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江湖#
x
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
在吃這一方面我們可絕不含糊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描寫飲食文化和拿食材作比喻的詩句在整個詩集中佔據著不小的比重。
其實飲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這是人類飲食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促進了人類飲食方面的進步,也促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飲食觀念逐漸形成,中國人對色香味美的觀念逐漸增強。
早期出現的幾種調料
∨
鹽
在我國古代日常調味品中,鹽高居首位。我們知道,鹽中的氯化鈉是鹹味所自來,主要作用能調節細胞間滲透平衡及正常的水鹽代謝,是人體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調增食品滋昧。
鹽的使用與製作方法的記錄存在於更早的炎黃時期。
古代池鹽生產場景
《世本》稱炎帝時「宿沙作煮鹽。」也就是說通過煮沙子取得鹽的方法。《說文》謂滷「象鹽形」。
自此古人便將天然的鹹味稱之為「滷」,人工製作的稱之為「鹽」。
梅子
梅則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調料,在食用醋出現之前一直作為醋的代替品。梅子作為調料的出現,也有很悠久的歷史了。
新石器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有梅核。安陽出土商代銅鼎,曾發現有滿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區M284墓中隨葬一銅鼎,內也尚存一梅核。並且梅酸具有收斂固澀、健脾胃、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作為醋的替代品在古代也被使用了很久,直到醋的出現!
酒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完全無法與「酒」分開的。除了直接飲酒,作為酒也作為調料,從商朝以來便用於烹飪了。
至於酒的出現,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甕、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安陽郭家莊一座殷墓出土的銅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體,內含植物纖維狀雜質,估計是酒。這些考古研究的成果至少在證明了夏商時代酒已用之於烹飪。
這三種調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用來組合搭配用於烹飪的調料了。
早期出現的幾種調料
∨
商周至秦漢時期,我國調料與飲食的發展歷程
商周時期,中國文明進一步發展,飲食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鐘鳴鼎食,因官位等級的劃分,飲食器具也有不同的劃分,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比如:以酸、甜、苦、辣、鹹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時人們已經學會根據五行規律和季節變化指導指導飲食,也開始認識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周朝後期,,又有許多的飲食調料登上歷史舞臺,《周禮》一書中記載「醯[xī]人掌五齊、七菹[zū]」,這是當時制醋過程的記載。糖,花椒,姜,茴香、大蔥等在這一時期也都有史料記載。
《禮記·內則》曰:「棗慄貽蜜以甘之」,這是早期關於糖的一些文獻,這也說明糖在這一時期出現,並得到廣泛應用。另外這一時期,花椒也有了初步的應用,《荀子·禮論》中:「椒蘭芬苣,所以養鼻也。」而《禮記·內則》中記載「膾,春用蔥。脂用蔥,獸用梅」。是最早描述了大蔥的用途。
在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文化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去除食物腥臊,改善食物口感的方法。特別在漢代,漢武帝時期,佔領河西走廊,設立四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門。像大蒜、香菜等西域飲食調料,隨著絲綢之路流入中國。
豆腐的製作也是在漢朝發展起來的。相傳由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記載的豆腐做法,在《本草綱目》有一句指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隨著制豆腐工藝的出現,漢代時期,醬油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食物素材和食用調料的極大豐富時期,各地區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飲食特色。
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調料與飲食變化
∨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文化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最為頻繁,商業空前發展,這一時期的姜、桂皮、胡椒等一是常用的調味品。家庭飲食也不在拘泥於蒸、煮,烹等做法,油炸食品和甜食在這一時期盛行。這一時期聚餐交友,是一種很普遍的社交方式。
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有很多有關飲食的的詩詞,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等,這一時期,還出現過現在人解讀起來很搞笑的事情,比如,陸遊的《釵頭鳳》中的「紅酥手,黃藤酒」,理解成紅燒豬蹄和黃藤酒,這樣介紹好像並沒有不妥之處,使人思考起來忍俊不禁。
辣椒等調料的傳入則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包容性。辣椒原產於美洲, 其傳入我國始於明朝,也許那一時期的人們,絕想不到這一外來調料,會短短幾百年間風靡中國的大江南北。
據史料記載,貴州省,湖南省等地是最早吃辣椒的地方,而其他地區開始吃辣椒的時間比道光還要晚。辣椒是最後被引入中國的香料,但它是使用最廣泛的。
明代的中國草本植物記載了長江下遊地區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區,即所謂的下遊地區。當這一地區的人們在嘗試辣椒時,四川人並不知道辣椒是什麼。有趣的是,辣椒首先從浙江和廣東傳播開來,在那裡辣椒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長江上遊,西南部地區卻的到了廣泛的使用。
自清朝以來,貴州、湖南、江西和其他省份就開始灌輸這樣一種觀念: 沒有辣椒和芥末的蔬菜不是用筷子吃的,每頓飯菜必須有辣椒。可以說是無辣不歡。
其實在清朝時期,各地區的飲食特點已與現在無異,各地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中國地區的幾大菜系逐漸形成,滿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飲食上也出現現在我們津津樂道的滿漢全席。在滿清後期,受外國殖民者的影響,像一些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深入進來,披薩、沙拉等,在一些地區,開始有了西餐廳的早期雛形。
縱觀中國古代調料的變化,不難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調料也在逐漸增多,人們對口味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也在於它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中國,在最初的時候聖人們就覺得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飲食應尊崇自然的發展規律。
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也存在於它的包容性,通過吸收外來的優秀調料,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食材種類。這種包容性,也使得中國飲食文化更加散發出自己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