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
在《食煮菜簡呂局仁》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展現出宋代的興起的素食主義:
「殷殷故煮菜,知我林下風。」
這兩句話宣傳和讚揚食物的美好,素食主義者高潔情操的精神紐帶,素食、蔬菜是大自然的饋贈,現在常見的素食主義也正是由宋代掀起的風波而延續的。在宋代,這樣的素食主義是展現士大夫們的高潔情操與大自然相互融合的展現。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拋開原始的打獵生活不談,似乎在我們文明記載開始,辛勤的中華民族就已經有了耕種的歷史,並有詳細的記載,這樣農耕文明的開端,從源頭上記載了我們的底層飲食結構,素食,是我們中華民族食物金字塔最基層的構建物,這個開端也奠定了中華民族是個農耕民族的歷史起源。
素食文化的基礎:肉食,始終是稀罕之物
在古代,畜牧業還未發達的時候,肉類來源大部分源自於打獵、捕捉等,肉類的來源相對來說較少而產量低。吃肉這件事,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是皇室們的特權,上年紀的人的殊遇;在古代,吃肉可謂是一件難事,這也鋪墊了素食文化的發展。
我們熟知的左傳中的:「食肉者鄙,未能遠謀。」用食肉的人來象徵國家的統治階級,只有高層的統治階級才能吃得起肉,這一句就能代表肉,是一般人可奢望不可及的物品。著名的孟子也曾說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樣的論據可以展現出在當時,食物匱乏的時候的,普通的老百姓也只有長壽的人才能有機會嘗到肉的滋味。
物以稀為貴,食物的「美」,在唐代之前就有很好的展現,「羊以肥大為美」。到了唐代,飲食之美,逐漸有了發展,在富饒的唐代,開始崇尚大魚大肉的奢華美感,我們老熟人李白,在將進酒中記錄了灑脫的食物美:「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牛羊肉盛宴的狂歡,在唐代就開始了。
稀缺美和素食美是中華飲食文化兩個獨立的流派,在楚辭、漢代典籍之中,素食就是稀缺之物,上到三國時代,是以肉食為美,「置酒高殿上,親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在曹操的《箜篌引》中,為了迎接賓客也用大魚大肉象徵對賓客的敬重,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中學教材中的「舂穀持做飯,採葵持做羹」也成為了悽慘、窮困潦倒的象徵,日常之中吃素被當成窮困的代表。
素食文化的起興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會不沾染葷食,在歷史素食發展的長河之中,佛教只食素食,也是由中國佛教而起源,早在梁代,中國的佛門就開始只食素食了,素食文化也從佛教開始,慢慢發展。但在佛教教義之中,起初是沒有隻吃素食這一條例的,佛教的素食文化是由大乘教義中引進的。
公元511年,梁武帝頒布《斷酒肉文》這一條例的頒布,讓飲食上沒有約束的佛教,開始茹素。《斷酒肉文》的頒布,從法律上開始勸解佛教要嚴格的遵守不殺生的戒律,通過皇權來壓制佛教的發展,也通過法律的束縛讓佛教遠離肉食的飲食習慣。從梁代開始,素食主義,已經成為了佛門生活常態,素食主義的發展,也因為法律的開端,素食主義也得要推廣。
發展到宋代,素食文化已經相當的成熟。在宋代,已經陸續出現了專門提供素食的餐館,相應的素食的書籍也不斷出版,以素食為主流逐漸在宋代慢慢成為現象級的風靡食品,素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作為素食文化獨樹一幟的存在,宋代可謂是素食文化代言年代。
士大夫們的思想轉變經歷的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爭鬥,到了宋代,歷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式都受到了重塑,士大夫數量的增加,和新興思想的流行,導致宋代的士大夫階級思想的轉變,從而反應到飲食的層面上。
宋代的士大夫和唐代的士大夫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更注重自己的思想,注重自己內心世界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飲食種類的開發,宋代的多元化也遠遠比唐代的多元,這群注重養生的士大夫,一股素食生活的飲食風就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
蘇東坡和黃庭堅宋代的才子蘇東坡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東坡肉依然在我們現代盛行,這個「愛吃、懂吃、不斷研究吃」的詩人,自然沉浸在美食文化之中,雖然蘇東坡喜吃肉,但是對於素食的推崇卻絲毫的不吝嗇,並寫《菜羹賦》來讚美素食帶來的美感。
在《浣溪沙》中還有這樣著名的一句:
「雪沫乳花浮午盞,寥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對素食的認可,在北宋還有一名研究吃的詩人和蘇東坡並肩,那就是黃庭堅。同樣是注重美食的「吃貨」,也熱衷於飲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關於當時的士大夫飲食的書刊《士大夫食時五觀》,將飲食文化的觀念和道德相融合,成為了當時飲食、素食代表的刊物。
在當時,宣揚素食的詩人還有很多,特別是在士大夫階層的人幾乎都在讚美素食,就連著名詩人陸遊,到了晚年之時,也幾乎不食葷,而且歌詠素食的詩就有數十首之多。此外,黃庭堅還有《食筍十韻》、《次韻子瞻舂菜》,還有相關的書刊來歌詠素食的美妙,和表達對素食的喜愛。
這樣高尚的素食,還在詩歌的角度上上升到政事的地位,黃庭堅的題蔬菜畫詞云:「可使士大夫知其味,不使吾民有此色。」可見,宋代的士大夫階層成為了引領素食的一批領軍人物。
經濟的發展和重心轉移
在宋代,經歷過了安史之亂的爭鬥,南方的江南地區就成為了經濟中心,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南方的經濟就成為了全國經濟的主力軍,此後經歷了南北兩方的不斷交流,江南地區的氣候和物產產量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的發展。
市場方面,南北流通,經濟顯現的更活躍,南北人口交融,也讓飲食文化交織和衍生,導致宋代展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現象,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奇珍,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記載了宋代多元化的盛世,也成為了飲食文化上的「大一統」。
素食店的出現素食店在宋代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及有素分茶,如寺院齋食也。」句中的「素分茶」就是當時宋代的素食店,相當現代的快餐店一樣,只是宋代售賣的是素食,當時的素食店也相當的快捷。
《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每遇齋會,凡飲食茶果,莫不咄嗟而辨。」這一句話就貼切的精確到素食店的快速,南北的交融,在宋代的市場之中,餐館種類也不斷年代繁多,在東京的市場上,餐館就有北方餐館、南方餐館、川味等各種風味的分類。
仿葷素食宋代的士大夫們喜愛吃河豚,但是河豚有劇毒,處理不當吃的話會喪命,因此,想吃但是不敢吃河豚的人,因此,就有人將素菜製作成假河豚,並製作成以假亂的地步,這讓很大一部分人感受到河豚帶來的美味。
素食代替葷食在宋代逐漸流行,飲食結構上,宋代的農耕收穫增多,素食產量的增多,素食種類的開發也逐漸增加。在宋代的節慶上,宋代人會用麵粉來製作花樣的麵食來充當祭祀和象徵的素食,在清明節,宋代的人們會將麵粉和柳絮搭配成春天的飛燕的樣子,插在門上,成為清明節的象徵品,併名為「子推燕」,七夕會用麵食和素食製作果實一樣的節慶的象徵。
相比於唐代的粗獷,宋代在食品打造的方面多了一絲絲的細膩,在素食的打造方面,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這樣的完整的素食文化也正因為宋代的基礎上發展的,都離不開宋朝的經濟、南北文化的融合等有利因素,梁代的佛教改革,也為素食文化在士大夫層面有了更深的拓展。
宋朝的素食產業鏈
在宋代,商品的流通是促進經濟方面的發展,很多種物產都相當的富饒,農業的發展和專業化的蔬菜培育基地則是素菜奠定的基礎,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抵都城附近, 皆是園圃, 百裡之內, 並無闃地。」在城的周圍,都是培育的營地,百裡之內,並無荒地,可見宋代農業發展規模盛大。
宋代,素食的天堂宋代大肆發展的農業產業鏈讓宋代的素食文化有了新的發展,在宋代,甚至出現一種類似肉的素食出現,假肉就是用葫蘆和麵筋製成的,能以假亂真,讓平民也能品嘗肉的味道,用最低廉的價格,得到最真切的享受,這也是宋代素食能興起的原因,仿真的素食,讓素食能主導人的味蕾巔峰。
社會環境的推動梁代通過法律推動了佛教清門,吃齋的歷史進程,而儒家的文化也有一部分在潛移默化,儒家推行的素食,主要是通過服喪和齋戒,《禮記》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在為已故的父母的服喪期間,家中的長子都不能飲酒吃葷,而且服喪期長達三年。
長時間的規定讓素食得以推廣,其次,在宋代,統治者們推崇道教,使得宋代出現道教和佛教鼎立的局面。雖然眾多官員信仰佛教,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興起,道教也不斷的壯大,道教和佛教幾乎都有養生的觀念,在重大的節慶期間還主張吃齋食,兩大宗教和官員的帶領下,宋朝的素食主義得以發揚光大。
結語
素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食物分類的一大部分,無論是在那個年代,合理的素食能更好的助長我們「養生」身體,無可厚非的是宋代的素食主義能讓當時窮苦百姓能感受到素食帶來的幸福感,在人們經歷了大魚大肉的追求過後,開始懂得養生之道,合理的素食也能幫助我們身心健康的成長,這樣的宋代素食是否是大家喜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