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2020-08-27 生物3D列印技術菌

3D列印支架近年來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因為它們為骨細胞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並且可以個性化定製形狀。在諸多挑戰中,材料成分和幾何結構對支架的性能有重大影響。羥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鈣(HA / TCP)作為天然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被廣泛用於骨支架的製造中。人們已經研究了許多製造方法來試圖獲得具有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從而促使細胞生長和營養運輸。然而,目前的3D列印方法只能實現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的製造。


近期,南加利福尼亞大學Yong Chen等人在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發表了題為3D printing of 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 scaffold with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for bone regeneration的文章,開發了基於漿料的微型掩模圖像投影立體光刻技術,能夠獲得具有複雜幾何形狀(包括仿生特徵和分層多孔性)的基於HA / TCP的光固化懸液。


團隊研究了HA / TCP懸液的固化性能和物理特性,並開發了用於製造高粘度HA / TCP懸液的圓周運動工藝。基於這些研究,團隊對支架的組成成分進行了優化。研究團隊認為具有仿生分層結構的30 wt% HA / TCP支架表現出優異的機械性能和多孔性,在體外研究了細胞增殖,並在具有顱神經嵴細胞和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長骨的裸鼠體內模型中進行了手術。結果表明,具有仿生分層結構的3D列印的HA / TCP支架是生物相容的,且具有足夠用於手術的機械強度。


圖一 具有仿生分層多孔結構的3D列印的HA / TCP支架的示意圖


圖二 使用基於漿料的微型掩模圖像投影立體光刻技術製造HA / TCP支架


圖三 在不同條件下燒結的3D列印的HA / TCP杆的孔隙率和機械性能


圖四 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


圖五 在不同條件下列印的HA / TCP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植入列印支架的活體裸鼠

相關焦點

  • 生物功能化的3D列印多孔複合支架促進兔骨缺損再生
    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的Ashok Kumar教授課題組將聚三亞甲基碳酸酯(PTMC)和生物陶瓷共混製作的多孔3D複合支架作為骨移植材料,在支架中填充了大孔低溫凝膠(CG)、並使用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和唑來膦酸(ZA)等骨活性因子對支架進行了功能化處理,最後在兩種不同的臨界大小的兔骨缺損模型上進行了體外和體內的性能評估。首先研究人員進行了支架的製備和表徵。
  • 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3D列印組織工程骨支架具有高保真度、複雜多孔結構、優秀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快速精準的滿足患者需求,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使用3D列印技術進行骨組織修復。微擠出式生物3D列印操作簡單、高效、成本相對低,是3D列印骨修復支架的可靠工藝技術。
  • 《生物設計與製造》: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 用於三維細胞培養蓬鬆深度互連的羥基磷灰石纖維支架
    三維支架生物材料:含有多孔結構,可以為細胞提供豐富的分布空間並有利於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三維生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細胞外基質的拓撲結構和生物功能,從而誘導骨的修復和再生。背景:目前生物支架材料緻密的微觀結構和局限細胞生長微環境是限制其在骨組織修復應用上的兩大難點。
  • 中科院科學家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可用於骨腫瘤治療
    圖1. 3D列印純生物陶瓷支架(左)與生物活性陶瓷/氧化石墨烯複合支架(右)。在體外骨腫瘤細胞殺傷率達到90%(見圖2)。在小鼠體內植入該功能化的支架並進行光照後,有效地抑制了裸鼠皮下腫瘤生長,而對照組腫瘤體積隨天數持續增大(見圖3)。
  • 行業|需要骨修復的患者越來越多,人工骨會是他們的救星嗎?
    1971年人們發現海珊瑚具有與人骨相類似的孔隙結構,開始應用原始珊瑚碳酸鈣作為植骨材料,但是珊瑚骨質地脆、吸收快,在骨缺損處只具有支架和骨引導作用,而無骨誘導能力。單純珊瑚植入機體後有一定的體積喪失,對於較大的骨質缺損,僅用珊瑚難以達到完全修復。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增材製造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應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分層製造、逐層疊加"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它包括SLA、SLS、3DP、FDM等。 為了方便理解和推廣,媒體將增材製造技術又稱為3D列印技術。增材製造技術最早主要用於設計原型的製造,因此又稱為快速原型技術。 30多年來,3D列印一般被用來通過數據軟體製造物理模型。
  • 含鎂多孔支架材料的體外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背景:將多聚物材料與生物陶瓷材料複合製成有機/無機複合三維支架材料,可賦予支架骨傳導所必需的理化特性,同時強化材料的力學性能,但大多數骨替代材料無法預防缺損部位的感染。研究發現由於鎂的降解可產生局部鹼性環境,使鎂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近年來,支架的生物結構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尤其是在組織工程或再生醫學領域。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堅固的磷酸鎂基3D列印植入物在馬缺損模型中誘導骨骼再生
    然而,這些材料幾乎不能成形為大而複雜的幾何形狀,更重要的是缺乏用於治療承重骨缺損的足夠的機械性能。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已經通過3D列印經過Sr2 +離子(MgPSr)和醫學級聚己內酯(PCL)聚合物相改性的MgP陶瓷來製造骨植入物。具有30 wt%PCL的MgPSr(MgPSr-PCL30)在室溫下具有大約40%的互連大孔隙率時允許相關尺寸結構(> 780 mm3)的可印刷性。
  • 科學家們使用膠原蛋白和牛骨來推進生物3D列印研究
    中國3D列印網2月12日訊,李清博士和一組科學家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研究羥基磷灰石和膠原蛋白在用作骨替代物的生物3D列印支架時的相容性。 3D列印是修復骨創傷和缺陷的未來技術,因為它可以將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活組織操縱到刺激細胞骨生長所必需的有機幾何形狀中,骨是多孔的,3D列印可以複製這種孔隙。
  • 前沿I 陶瓷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此類工藝加工周期長、成本高,且複雜的幾何外形和內部連通孔結構較難成型,限制了陶瓷在一些領域中的應用。 3D列印技術的出現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陶瓷3D列印技術主要包括光固化成型、數字光處理、熔融沉積成型、噴墨列印、選擇性雷射熔融和分層實體製造等。
  • 3D列印技術實現脫胎換「骨」
    廣東醫科大學崔燎教授團隊和香港中文大學李剛教授團隊聯合研究發現了一種低溫3D列印技術,可以列印出適合患者的骨組織和關節材料,將特製的複合物作為支架材料,並在裡面放置天然藥物,實現藥物緩釋作用,研究顯示可以促進植入部位的新骨形成,具有促進骨融合的作用。
  • 基於3D列印和電解的凝膠鑄造多孔鉭支架
    此外,多孔鉭具有低彈性模量、高表面摩擦性能和良好的骨整合性能。多孔鉭的製備多種多樣。傳統的方法如空間保持器法、化學氣相沉積法、先進的增材製造技術如雷射工程淨成型工藝(LENS)、選擇性雷射熔煉(SLM)等。該技術會在燒結過程中產生封閉的氣孔和有機殘留物。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同時根據3D列印的骨關節原型,可計劃插入髓腔內的器材尺寸,為髓腔結構變異與器材結構差異的患者更好的置入假體,提高手術安全性和精確性。還可以預見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如術後遺留骨缺損區域的三維外形,內固定器或個性化假體的參數、內固定物螺釘定位等,充分的術前準備,有助於手術療效改善。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3D列印技術製備陶瓷骨支架骨組織工程材料主要包含生物材料、幹細胞和生長因子,已有一些支架材料作為骨和軟骨缺損的再生填充物,如羥基磷灰石(HA)和間充質幹細胞、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磷酸鈣 骨結合蛋白及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等
  • 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等人:3D列印電紡纖維基軟骨再生支架
    三維(3D)纖維支架因為其纖維網絡可以有效地模擬ECM結構,調節細胞生物學行為,包括粘附、分化和基質沉積備受關注。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用途最廣泛的纖維製造技術,可用於製備可控制的納米纖維,可準確模擬ECM結構(如纖維膠原)。
  • 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取得系列進展
    傳統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主要用於骨組織工程前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用於骨-軟骨再生及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1703117-1703130; Advanced Science 2017, 4:1700401-1700409; Biomaterials 2017, 135:85-95
  • 雙重生長因子在羥基磷灰石塗層納米纖維上表面功能化及其生物應用
    :雙重生長因子在羥基磷灰石塗層納米纖維上的表面功能化及其生物應用DOI:10.1016/j.apsusc.2020.146311為了改善骨骼生長、模仿天然細胞外基質持續釋放多重生長因子的功能,採用靜電紡絲法製備了多孔明膠納米纖維支架,使用模擬體液溶液塗覆羥基磷灰石,並用抗生物素蛋白進行表面功能化以促進與生物素化生長因子的結合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2)生物活性陶瓷,包括表面活性陶瓷和生物吸收性陶瓷,如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β-磷酸三鈣(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和硫酸鈣等,這類陶瓷材料對人體無毒和無致癌作用,植入體內後可與正常組織產生化學鍵結合,出現骨結合,同時可發生降解反應並被組織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