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史

2020-12-05 騰訊網

#調味江湖#

x

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

在吃這一方面我們可絕不含糊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描寫飲食文化和拿食材作比喻的詩句在整個詩集中佔據著不小的比重。

其實飲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這是人類飲食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促進了人類飲食方面的進步,也促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飲食觀念逐漸形成,中國人對色香味美的觀念逐漸增強。

早期出現的幾種調料

在我國古代日常調味品中,鹽高居首位。我們知道,鹽中的氯化鈉是鹹味所自來,主要作用能調節細胞間滲透平衡及正常的水鹽代謝,是人體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調增食品滋昧。

鹽的使用與製作方法的記錄存在於更早的炎黃時期。

古代池鹽生產場景

《世本》稱炎帝時「宿沙作煮鹽。」也就是說通過煮沙子取得鹽的方法。《說文》謂滷「象鹽形」。

自此古人便將天然的鹹味稱之為「滷」,人工製作的稱之為「鹽」。

梅子

梅則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調料,在食用醋出現之前一直作為醋的代替品。梅子作為調料的出現,也有很悠久的歷史了。

新石器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有梅核。安陽出土商代銅鼎,曾發現有滿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區M284墓中隨葬一銅鼎,內也尚存一梅核。並且梅酸具有收斂固澀、健脾胃、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作為醋的替代品在古代也被使用了很久,直到醋的出現!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完全無法與「酒」分開的。除了直接飲酒,作為酒也作為調料,從商朝以來便用於烹飪了。

至於酒的出現,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甕、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安陽郭家莊一座殷墓出土的銅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體,內含植物纖維狀雜質,估計是酒。這些考古研究的成果至少在證明了夏商時代酒已用之於烹飪。

這三種調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用來組合搭配用於烹飪的調料了。

早期出現的幾種調料

商周至秦漢時期,我國調料與飲食的發展歷程

商周時期,中國文明進一步發展,飲食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鐘鳴鼎食,因官位等級的劃分,飲食器具也有不同的劃分,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比如:以酸、甜、苦、辣、鹹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時人們已經學會根據五行規律和季節變化指導指導飲食,也開始認識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周朝後期,,又有許多的飲食調料登上歷史舞臺,《周禮》一書中記載「醯[xī]人掌五齊、七菹[zū]」,這是當時制醋過程的記載。糖,花椒,姜,茴香、大蔥等在這一時期也都有史料記載

《禮記·內則》曰:「棗慄貽蜜以甘之」,這是早期關於糖的一些文獻,這也說明糖在這一時期出現,並得到廣泛應用。另外這一時期,花椒也有了初步的應用,《荀子·禮論》中:「椒蘭芬苣,所以養鼻也。」而《禮記·內則》中記載「膾,春用蔥。脂用蔥,獸用梅」。是最早描述了大蔥的用途。

在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文化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去除食物腥臊,改善食物口感的方法。特別在漢代,漢武帝時期,佔領河西走廊,設立四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門。像大蒜、香菜等西域飲食調料,隨著絲綢之路流入中國。

豆腐的製作也是在漢朝發展起來的。相傳由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記載的豆腐做法,在《本草綱目》有一句指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隨著制豆腐工藝的出現,漢代時期,醬油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食物素材和食用調料的極大豐富時期,各地區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飲食特色。

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調料與飲食變化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文化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最為頻繁,商業空前發展,這一時期的姜、桂皮、胡椒等一是常用的調味品。家庭飲食也不在拘泥於蒸、煮,烹等做法,油炸食品和甜食在這一時期盛行。這一時期聚餐交友,是一種很普遍的社交方式。

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有很多有關飲食的的詩詞,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等,這一時期,還出現過現在人解讀起來很搞笑的事情,比如,陸遊的《釵頭鳳》中的「紅酥手,黃藤酒」,理解成紅燒豬蹄和黃藤酒,這樣介紹好像並沒有不妥之處,使人思考起來忍俊不禁。

辣椒等調料的傳入則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包容性。辣椒原產於美洲, 其傳入我國始於明朝,也許那一時期的人們,絕想不到這一外來調料,會短短幾百年間風靡中國的大江南北。

據史料記載,貴州省,湖南省等地是最早吃辣椒的地方,而其他地區開始吃辣椒的時間比道光還要晚。辣椒是最後被引入中國的香料,但它是使用最廣泛的。

明代的中國草本植物記載了長江下遊地區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區,即所謂的下遊地區。當這一地區的人們在嘗試辣椒時,四川人並不知道辣椒是什麼。有趣的是,辣椒首先從浙江和廣東傳播開來,在那裡辣椒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長江上遊,西南部地區卻的到了廣泛的使用。

自清朝以來,貴州、湖南、江西和其他省份就開始灌輸這樣一種觀念: 沒有辣椒和芥末的蔬菜不是用筷子吃的,每頓飯菜必須有辣椒。可以說是無辣不歡。

其實在清朝時期,各地區的飲食特點已與現在無異,各地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中國地區的幾大菜系逐漸形成,滿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飲食上也出現現在我們津津樂道的滿漢全席。在滿清後期,受外國殖民者的影響,像一些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深入進來,披薩、沙拉等,在一些地區,開始有了西餐廳的早期雛形。

縱觀中國古代調料的變化,不難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調料也在逐漸增多,人們對口味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也在於它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中國,在最初的時候聖人們就覺得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飲食應尊崇自然的發展規律。

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也存在於它的包容性,通過吸收外來的優秀調料,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食材種類。這種包容性,也使得中國飲食文化更加散發出自己的獨特魅力。

相關焦點

  • 扒一扒古代嫁衣的顏色,並不只是紅色,還有綠色和黑色
    扒一扒古代嫁衣的顏色,並不只是紅色不過不知道喜歡看這部劇的觀眾,有沒有注意到劇中很有意思的一點,劇裡面新娘子無論是女主角盛明蘭,還是她姐姐華蘭墨蘭,或者嫂嫂海家姑娘,出嫁時候的嫁衣,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大紅色的,而是綠色的
  •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動工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動工  2008年06月13日14:04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道路改造工程於6月10日正式動工,
  • 從古代航海圖扒一扒傳說中的海怪
    儘管這些海怪在今天看來完全就是天方夜譚,但畢竟人類只探索了不到20%的海洋,所以深海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也不能用常識來定論——或許真如古代航海圖所描述的那樣充滿著許多海怪,又或許這一切只是杜撰的神話故事而已,總之無論怎樣,下面神秘學君就來從這些航海圖扒一扒傳說中的海怪。
  •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元旦正式開放 古城新生迎新年
    2020年1月1日,由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指揮部主辦,安慶古城文化旅遊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開放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吸引了眾多本地市民及外地遊客前來遊玩,當日現場人流突破8萬,熱鬧非凡。此次開放的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北臨人民路,南為沿江中路,東接建設路,西靠龍山路,為安慶古城一期項目,由倒扒獅街、國貨街、四牌樓街組成,總佔地約2.24萬平方米,總長440米。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起源於明朝,倒扒獅這一街名自啟用至今已有四百餘年,街區建造時間則更為久遠。街區內保留有各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是為數不多保留安慶古城傳統風貌的商業街,也是全國罕見的歷史建築博覽園。
  • 紀錄片《扒龍船》端午登陸央視
    本報訊 (記者郝天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將於6月25日晚10點推出「鄉土中國」系列紀錄片《扒龍船》,全面展現龍船文化,詮釋新時代龍船精神。  據了解,紀錄片《扒龍船》採用全紀實的方法,通過對「疊滘龍船漂移」賽事的真實記錄,講述龍船文化傳承的故事。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端午節推出紀錄片《扒龍船》
    為講好新時代「三農」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將於2020年6月25日22:00推出「鄉土中國」系列紀錄片《扒龍船》,全面展現龍船文化、詮釋新時代龍船精神。
  • 又見安慶府,重回倒扒獅
    新年第一天一大早,就有朋友在朋友圈裡曬出了安慶倒扒獅重新開業的火爆場面。因為工期的原因,雖然只是交付了不到百米的工程,但是足以讓安慶市民歡心不已。因為白天有脫不開身,晚上,雖然濛濛細雨,我還是忍不住去了。倒扒獅街起源於明朝,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
  • ...審議並原則同意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和大觀亭歷史文化街…
    陳冰冰主持召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委員會會議 審議並原則同意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和大觀亭歷史文化街… 2020-05-15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扒一扒爸爸能遺傳給孩子哪些顯性基因呢?
    今天,我們就扒一扒有哪些相貌可以最大程度的遺傳的,尤其是來自於準爸爸的,雖然不是100%絕對的,但適用大多數情況: 扒一扒爸爸能遺傳給孩子哪些顯性基因?如果父母都脫髮,那麼兒子脫髮的概率將達100%,女兒也達到了75%以上。
  • 文化雲客廳|辣椒如何以一己之力,改變全球飲食?
    從下層專屬到風靡全球辣椒如何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調味品令很多人慾罷不能的辣椒,對於中國、日本、英國等溫帶國家來說,都是舶來品。辣椒是熱帶、亞熱帶的作物,需要在比較溫暖的地方生長,而溫帶國家不滿足這個條件,所以首先食用辣椒的幾乎都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雖然現在很多國家利用溫室大棚的方法也種植辣椒,但是根據傳統,像辣椒、姜、八角、丁香等作物,都是熱帶國家種植得較多。
  • 【刨根問底005】 扒一扒中東國際電力、輸配電及水處理展覽會
    【刨根問底005】 扒一扒中東國際電力、輸配電及水處理展覽會 10月04-06日,2015年第13屆中東國際電力、輸配電及水處理展覽會將阿聯阿布達比拉開序幕。在阿聯這個略顯神秘的國度舉辦的展會到底是什麼來路?且聽北極星君給你扒一扒。
  • 鐵水預處理湧動驅(扒)渣的生產實踐
    關鍵詞:鐵水;湧動扒渣;效益引言:對於絕大多數中厚板鋼種而言,硫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元素,在鋼水凝固過程中,硫具有明顯的晶界偏聚傾向,延緩晶界處的凝固,同時過多硫的偏析也會導致晶界脆化,降低鋼的延性,因此硫的存在不僅大大增加了鋼的裂紋敏感性,而且還會嚴重影響鋼材的各種加工和使用性能,MnS會影響厚板的超聲波探傷合格率
  • 扒一扒《山海經》中的神獸與兇獸,總有一隻你會喜歡
    前年大火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吧?在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可謂是感天動地,但是在電視劇中,那些名字晦澀難讀的「神寵們」同樣也是一大看點。這些「神寵們」的原型在古籍《山海經》中可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今天六石帶大家來深扒一下,那些《山海經》中威風凜凜的神獸!
  • 四川人無辣不歡,在辣椒傳入中國前,他們吃的調料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很有地域特色,比如北方人喜歡吃鹹,南方人喜歡吃甜,而作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當地人則酷愛辣椒。但小夥伴們可能不知道,辣椒並非中國的本土物種,在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至於落戶四川,已經到了清朝乾隆時期。那在辣椒進入中國前,四川人在吃什麼呢?
  • 扒一扒那些誤導吃貨的「標題黨」!
    某個食材如果不美容、不撞陽、不致癌都不好意思寫。外景女主持人的嘴裡鋼筋都能入口即化,自來水都能越嚼越香。最令人髮指的就是各種套路的「標題黨」,蹭熱點無下限,博眼球敢跳樓。面對以上種種手段,本導師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 簡單闡述洗地機吸水扒吸水效果如何
    整個洗地機的使用操作都是非常簡單的,讓保潔人員覺得是難點的,可能就是吸水扒的調節方法了,只有調節好了之後,才能讓吸水功能穩定,沒調試好就會導致吸水吸不乾淨。吸水扒上都會有小萬向輪,這是輪子的作用主要是起到支撐的作用,對吸水扒離地高度的調節就需要調節這部分。
  • 扒一扒精靈:一種邪惡的超自然生物
    得益於各種魔幻文藝作品的渲染,在大多數人眼中精靈是一種友好、養眼的超自然生物;然而對於許多古人而言,精靈則是無比邪惡的,它們不僅將人類視作敵人
  • 南極犬牙魚扒味道鮮美,入口即化的感覺,你嘗過嗎
    香煎南極犬牙魚扒屬於一道創意而又特色的菜餚。香煎南極犬牙魚扒我們選草魚本身作為主要材料再加上調料進行煎炸就可以,這道美食就完成,煎炸時候不要過油,要來回翻滾幾次,這樣才可以煎炸到位,吃在嘴裡很脆很有香,可以自己做一回。
  • 扒一扒西歐噴氣式戰鬥機家族譜(1)
    所以,勤勞的小編再次上線,開扒!今天,我們開扒西歐戰機!話不多說,先上個猛圖!!!一二三排排坐,按照服役時間開扒!在二戰後,Me-262戰鬥機受到廣泛研究,如F-86佩刀和MiG-9戰鬥機等都受到Me-262的影響。
  • 扒一扒西歐噴氣式戰鬥機家族譜(2)
    原創 孫磊東 航空知識西歐噴氣式戰鬥機第一扒後,雖然閱讀量和轉發量沒有達到小編心中的預期,但說話算話,小編趕緊開扒第二撥!扒一扒西歐噴氣式戰鬥機家族譜(1)老規矩,先上個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