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尋求的目標和改變(2)

2020-12-04 三聯生活周刊

素食主義:尋求的目標和改變(2)

2013-12-31 09:40 作者:賈子建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52期

不管是為了信仰,為了環保,還是為了個人健康,素食主義者都是在把飲食習慣的調整當作一個入口,尋找用身體和心靈重新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安全與健康

周末晚上,位於國貿附近的維根小屋餐廳更像是一場氣氛輕鬆的健康沙龍,餐廳中央的餐桌被擺成了「U」字形,正對著一面牆上的投影幕布。一個30人左右的團體預約了晚餐,他們還提出希望在餐前聽餘力做一場半小時左右的講座。餘力講述的是有關「低脂全谷天然蔬食和蔬食營養」,效果比預想的要好,聽眾們對吃什麼更健康、更有營養的不斷追問,讓這場講座持續了近一小時。周末才是維根小屋安排的公眾健康沙龍,上一周是探討母嬰的飲食問題,而接下來的一周則是有關運動的蔬食營養問題。

 

餘力

餘力是餐廳老闆,在素食者圈子裡,他以理論知識豐富聞名,被稱為「餘博士」。餘力的「博士」貨真價實,在經營維根小屋之前,他從廈門大學獲得光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華為和西門子工作,是位不折不扣的技術工程師。維根小屋創立於2009年,這是國內第一家完全不用動物原料的素食餐廳。維根小屋的英文名字是VeganHut,在通常的譯法中,Vegan被翻譯為「嚴格素食主義者」或「純素主義者」。

餘力本人的素食歷史要比餐廳久得多。90年代初,從小就不喜歡吃肉的餘力和很多素食者一樣,要背負一定的社會壓力。「最開始兩年,我說自己吃素,大家像看怪物一樣看我,後來我就儘量掩蓋這件事。」那時候,和同事、朋友聚會,餘力甚至會夾兩塊肉放在盤裡裝樣子,他不想因為自己的不同而引起無謂的非議。「那時候心裡有過糾結,是堅持純素還是接受吃一點點肉,這個區別意味著自己和別人是不是一樣的。」

2007年是餘力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對自己通信行業的工作前景產生了懷疑,但是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會在自己40歲的時候開了一家健康蔬食餐廳。「當時我正在休假,意外看到美國要召開一個有關健康飲食的會議,其中有我很崇拜的約翰·羅賓斯,他1987年出版的《新世紀飲食》動搖了美國多年的飲食習慣。」餘力自己飛往美國參加了這次會議,他不僅見到了約翰·羅賓斯,還見到了一批知名的醫學專家和營養學家,知道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和蔬食營養學。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科學醫學院聯合開展了生物醫學研究史上規模最大、最全面,以人為研究對象的膳食、生活方式與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項目,在調查了中國24個省65個縣的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特徵後,得出一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簡短結論:動物性食物攝入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身體最健康。

餘力說,在一項對純素食者、蛋奶素食者和肉食者三種人群的DDT農藥體內殘量檢測中,殘留比率為1∶5.5∶15。「全世界的農田都在使用化學品——肥料及農藥。動物吃進含殘餘DDT及其他農藥的青草或其他植物後,這些毒物積留在動物脂肪中,難以排除。不斷累積的結果,使動物肉中含DDT的量為蔬果及綠葉蔬菜的30倍,農藥含量為植物的14倍,乳品為5.5倍。人吃肉、蛋、乳品的時候,就把這些高劑量的DDT等農藥,全部移入人體內。」

餘力倡導純素的膳食結構,他認為,傳統營養師認為只有肉類能夠提供優質蛋白的說法是有問題的,植物性蛋白一樣優質。「以100克深綠蔬菜提供1000大卡熱量這樣的供能比來計算,深綠蔬菜的蛋白質含量佔到25%,豆類為25%,全穀物為12%,而人體1公斤體重需要的蛋白質是0.8~1.2克。」但是餘力並不願意用「素食」一詞,他更願意稱為「蔬食」。因為餘力認為,素食並不必然等同於健康,「傳統素食甚至可能是極不健康的」。在他看來,「素食」一詞是個否定式的定義,它說明沒有肉。「傳統食材習慣分為肉類和植物類,但是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後,還出現了新的深加工食材。反式脂肪不是肉,但它健康嗎?同樣,很多素餐廳中使用大豆蛋白做『仿葷』菜餚,過多的油、鹽和大豆蛋白的深加工一樣不利於健康。」餘力說,即便是我們傳統素食中認為最經典的食物豆腐也要嚴格控制攝取比例。「豆腐40%都是脂肪,尤其是做成豆乾這種密度大的食物。豆類最好的攝取方式是煮熟直接吃,蠶豆、黑豆、鷹嘴豆,種類越豐富越好。」「蔬食」是餘力創造出來的詞,也許「蔬」字不能囊括菌菇和海洋藻類等更豐富的食材,但在他看來,這是從肯定的方式去樹立新素食主義理念。

從營養學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堅持了多年的素食,餘力的視野變得不同了。維根小屋就是在餘力接受了新的營養學觀念的基礎上創立的,他相信未來5到10年,飲食的改變一定會形成潮流,而蔬食推廣也會進入它的黃金時代。「美國的調查數據是,去年全國純素食主義者佔人口的2.5%,這個數字比兩年半以前翻了一番。」餐廳的菜單是餘力參與制訂的,食材來自於訂購的有機蔬菜農場,價格是普通食材的三四倍。餐桌上的醬油、醋等調味料也是有機的,牙籤是用澱粉製作的。「食物的成本主要是保證有機食材的品質。」這些食材貌不驚人,新送來的胡蘿蔔比起市場上的要細小得多。近兩年餘力又減少了炒菜的比例,他更多用燉、蒸、煮等無油的烹飪方式。他對食物的味道仍然有信心:「客人吃到的是食材的本味。」

餘力對蔬食營養的期待不只是提供更安全、營養的食物,他認為改善飲食結構是可以切實改善身體機能,起到食療作用。他現在正致力於推動一個「28天全民健康飲食計劃」,即每周有5天按照蔬食觀念進餐,另外兩天可以自由進食。蔬食菜單的制訂都是針對客人本身的喜好做出調整的。「早餐喜歡喝粥的,我們建議把白粥換成燕麥粥;喜歡吃麵食的可以把白面換成全麥麵粉。飲食結構的調整不能以犧牲個人的飲食體驗為代價。」在這個以一個月為期的飲食改變計劃中,餘力的一位客人膽固醇指標從6.74降到了5.17,體重下降了14斤。

餘力並不期待人們能一夜之間變成素食者,反覆的過程很容易讓人產生牴觸情緒。這也是他不喜歡「素食主義」的原因。他認為但凡提到「主義」便是小眾的。「每個人都有吃蔬菜的需求,因此都可稱之為『蔬食者』,分別在於可能你的食譜是百分之百的蔬食,而他奉行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的蔬食食譜。」在餘力看來,他要做的是讓那些百分之二十、五十的人,向更多攝取植物性食物、少吃動物性食物的方向再邁上一小步。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雙語彙】素食主義與氣候變化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正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的馬拉喀什舉行,全球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代表會聚一堂,討論如何進行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窘境。他們的工作看起來很緊迫,因為異常氣候已經在敲門。
  • Topic:不滿純素食主義,和肉食者對自身歷史處境的擔憂有關
    David 對日益興起的「純素食主義」的煩惱,來自於上周 BBC 新聞報導了純素食主義者 Jordi Casamitjana 發起的一場「道德純素食主義」運動。 Jordi 稱自己堅持的「道德純素食主義」,是區別於僅限飲食層面的素食主義。「有些人只是吃素,但他們不關心環境和動物,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健康」,他告訴 BBC 。
  • 美專家:嚴守素食主義對地球沒好處
    在十種不同飲食方式中,純素食主義在能夠養活人數的排名中只排第五。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飼養牲畜已經佔用了地球大部分的土地,而沒有動物之後,這些土地並不一定能夠自動生產出更多糧食。因為本用於飼養禽畜和種植飼料的大部分土地並不適合於糧食作物的種植。因此,如果每個人都成為素食者,大量寶貴的土地會被浪費。
  • 素食文化:素食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他們宣稱在未來的太平盛世,素食主義(Vegetarianis)將為全球生態問題,饑荒、汙染等,提供出路。是未來全人類走向光明的必由之路,以下是這次大會的主題宣言:素食主義的道路這項從1月4日至10日的第33屆世界素食者大會的主題為「素食主義是解決之道」。
  • 環保從我做起:對話香港綠色素食主義先鋒周兆祥
    他創辦了不少有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包括香港第一個有機農場、香港素食會和綠色生活教育基金。  如今,耕田種菜和素食主義越來越受香港城市人歡迎。不僅許多退休的老人喜歡租塊地自己種菜吃,就連很多年輕人也在認真考慮當農夫,要知道,農民可是他們祖輩那一代努力想擺脫的職業。中國大陸頻頻曝出的食品醜聞也是香港本地農業復興的原因之一。香港百分之九十的食物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
  • 看過「小丑」傑昆奧斯卡感言後,我理解了動物權利和素食主義
    而評論家選擇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奧斯卡提名者午宴也紛紛效仿,換了純素菜單。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2月9日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舉辦的「州長舞會」晚宴菜單中,有70%的菜餚都是植物性飲食。他在通過「素食」這個手段,向世界表明他對於動物權利和環境保護議題的關注。
  • 印度迎世界地球日 「小綠人」宣傳素食主義
    印度迎世界地球日 「小綠人」宣傳素食主義 (1/2) "← →"翻頁
  • 「素食主義拯救地球」的五個事實
    目前,超市和餐館的選擇越來越多,書店的貨架上也擺滿了用於素食的食譜。根據經濟雜誌《經濟學人》的報導,去年美國純素食食品的銷量猛增,是普通食品銷量的十倍。 眾所周知,素食主義不僅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對環境也有積極的影響。但是,知道素食主義對於我們正面臨的氣候變化危機有多積極是無害的。即使您此時不是素食主義者,也可以選擇多吃素食。
  • 龍寬引素食主義新風潮 以身作則愛護地球
    據悉,今年龍寬接受了某國際巨星的神秘電話邀約,協助並參與拍攝其全球範圍內以「素食主義」為主題的紀錄片,也將於不久之後與大家見面。雖然現在演藝圈內吃素的人的確不少,但龍寬認為:「演藝圈裡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健康、瘦身、宗教信仰等關係吃素,並沒意識到這和環保的關係。」龍寬早年間還曾經組建過一個演藝圈素食俱樂部,也籌備過一個關於素食主義的演出,邀請身邊的歌手朋友一起來號召大家多吃素、投身環保。
  • 長期堅持素食主義對健康真的好嗎?是時候知道答案了
    素食主義,有的地方也稱為「食草主義」,是在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的一種飲食養生習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凡是奉行素食主義的人們,不會吃從任何動物身上各部分所製成的食物,在「燈紅酒綠」的當代飲食習慣之中保持著一種「清新脫俗」。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在《食煮菜簡呂局仁》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展現出宋代的興起的素食主義:「殷殷故煮菜,知我林下風。」
  • 素食主義,才是人類體育的新爆款
    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曼聯中衛斯莫林一臉幸福,「我覺得吃素真的很有用,你會發現,你吃什麼東西和你球場上的表現有著直接的聯繫。」 斯莫林透露,自己是在妻子Sam的說服和影響下才徹底地成為了一名素食主義者。Sam曾經是一名模特,現在則成了一位攝影師和動物權益保護者。
  • 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打破肉類和蛋白質背後的謊言!
    他本人參與製片的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The Game Changers) 已於2019年9月1000多家影院同時上映,全世界的影迷共同探尋關於肉類、蛋白質和力量的真相。 《遊戲改變者》由多位成功的運動員主演,他們都遵循植純素飲食,其中包括世界衝浪冠軍蒂亞·布蘭科(Tia Blanco)和保持紀錄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斯科特·尤雷克(Scott Jurek)。
  • 世界先進也在尋求收購8英寸晶圓代工廠 已在同目標賣家洽談
    【TechWeb】12月17日消息,據英文媒體報導,在聯華電子尋求收購8英寸晶圓廠,提高產能之後,另一家晶片代工商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尋求收購8英寸晶圓廠。從英文媒體的報導來看,世界先進已在同目標賣家洽談收購事宜,但並未透露潛在的賣家以及可能的收購價格。
  • 愛護動物就等於素食主義嗎?
    不光牲畜,各種野味珍惜動物,能吃就吃 而在一些極端動物救助人的眼裡 動物是有感情的,所以應該支持素食主義 【普普疑問:同樣都是人養的動物,怎麼還分家禽型和伴侶型?】
  • Maggie Q彩繪救地球 素食主義保護環境(圖)
    Maggie Q彩繪救地球 素食主義保護環境(圖)攝影該會指出肉製品工業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主因,而溫室氣體則導致氣候變遷,Maggie Q是素食主義者,吃素多年,沒有傷害動物,指出肉製品工業所產生的問題好多:「社會、環境和人性問題都是肉製品工業所產生的問題,每次我吃飯,知道自己沒有傷害環境、傷害地球上的其他人,也沒有傷害動物或大自然。」CFP供本網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 美國尋求改變開採月球的規則
    但是, 價值3,500億美元的 太空產業可能會迅速改變。 一些公司 已經計劃 探索月球 以尋找水之類的原材料。氦3,可能在聚變核反應堆中有用的稀土元素,這對於製造 電子產品來說是無價的。他們可能會發現什麼,以及將材料帶回地球有多麼容易,還有待觀察。
  • 紀錄片《遊戲改變者》在線觀看
    , 詹姆斯 卡梅隆的素食紀錄片 《遊戲改變者》 破解肉類和蛋白背後的謊言。 他本人的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The Game Changers) 已於2019年9月1000多家影院同時上映,全世界的影迷共同探尋關於肉類、蛋白質和力量的真相。
  • 印尼積極尋求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辦法
    新華網雅加達5月7日電 專訪:印尼積極尋求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辦法——訪印尼環境國務部長古斯蒂·穆罕默德·哈達  記者趙金川 李曉渝  印度尼西亞環境國務部長古斯蒂·穆罕默德·哈達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印尼作為一個群島國家無可避免地受到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為此一直在認真地尋求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