦方面的又一突破。模仿大腦的概念簡單,但實際把它做出來卻相當難。有了IBM 的這項突破,今後再將隨機相變神經元集群與其他納米計算材料結合在一起,能夠成為下一代超密神經形態計算系統的關鍵。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科技改變未來
    新冠疫情雖然阻擋了人們外出的腳步,但阻擋不了我們探索世界奧秘的腳步。11 月 7 日,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正式舉行。來自6個國家的7位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交流,分享了目前人類最新的科學探索和研究。
  • 正念:運用前額葉改變大腦,從而改變人生
    甚至如果你懂得運用動物腦與前額葉的關係,你還可以通過正念改變大腦的快感迴路,來提升你的人生格局。本章節主要以舉例子為主,需要配合我之前章節關於正念的原理篇,你才能真正明白我所講的例子背後的道理;最新腦科學研究顯示,正念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元路徑的,正念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大腦原理是用前額葉來消解動物腦的擔憂,最核心的關鍵是大腦一定要追求快感,因此,正念最關鍵的是,培養前額葉這條新的快感迴路,而不是僅僅只是依賴動物腦的快感
  • 智慧100APP—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所以元認知能力可以作為"驅動兒童大腦運作"的工具而來使用。 怎樣鍛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 重磅丨類腦器官體重現大腦發育秘密細節,「人造大腦」或可期待
    即便人類已經對神經細胞和模式動物的研究已經令我們大大加深了對大腦的認知,可畢竟人腦過於的複雜,所以至今為止,人腦發育過程中的諸多細節仍然是一個謎。在今日上線的新一期《自然》雜誌中,來自斯坦福的Pasca博士團隊和來自哈佛的Arlotta博士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不約而同地介紹了基於人類幹細胞的「人造大腦」——類腦器官體對人腦發育的研究。那麼,到底什麼是類腦器官體呢?
  • 人造子宮會是女性解放的工具嗎?
    可供早產羊羔繼續發育的人造子宮。© Patridge 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其次,人造子宮技術對女性還有相當重要的積極社會意義。對費爾斯通來說,人造子宮可以通過緩解生育過程中的嚴重性別差異消除目前導致女性受壓迫的一大關鍵因素。
  • 尋找人造耳蝸 還他一個有聲的世界……
    昨天,想必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尋找丟失人造耳蝸」的愛心啟事刷了屏。凌晨5點多出門趕地鐵的李明,不慎把價值高達20萬元的人造耳蝸弄丟了,這是患有重度耳聾的他和有聲世界的唯一聯繫!「如果不能找回外掛機,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可怕的是假如新換一個外掛耳機,但不能與原來移植入大腦內的晶片完美匹配的話,李明很可能得再做一次開顱手術!」人造耳蝸技術曾給因病失聰的李明帶來希望,現在,懊喪的他再度跌入無聲的世界。。。
  • 太空旅行會以奇特和不尋常的方式改變人類大腦
    來源:新浪科技研究人員發現,微重力會導致大腦膨脹,並使腦垂體變形。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事實證明,人們在太空中生活一段時間就會改變大腦,可能需要不停地旋轉身體才能避免這種傷害。
  • 人造史瓦西黑洞
    科學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類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必將極大地改變月球、火星和太陽系的面貌。進而,人類必將擁有製造天體、製造星系和控制宇宙演化的能力。雖然人類的天體物理學還不夠發達,但是人造天體在理論上已經沒有問題了。人類天體物理學已有的內容,本書不再重複。
  • 知識改變大腦的喜與憂
    知識能夠從生理方面改變大腦,是真的嗎?如果能夠改變,改變的結果會更好嗎?這個現象切實表明,逐漸增多的知識在後天,還真的能夠改變大腦的海馬區。所以,說知識能改變大腦,完全站得住腳。既然知識能改變大腦,就說明大腦在後天可以通過多種學習或者藥物發生改變,說明人類可以藉助多種手段,讓大腦變大更聰明,人類的智力還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但事情真的會變得如此美妙嗎?
  • 改變食物結構可以改變你的飲食習慣,來自雪梨大學的科學試驗
    動物食用的食物可以改變他們對未來食物的看法。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反應使用與大腦學習相同的機制。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根據不同飲食對甜味覺進行微調的基礎科學。眾所周知,根據以前的經驗,食物的味道可能有所不同,但直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控制這種作用的分子途徑。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