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都認為,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西北人對麵食具有天然的執拗的追求,一輩子走到哪裡都忘不了家鄉麵食的誘惑。但實際情況是,不管是哪種原因讓你改變食物結構後,你原先的飲食習慣已經變得不那麼強烈了。來自雪梨大學的試驗報告也說明這一點。
動物食用的食物可以改變他們對未來食物的看法。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反應使用與大腦學習相同的機制。
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根據不同飲食對甜味覺進行微調的基礎科學。眾所周知,根據以前的經驗,食物的味道可能有所不同,但直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控制這種作用的分子途徑。
查爾斯·珀金斯中心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Greg Neely教授與王巧萍教授(以前是查爾斯·珀金斯中心的教授,現為中國中山大學的教授)使用果蠅研究甜味。他們從以前的經驗中學到了口味是非常主觀的。
尼利教授說,他們學到了四件事:
編者按:「食物可以改變他們對未來食物的看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過去食用的食物會養成你今天的習慣,但你今天食用的食物,會改變你未來的飲食習慣。
尼利教授說:「我們發現果蠅&39;-它的鼻和前腳上的味覺傳感器-可以使用果蠅大腦用來學習事物的相同分子途徑來學習事物。「這是神經遞質多巴胺的中心。」
尼利教授說:「事實證明,這些也是人類用來學習和記住各種事物的化學途徑。」 「這確實凸顯了學習是一種全身現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完全的驚喜。」
領導這項研究的王教授說:「我們驚訝地發現,限制蛋白質的飲食會使動物的壽命更長,這也增加了該動物對蔗糖的感知強度,並且這取決於相同的學習和實踐。長壽途徑。
編者按:不要奇怪,一味加大蛋白質的攝入對身體並不好。人體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應該在1克左右/公斤。運動量大的人群可適當增加。
「回應也確實很具體。例如,當我們餵食沒有甜味的果蠅食物時,動物的甜味感得到了增強,但僅對葡萄糖有效,對果糖則無效。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當他們都認為它們都是甜的時,他們為什麼只專注於一種糖。」
尼利教授說:「我們還發現,大量吃糖會抑制甜味感,使糖看起來不那麼甜。」 「這項發現是通過不同的機制發生的,與我們在密西根大學的同事莫妮卡·杜斯(Monica Dus)的最新研究結果非常吻合,他是該領域的世界專家。」
編者按:「我們還發現,大量吃糖會抑制甜味感,使糖看起來不那麼甜。」這叫味覺麻木現象。我們剛開始喝茶或咖啡時,覺得好苦,但時間長了就不覺得苦,並且開始追求所謂更苦的茶葉。同理,我們喜歡吃甜的東西,但腦子裡的「甜」的感覺會越來越低,所以你只能加大糖的攝入量才能保持「甜」感。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他們改變了果蠅的飲食(增加糖分,去除糖的味道,增加蛋白質,改變複合碳水化合物的糖分),這極大地改變了果蠅幾天後對隨後的糖分品嘗的感覺。
王教授說:「我們發現蒼蠅吃了不加糖的食物,這使含糖食物的味道更加濃烈。」
編者按:我們習慣於喝茶後,就覺得有些東西太甜了,甜的有點膩了。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提倡兒童開始喝茶的原因。兒童習慣了茶的苦,就不太喜歡飲料的甜了,相應會減少飲料的需求。
尼利教授說:「然後,我們觀察了果蠅對舌頭做出的所有改變以適應飲食的蛋白質,並調查了發生的情況。」
他們發現味覺受多巴胺(「獎勵」神經調節劑)控制。研究人員隨後繪製了該路徑,並發現了與控制學習和記憶或延長壽命也增強味覺相同的相同路徑。
「雖然這項工作是在果蠅中進行的,但所涉及的分子一直保存到人類。我們知道人類也會因飲食而改變味覺知覺,因此整個過程都可能得到保留。」王教授說。
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的這項研究是對Neely教授的測試人造甜味劑作用的工作的後續研究。該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激活神經元飢餓途徑,並最終促進食物攝入量的增加,尤其是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結合使用時。
編者按:當你以為「無糖」食物中添加的人造甜味劑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時,沒想到,它在世界的盡頭等著你。
尼利教授說:「我們的最初研究集中在不同的食品添加劑如何影響大腦,從中我們發現口味隨著飲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此我們跟蹤觀察並描述其作用方式。」 「發現蒼蠅&39;本身就是在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這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