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Nothing besides remains. Round the decay此外,蕩然無物
Of that colossal Wreck, boundless and bare廢墟四周,唯餘黃沙莽莽
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away.」寂寞荒涼,伸展四方。
--- 雪萊《奧茲曼迪亞斯》節選
生化人大衛對著伊莉莎白·肖恩的墓碑深情的朗誦這首雪萊的詩,電閃雷鳴種,眼角閃著淚花。
《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兩次太空旅行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羅米修斯》是為了尋找人類的起源和神。《異形:契約》是為了殖民外星球。
有人說好的故事永遠只給你冰山一角,那麼《契約》是一個好故事。所有的好故事都發生在路上,而非終點。
故事最開始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對話。從時間線上來說,這個對話是在《普羅米修斯》之前很多年,當時大衛的創造者維蘭德還是只是中年而已。畫面中的生化人叫大衛, 《契約》中的生化人叫沃爾特。 兩個版本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第一個版本更加具有創造力領悟力,第二個版本身體能力強化,但是思想能力弱化。
然後故事聚焦到了「契約」號宇宙飛船。
飛船遇到意外,船員們被臨時喚醒,隊長不幸遇難。船員在維修飛船的時候收到了特殊信號,信號解密之後是一首地球人的歌曲。追蹤信號源發現了一個特別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此時船員們面臨一個選擇,是在這裡登陸還是再睡7年,到達原定目的地。「惡魔」的誘惑,有多人能抵擋呢? 結果可想而知。
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導演對劇情的處理很機智,進可攻,退可守。往前說, 十年之間大衛和伊莉莎白的故事並沒有說的很清楚,只是隱隱感覺伊莉莎白成為了生化人的試驗品,死的挺慘。但是大衛又對伊莉莎白充滿感情,這其中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往後面說,大衛在達到殖民星球之後想像空間太大。 AK比較擔心的是,80歲的導演,還能拍幾部? 好多中國人都盼望著退休,外國人死都「不安穩」啊!
關於觀後感。整部電影看下來,那種孤立無援的恐懼和絕望體現的淋漓盡致,帶著強烈的個人(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風格)風格,依舊不乏大場面和對於生命的探討。 能把血腥的恐怖片拍成這樣已經很了不起。《普羅米修斯》要比《契約》穩健一些,《契約》比《普羅米修斯》奔放一些。《普羅米修斯》的結尾充滿未知的希望,《契約》結尾充滿絕望的未知。
關於刪減。像上面的畫面只能出現在海報和預告中了,如果能看完整版視覺衝擊肯定更強烈。浴室激情戲不知道有沒有刪減,大導演出手就厲害,連激情戲都拍的特別爽,激情的音樂加上水花四濺的效果,在黑暗絕望中給觀眾呈現了另外一種感覺,可惜歡愉只是片刻!
全篇最壯觀的一幕,史詩般的畫面感。大衛開著「工程師」的飛船找到了「工程師」的母星,然後在天空中灑下了異形的「種子」,措手不及的工程師慘遭團滅。 為什麼猜測這裡是母星? 因為這裡保持了比較強的宗教感。
至於創造了人類的高等文明「工程師」為什麼會被一個生化人滅族,這個只能靠自己想像了。無論多強大的「爺爺」總有一天敗給「孫子」。 文明再高,都有滅絕的可能性。
法鯊(麥可·法斯賓德)自己教自己「吹簫」。異形前傳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生化人」大衛。 大衛是個亦正亦邪讓人看不透的機器人。片中兩個生化人的設計雖然套路,但是導演處理的很不錯。通過兩代生化人的對話,似乎在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 同時,因為外形一樣,為劇情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法鯊演技超群!
電影的核心思想。有些電影看特效,有些電影看演員,有些電影看劇情。《異形:契約》這種電影還是得看思想。海報中大衛深情的看著沒有眼睛的異形,其實這海報就透露了很多信息。
工程師、人類、生化人、異形這幾類生物之間的關係,蘊含著無數奧妙。工程師創造了人類和黑水,人類創造了生化人,生化人培育和創造了異形,異形反殺了工程師,異形又開始殺戮人類。 異形又能和任何生物結合然後產生新的物種。周而復始,萬物循環,這就是上面的海報的意義吧!
生化人,不怕異形,不怕人類,不會衰老,在這個循環中充滿了優勢。
整部電影的核心是「創造」。
電影一開始大衛就是被「創造」出來的, 彈鋼琴,油畫,雕塑,歌曲,吹簫,吟詩,都是「創造」的藝術。
大衛痴迷的並不是毀滅,而是創造。在他的工作室裡有無數的生物標本,他痴迷於創造新的物種,把人類騙過去就是看中了人的DNA。他把自己當成了萬王之王,受眾人朝拜的神。
.............
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
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
大衛哥哥,造個美女,我就認為你是好人!
造物請注重美感,審美還是跟著地球人來吧!
文 | 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