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2020-12-06 尕衫憶史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

在《食煮菜簡呂局仁》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展現出宋代的興起的素食主義:

「殷殷故煮菜,知我林下風。」

這兩句話宣傳和讚揚食物的美好,素食主義者高潔情操的精神紐帶,素食、蔬菜是大自然的饋贈,現在常見的素食主義也正是由宋代掀起的風波而延續的。在宋代,這樣的素食主義是展現士大夫們的高潔情操與大自然相互融合的展現。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拋開原始的打獵生活不談,似乎在我們文明記載開始,辛勤的中華民族就已經有了耕種的歷史,並有詳細的記載,這樣農耕文明的開端,從源頭上記載了我們的底層飲食結構,素食,是我們中華民族食物金字塔最基層的構建物,這個開端也奠定了中華民族是個農耕民族的歷史起源。

素食文化的基礎:肉食,始終是稀罕之物

在古代,畜牧業還未發達的時候,肉類來源大部分源自於打獵、捕捉等,肉類的來源相對來說較少而產量低。吃肉這件事,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是皇室們的特權,上年紀的人的殊遇;在古代,吃肉可謂是一件難事,這也鋪墊了素食文化的發展。

我們熟知的左傳中的:「食肉者鄙,未能遠謀。」用食肉的人來象徵國家的統治階級,只有高層的統治階級才能吃得起肉,這一句就能代表肉,是一般人可奢望不可及的物品。著名的孟子也曾說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樣的論據可以展現出在當時,食物匱乏的時候的,普通的老百姓也只有長壽的人才能有機會嘗到肉的滋味

物以稀為貴,食物的「美」,在唐代之前就有很好的展現,「羊以肥大為美」。到了唐代,飲食之美,逐漸有了發展,在富饒的唐代,開始崇尚大魚大肉的奢華美感,我們老熟人李白,在將進酒中記錄了灑脫的食物美:「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牛羊肉盛宴的狂歡,在唐代就開始了。

稀缺美和素食美是中華飲食文化兩個獨立的流派,在楚辭、漢代典籍之中,素食就是稀缺之物,上到三國時代,是以肉食為美,「置酒高殿上,親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在曹操的《箜篌引》中,為了迎接賓客也用大魚大肉象徵對賓客的敬重,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中學教材中的「舂穀持做飯,採葵持做羹」也成為了悽慘、窮困潦倒的象徵,日常之中吃素被當成窮困的代表。

素食文化的起興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會不沾染葷食,在歷史素食發展的長河之中,佛教只食素食,也是由中國佛教而起源,早在梁代,中國的佛門就開始只食素食了,素食文化也從佛教開始,慢慢發展。但在佛教教義之中,起初是沒有隻吃素食這一條例的,佛教的素食文化是由大乘教義中引進的。

公元511年,梁武帝頒布《斷酒肉文》這一條例的頒布,讓飲食上沒有約束的佛教,開始茹素。《斷酒肉文》的頒布,從法律上開始勸解佛教要嚴格的遵守不殺生的戒律,通過皇權來壓制佛教的發展,也通過法律的束縛讓佛教遠離肉食的飲食習慣。從梁代開始,素食主義,已經成為了佛門生活常態,素食主義的發展,也因為法律的開端,素食主義也得要推廣。

發展到宋代,素食文化已經相當的成熟。在宋代,已經陸續出現了專門提供素食的餐館,相應的素食的書籍也不斷出版,以素食為主流逐漸在宋代慢慢成為現象級的風靡食品,素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作為素食文化獨樹一幟的存在,宋代可謂是素食文化代言年代。

士大夫們的思想轉變經歷的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爭鬥,到了宋代,歷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式都受到了重塑,士大夫數量的增加,和新興思想的流行,導致宋代的士大夫階級思想的轉變,從而反應到飲食的層面上。

宋代的士大夫和唐代的士大夫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更注重自己的思想,注重自己內心世界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飲食種類的開發,宋代的多元化也遠遠比唐代的多元,這群注重養生的士大夫,一股素食生活的飲食風就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

蘇東坡和黃庭堅宋代的才子蘇東坡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東坡肉依然在我們現代盛行,這個「愛吃、懂吃、不斷研究吃」的詩人,自然沉浸在美食文化之中,雖然蘇東坡喜吃肉,但是對於素食的推崇卻絲毫的不吝嗇,並寫《菜羹賦》來讚美素食帶來的美感。

在《浣溪沙》中還有這樣著名的一句:

「雪沫乳花浮午盞,寥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對素食的認可,在北宋還有一名研究吃的詩人和蘇東坡並肩,那就是黃庭堅。同樣是注重美食的「吃貨」,也熱衷於飲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關於當時的士大夫飲食的書刊《士大夫食時五觀》,將飲食文化的觀念和道德相融合,成為了當時飲食、素食代表的刊物。

在當時,宣揚素食的詩人還有很多,特別是在士大夫階層的人幾乎都在讚美素食,就連著名詩人陸遊,到了晚年之時,也幾乎不食葷,而且歌詠素食的詩就有數十首之多。此外,黃庭堅還有《食筍十韻》、《次韻子瞻舂菜》,還有相關的書刊來歌詠素食的美妙,和表達對素食的喜愛。

這樣高尚的素食,還在詩歌的角度上上升到政事的地位,黃庭堅的題蔬菜畫詞云:「可使士大夫知其味,不使吾民有此色。」可見,宋代的士大夫階層成為了引領素食的一批領軍人物

經濟的發展和重心轉移

在宋代,經歷過了安史之亂的爭鬥,南方的江南地區就成為了經濟中心,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南方的經濟就成為了全國經濟的主力軍,此後經歷了南北兩方的不斷交流,江南地區的氣候和物產產量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的發展。

市場方面,南北流通,經濟顯現的更活躍,南北人口交融,也讓飲食文化交織和衍生,導致宋代展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現象,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奇珍,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記載了宋代多元化的盛世,也成為了飲食文化上的「大一統」

素食店的出現素食店在宋代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及有素分茶,如寺院齋食也。句中的「素分茶」就是當時宋代的素食店,相當現代的快餐店一樣,只是宋代售賣的是素食,當時的素食店也相當的快捷。

《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每遇齋會,凡飲食茶果,莫不咄嗟而辨。」這一句話就貼切的精確到素食店的快速,南北的交融,在宋代的市場之中,餐館種類也不斷年代繁多,在東京的市場上,餐館就有北方餐館、南方餐館、川味等各種風味的分類。

仿葷素食宋代的士大夫們喜愛吃河豚,但是河豚有劇毒,處理不當吃的話會喪命,因此,想吃但是不敢吃河豚的人,因此,就有人將素菜製作成假河豚,並製作成以假亂的地步,這讓很大一部分人感受到河豚帶來的美味。

素食代替葷食在宋代逐漸流行,飲食結構上,宋代的農耕收穫增多,素食產量的增多,素食種類的開發也逐漸增加。在宋代的節慶上,宋代人會用麵粉來製作花樣的麵食來充當祭祀和象徵的素食,在清明節,宋代的人們會將麵粉和柳絮搭配成春天的飛燕的樣子,插在門上,成為清明節的象徵品,併名為「子推燕」,七夕會用麵食和素食製作果實一樣的節慶的象徵。

相比於唐代的粗獷,宋代在食品打造的方面多了一絲絲的細膩,在素食的打造方面,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這樣的完整的素食文化也正因為宋代的基礎上發展的,都離不開宋朝的經濟、南北文化的融合等有利因素,梁代的佛教改革,也為素食文化在士大夫層面有了更深的拓展。

宋朝的素食產業鏈

在宋代,商品的流通是促進經濟方面的發展,很多種物產都相當的富饒,農業的發展和專業化的蔬菜培育基地則是素菜奠定的基礎,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抵都城附近, 皆是園圃, 百裡之內, 並無闃地。」在城的周圍,都是培育的營地,百裡之內,並無荒地,可見宋代農業發展規模盛大。

宋代,素食的天堂宋代大肆發展的農業產業鏈讓宋代的素食文化有了新的發展,在宋代,甚至出現一種類似肉的素食出現,假肉就是用葫蘆和麵筋製成的,能以假亂真,讓平民也能品嘗肉的味道,用最低廉的價格,得到最真切的享受,這也是宋代素食能興起的原因,仿真的素食,讓素食能主導人的味蕾巔峰。

社會環境的推動梁代通過法律推動了佛教清門,吃齋的歷史進程,而儒家的文化也有一部分在潛移默化,儒家推行的素食,主要是通過服喪和齋戒,《禮記》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在為已故的父母的服喪期間,家中的長子都不能飲酒吃葷,而且服喪期長達三年。

長時間的規定讓素食得以推廣,其次,在宋代,統治者們推崇道教,使得宋代出現道教和佛教鼎立的局面。雖然眾多官員信仰佛教,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興起,道教也不斷的壯大,道教和佛教幾乎都有養生的觀念,在重大的節慶期間還主張吃齋食,兩大宗教和官員的帶領下,宋朝的素食主義得以發揚光大

結語

素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食物分類的一大部分,無論是在那個年代,合理的素食能更好的助長我們「養生」身體,無可厚非的是宋代的素食主義能讓當時窮苦百姓能感受到素食帶來的幸福感,在人們經歷了大魚大肉的追求過後,開始懂得養生之道,合理的素食也能幫助我們身心健康的成長,這樣的宋代素食是否是大家喜愛的呢?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素食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各國代表首先針對素食主義有望解決的國際問題進行探討,包括國際食物供應,生態問題,疾病預防及如何在各國實行素食主義。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呈報的領域包括營養學、靈修方法、靜坐、去毒化(detoxicfication)、純粹的素食主義(Veganis)、素食的類別、國際健康與環保上的政治、素食主義(Vegetarianis)、各種治療法的新發現,包括針灸、斷食法、飲食管理、傳統泰國與中式草藥的使用。主辦單位還於會場舉辦了各項展覽,包括健康飲食,致毒素的去除,各類蔬果的營養價值和好處。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一.解釋什麼是素食主義中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擁有悠久優秀歷史文化的國家。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史上文化具有多樣性特點、同樣的,飲食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 長期堅持素食主義對健康真的好嗎?是時候知道答案了
    素食主義,有的地方也稱為「食草主義」,是在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的一種飲食養生習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凡是奉行素食主義的人們,不會吃從任何動物身上各部分所製成的食物,在「燈紅酒綠」的當代飲食習慣之中保持著一種「清新脫俗」。
  • Topic:不滿純素食主義,和肉食者對自身歷史處境的擔憂有關
    《衛報》的評論員 David Mitchell 撰文表達了對「純素食主義」的大量出現而惱怒,同時他也對這種惱怒的感覺作出了分析。David 對日益興起的「純素食主義」的煩惱,來自於上周 BBC 新聞報導了純素食主義者 Jordi Casamitjana 發起的一場「道德純素食主義」運動。 Jordi 稱自己堅持的「道德純素食主義」,是區別於僅限飲食層面的素食主義。「有些人只是吃素,但他們不關心環境和動物,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健康」,他告訴 BBC 。
  • 桑兵:為什麼陳寅恪說宋代是中國學術文化高峰?
    上述主要以史學為標的,不過,不能據此理解為陳寅恪對宋代學術文化的推許僅限於史學一科。不僅如此,陳寅恪看重宋代學術文化並非由於其對於史學的偏愛,而是整體上將宋代視為中國歷代學術文化的高峰,宋代史學能夠登峰造極,恰是因為這一大背景。他後來針對時勢說:「歐陽永叔少學韓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記,作義兒馮道諸傳,貶斥勢利,尊崇氣節,遂一匡五代之澆漓,返之淳正。
  • 中華素食文化之流變考
    中華素食文化之特點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餚,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飲食博物館,且在長年累月的發展之中,還逐漸形成了極具華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然而,不管是哪個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終都是與地方特色菜並駕齊驅的特色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素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與實踐,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我國的素食文化都有什麼特點呢?千年之前的素食與今天的素食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 道德築基 文化強企——丹鳳供電公司推進國網「五統一」文化建設...
    道德築基 文化強企——丹鳳供電公司推進國網「五統一」文化建設提升企業管理側記 發布時間:2017-01-04   來源:中國電力網
  • 環保從我做起:對話香港綠色素食主義先鋒周兆祥
    如今,耕田種菜和素食主義越來越受香港城市人歡迎。不僅許多退休的老人喜歡租塊地自己種菜吃,就連很多年輕人也在認真考慮當農夫,要知道,農民可是他們祖輩那一代努力想擺脫的職業。中國大陸頻頻曝出的食品醜聞也是香港本地農業復興的原因之一。香港百分之九十的食物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  現在香港也愈來愈多素食餐廳。
  • 美專家:嚴守素食主義對地球沒好處
    在十種不同飲食方式中,純素食主義在能夠養活人數的排名中只排第五。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飼養牲畜已經佔用了地球大部分的土地,而沒有動物之後,這些土地並不一定能夠自動生產出更多糧食。因為本用於飼養禽畜和種植飼料的大部分土地並不適合於糧食作物的種植。因此,如果每個人都成為素食者,大量寶貴的土地會被浪費。
  • 素食主義:尋求的目標和改變(2)
    周末才是維根小屋安排的公眾健康沙龍,上一周是探討母嬰的飲食問題,而接下來的一周則是有關運動的蔬食營養問題。「當時我正在休假,意外看到美國要召開一個有關健康飲食的會議,其中有我很崇拜的約翰·羅賓斯,他1987年出版的《新世紀飲食》動搖了美國多年的飲食習慣。」餘力自己飛往美國參加了這次會議,他不僅見到了約翰·羅賓斯,還見到了一批知名的醫學專家和營養學家,知道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和蔬食營養學。
  • 素食文化:探尋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
    當然這也許只是玩笑,但確有史實證明素食主義傳統一直受到歐洲貴族精英們,尤其是思想、文化界的青睞,食素被認為具有高貴的「貴族氣質」。在古希臘那個流淌著智慧和高貴血液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成為素食主義的代表,在他們看來,只有吃素才可以獲取純淨的智慧。希臘人、埃及人、希伯萊人最初都是主張食素的,這種風氣一開始都是與「智慧」聯繫在一起的。
  • 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原標題: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當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當代媒體技術的發展,那些離道失德、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更容易引起公眾關注,這種眼球經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來得熱烈和活躍。
  • 異質融合的文化構建
    今年10月3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的「和韻天歌——感悟《道德經》吟誦會」上,50多個國家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及工作人員給予《道德經》這座中國文化史上的豐碑以極高的評價,「《道德經》是中國古典哲學原典中篇幅最短、思想力用意最豐富的著作,用東方哲學拯救今日世界,甚至成為一種學術理想。」
  • 看過「小丑」傑昆奧斯卡感言後,我理解了動物權利和素食主義
    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2月9日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舉辦的「州長舞會」晚宴菜單中,有70%的菜餚都是植物性飲食。他在通過「素食」這個手段,向世界表明他對於動物權利和環境保護議題的關注。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他說道:「我們侵佔了大自然,並肆意掠奪自然資源。我們認為有權對一頭母牛人工受精,當她生下來之後,又偷走了她的孩子,即便她痛哭流涕也不覺得有錯,然後我們拿走她分泌出來的牛奶加入咖啡或是麥片。」這是一段強調動物權利的發言,其潛在的邏輯是「任何對動物的利用都是不應該的」。
  • 網友熱評:道德觀念持不同意見的異類而已
    木子美也好,韓寒也罷,不過是大千世界中對當今佔主流地位的道德觀念持不同意見的異類而已。值得那麼如臨大敵嗎?  可悲的是中國人向來無法容忍對主流倫理道德的質疑。中國人已經習慣於維持一種恆古不變的大一統道德倫理觀念。而且相信道德倫理觀念具有宗教的力量。所以數千年來一直希望天下太平是統治者施行德政的結果。相信道德對於人的約束力要高於法律!
  • 國網棗強縣供電公司多措並舉推進企業文化「五統一」落地
    國網棗強縣供電公司多措並舉,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全員素質提升活動,不斷提升企業凝聚力、執行力和創造力,推進企業文化「五統一」落地。    一是傳播「看得見的企業文化」。為公司全體職工,尤其是新入職的職工,發放《國家電網公司企業文化手冊》,讓其了解企業文化知識,增加其對統一的企業文化的認知認同。同時,在各供電所、班組,設立企業文化展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將企業文化與各單位實際相結合,形成一所一特色的企業文化格局。    二是舉辦「講得來的道德講堂」。
  •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史
    ,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這是人類飲食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促進了人類飲食方面的進步,也促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飲食觀念逐漸形成,中國人對色香味美的觀念逐漸增強。,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比如:以酸、甜、苦、辣、鹹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時人們已經學會根據五行規律和季節變化指導指導飲食,也開始認識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
    承載著一種文化、記錄了一段歷史千年之後讓人迷戀和神往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魯東大學博物館聯合主辦,煙臺美術博物館、魯東大學民藝研究中心、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溪山清遠文化公司承辦的「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於12月2日上午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幕。
  •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林永福山水雕刻藝術展現給人們的是大自然魅力與人類情感融合的藝術震撼力,藉助雕刻把藝術靈感、大自然、石材創作有機結合到一起,展現人類的文化底蘊,民俗情感。國外的雕刻,會精通透視,解剖,建築,數學,美術等多個學科,熟練掌握著藝術、科學相融合的創作技巧。但是,他們的藝術觀是人與自然相對立。在國內雕刻實踐中,逐漸改變了這一藝術觀,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重要性。
  • 晉中供電:「五統一」深入企業文化傳播
    美國《財富》雜誌曾刊登文章指出,沒有強大的企業文化,再高明的管理戰略也無法成功。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以統一為基礎,以卓越為目標,全面部署建設和弘揚統一的企業文化工作,大力實施企業文化傳播工程、落地工程和評價工程,進一步鞏固員工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明確的目標可以召喚人心,凝聚力量。然而,統一的企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