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ab | 胰島β細胞分化程序和譜系分支

2020-12-02 BioArt

責編 | 兮


正常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使血糖維持正常水平。β細胞的破壞和功能異常會導致糖尿病發生,然而目前並沒有療法能夠直接修復β細胞的數量與功能。幹細胞誘導分化至可移植的胰島β細胞有望成為新型糖尿病細胞療法。此外,幹細胞分化系統也是研究人類胰腺發育的理想工具,該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模擬體內胰腺發育的關鍵發育階段。


但是,當前用於誘導β細胞分化的方案仍然具有一定局限(i)分化產生異質細胞群;(ii)在不同的hESC或iPSC品系之間,分化效率可能存在很大差異。(iii)在分子和生理水平上,所得的β樣細胞仍不完全等同於原代β細胞。


誘導β細胞分化過程中涉及多樣的分化譜系與異質的細胞群體,我們仍然缺乏細胞分化路徑選擇的全局分子圖景,因此仍然難以有效控制分化過程 (例如非內分泌譜系中的未知分子事件可能會顯著影響分化效率)


2020年11月30日,來自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李妍團隊和靳伏錸團隊聯合在Nature Metabolism上發表題為Single cell lineage analysis reveals extensive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during directed β-cel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該工作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定向誘導胰島β細胞體外分化並使用單細胞RNA 測序技術(Drop-Seq)重建完整分化譜系樹,從而系統地揭示了分化程序和譜系分支。該研究鑑定了細胞分化路徑選擇的 「開關」 基因,並據此優化了現有誘導分化方案、揭示了影響分化效率的分子機制。值得強調的是,該研究發現在β樣細胞分化主幹路徑上,有大量基因呈現表達 「雙峰」,表明這些基因在分化過程的不同時間被激活多次並可能行使差異功能。



團隊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品系H1進行分化,其特點是β細胞分化產量中等,細胞異質性高,這提供了足夠的細胞群體覆蓋率以分析完整細胞命運選擇。該研究使用單細胞RNA 測序技術(Drop-Seq)在分化過程中選取12個時間點(跨越31天)進行實驗,並獲取95,308個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圖1a-c)


研究人員首先在單細胞水平比較了幹細胞誘導細胞群與原代胰島細胞,發現幹細胞誘導α樣和β樣細胞在轉錄組水平高度相似於人類原代α和β細胞 (圖1d-f),並且表達近似水平的荷爾蒙基因(胰島素基因 INS和胰高血糖素GCG)。但是進一步分析顯示仍然有上百基因相較於原代細胞差異表達, 例如PAX4基因的過表達以及MAFA基因的表達不足(圖1g-h)。過表達基因多富集於肝組織發育相關功能(肝組織與胰腺在胚胎發育時空上相近),而低表達基因則富集於分泌泡相關功能(敏感的分泌功能是成熟β的標誌),這表明幹細胞誘導β樣細胞仍需進一步體外成熟 (圖1i-j)


圖1誘導胚胎幹細胞至β樣細胞分化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為解析細胞間的分化關係並重建分化過程,研究人員開發新算法重構了具有高度分支結構的胰島分化譜系樹,根據在分化譜系樹上的時空表達關係,研究者將所有基因分為64個表達模塊,每個模塊包含約兩百個基因。例如,該分析鑑定了早期幹細胞模塊、內胚層發育模塊、胰腺內分泌發育模塊、胰腺非內分泌發育模塊等(圖2a)。根據重構的譜系樹,團隊研究了β樣細胞分化主幹路徑並鑑定了6872基因在不同時間出現單一表達峰(圖2b),其中769個為轉錄因子,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H3K27ac ChIP-seq並發現轉錄因子DNA的結合基序在表觀遺傳水平顯示一致的單峰激活, 這表明大量基因調控具有高度時序特異性(圖2e)。進一步與糖尿病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整合發現,有大量糖尿病相關基因富集於分化時序中段,表明有許多糖尿病基因有可能在早期胰島發育過程中發揮作用(圖1d)



圖2:胰島分化譜系樹基因表達時序分析


為了闡明分化效率機制,研究人員系統比較了胰腺內分泌分化路徑與非內分泌分化路徑。該分析鑑定了約兩千個在分化路徑選擇上有顯著表達差異的 「開關「基因(圖3a-b)。內分泌路徑主要上調表達分泌、胞吐、鈣離子通道相關基因,而非內分泌路徑主要上調消化系統、上皮細胞分化等相關基因(圖3c)


圖3: 細胞分化路徑分析鑑定 「開關」基因


在這些分化路徑開關基因中,轉錄因子尤為重要。該研究鑑定了主要胰腺內分泌路徑轉錄因子,包括已知的PDX1NEUROG3RFX3NEUROD1PAX4基因等(圖3d)HES1基因是在非內分泌路徑上顯著上調表達的 「開關」 轉錄因子(圖3d, 4b)。已知HES1 是NOTCH 信號通路的下遊轉錄調控因子,並且NOTCH基因也在非內分泌路徑上顯著上調(圖4a)。研究者因此猜想HES1的特異表達可能促進非內分泌而抑制內分泌分化路徑(β樣細胞位於該路徑終端),於是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建立HES1-KO穩定幹細胞系並發現HES1敲除確實顯著提高內分泌細胞分化(圖4c)。此外,根據HES1 在譜系樹上的表達時間,研究者優化了NOTCH 信號通路抑制時間並成功提高分化效率(圖4d-e)


圖4: 基於HES1表達時序優化內分泌細胞分化效率


此外,研究者還闡明了另一種促分化效率因子 ROCKII 抑制因子的分子機制並建立了最優抑制時間。研究者發現ROCKII 抑制因子特異性下調了非內分泌細胞的生長與增殖相關的基因進而特異性抑制了非內分泌譜系從而促進了內分泌細胞比例(包括終端β樣細胞)(圖5)


圖5: ROCKII 抑制因子通過抑制非內分泌細胞分化路徑促進內分泌細胞分化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β樣細胞分化主幹路徑上,研究者發現多達2200個基因具有表達雙峰,並且這些基因的啟動子活性(根據H3K27ac ChIP-Seq)也顯示類雙峰樣波動,這表明有大量基因可能在不同時間被激活多次並可能行使有差異的功能(圖6a-b)。研究者發現有相當數目的雙峰基因只在內分泌譜系被二次激活,表明被二次激活的基因具有功能特異性(圖6c-d)。此外,研究者還發現雙峰基因的二次激活常伴隨著時序特異性的不同增強子(圖6e-l)


圖6: 鑑定β細胞分化過程中雙表達峰基因,其雙表達峰由時序特異性增強子和啟動子驅動


TCF7L2 基因顯示典型的雙峰表達(圖7a)。值得強調的是, TCF7L2 是目前和糖尿病關聯性最高的基因之一,但是其影響疾病風險的機制尚不清楚。該分析顯示,TCF7L2 首先在幹細胞內表達,短暫下調後於胰腺祖細胞被重新激活。研究者發現TCF7L2的二次激活受一個高度時間特異的增強子E4調控,並且該增強子位於糖尿病高風險的連鎖不平衡遺傳區(圖7b)。E4增強子敲除導致TCF7L2的第二表達峰消失(圖7c-e)並導致胰島內分泌細胞增多(圖7f),這提示位於TCF7L2的遺傳多態性可能通過影響胰腺發育過程造成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風險


圖7: 時序特異性增前子於TCF7L2區域驅動其於胰腺祖細胞激活表達


總之,該研究對幹細胞誘導分化β樣細胞進行了單細胞水平的轉錄組以及基因調控研究,該研究提供分化過程完整時序基因表達數據並重構了多分枝樣譜系樹。通過分析發現分化路徑選擇機制並提高了分化效率。該發現為有望推進糖尿病幹細胞療法並為糖尿病致病機理提供分子依據。


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李妍靳伏錸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翁琛、博士後席甲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0-00314-2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摘要:胰島β細胞功能修復和細胞再生是治療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人胰島β細胞的增殖在體內較難實現。通過對β細胞分化發育的了解,β細胞的生理刺激包括胰島素信號通路、營養和腸道微生物這三個方面。胰島素信號通路的缺失是可以增加β細胞的數量和提高葡萄糖穩態控制的功能。目前已經得到證實的案例包括將insra和insrb這兩種胰島素受體功能失活、過表達IRS2、AKT2抑制劑處理,均可令胚胎斑馬魚在受精後24小時就出現大量的β細胞。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臨床上胰島細胞的移植或能潛在治療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66期|寧光院士團隊發表RNA甲基化調控新生胰島β細胞分化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and failure to maintain this modification impacted the ability to fulfill β cell functional maturity.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Function Reveals Glucose-mediated Heterogeneity of β-cell Function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活體動物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進而激活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最終介導胰島從外殼到核心依次發生的兩波β細胞的功能獲得過程。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在調控胰島分化的諸多基因中,以Pdx-1、MafA和Nkx6.1基因為主要代表,上述基因在胰島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Pdx-1又稱胰腺十二指腸同源盒基因,對胰腺的早期發育、β細胞分化及功能都發揮重要作用,作用於胰島素基因增強子區域的反式激活元件A3的主要轉錄因子,能夠促進胰島素基因的表達。
  • Diabetes:ChREBP介導葡萄糖刺激胰島β細胞增殖
    葡萄糖能刺激嚙齒類動物和人來源的β細胞複製增殖,但細胞內的信號傳導機制仍知之甚少。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hREBP)廣泛分布於哺乳動物的各種組織中,在肝臟、褐色及白色脂肪組織、小腸、腎和肌肉等組織中有較高的表達。ChREBP是葡萄糖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對於調節哺乳動物體內糖代謝、脂肪代謝以及組織脂肪沉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高效靶向激活肝細胞內源基因直接重編程為胰島樣細胞
    胰十二指腸同源盒(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Pdx1)、神經元素3(Neurogenin 3,Ngn3)、肌腱膜纖維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V-Maf Avian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A,MafA)等胰腺發育關鍵轉錄因子常被作為肝細胞直接重編程為胰腺β細胞的目標基因。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RACK1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IRE1信號通路的負反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1月27日,國際著名雜誌《科學·信號轉導》(Science Signaling)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科技前瞻】Nature子刊:幹細胞可分化為胰島細胞並助力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尚未被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導致胰島素分泌下降、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導致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原因。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人幹細胞轉化為胰島素產生細胞(insulin-producing cell),輸注這些細胞能夠有效控制小鼠血糖水平,並在功能上治癒小鼠糖尿病。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15期|汪啟迪教授證實mTORC1是人胰島β細胞葡萄糖感應和功能代償的關鍵調控機制
    【中文摘要】背景:雷帕黴素理論作用靶點複合體I(mTORC1)對小鼠β細胞特性和功能維持至關重要。然而,它在人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的生理病理作用以及相關性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細胞mTORC1活性在糖尿病發病前期及糖尿病進展過程中的變化。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近日,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項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其能在體外產生具有良好葡萄糖反應和胰島素分泌的胰腺β細胞。
  • 胰島細胞的遷移、增殖與再生_鄭大中科博生
    有報導整聯蛋白家族成員α5β3及α5β3參與了內分泌前體細胞的遷移運動。α5β3及α5β3主要表達於胰管細胞及由胎胰胰管細胞脫出的未分化的細胞群。如果用抗α5β3及α5β3的抗體阻斷這兩個分子的功能,就會抑制內分泌前體細胞的遷移運動。中科博生。內分泌細胞的遷移過程還涉及了基底膜及細胞外基質的降解。降解過程是由基質金屬蛋白酶(MMP)激活的。以MMP2作用尤為顯著。
  • 用ES細胞和iPS細胞製造胰腺 旨在發現糖尿病的新療法
    而胰島素是胰腺胰島中β細胞分泌的激素,因此,糖尿病是β細胞功能障礙的原因。目前,胰島素注射、胰腺和胰島移植作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常常被應用於危重患者。然而,供體不足是移植的一個嚴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預期是在試管中製造和移植β細胞的再生醫學。
  • 重編程人類α和γ胰島細胞可緩解小鼠糖尿病
    Herrera教授及其同事證明來自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供體的人類胰島α和γ細胞在經過重編程之後可以產生響應葡萄糖的胰島素。該研究結果以Diabetes relief in mice by glucosesensing insulin-secreting human α-cells為題以長文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核心關鍵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下調,後者不僅取決於胰島β細胞絕對數目的變化(由β細胞分裂、再生和凋亡共同調節),還受到β細胞身份(beta cell identity)和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ation,即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維持的影響[4,5,6]。
  • 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單細胞圖譜首次被解析
    隨著人體衰老,胰島「工作」異常,血糖調控能力減弱,衰老和胰島調控究竟有哪些關聯?6月10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我國學者論文,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揭示了蛋白穩態失衡是胰島β細胞衰老的關鍵特徵和分子驅動力。
  • 中國科學家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 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發表於《細胞》。
  • 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胰島移植近年來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打破供體的局限,獲得可用於移植的功能性胰島β細胞,一直是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巨大挑戰。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危險性增高顯著增加,目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已經對我國的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嚴重的影響。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
  • 基於β衰變能譜測量探索確定¹³⁷Cs衰變分支比的方法
    衰變綱圖不僅是研究核結構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對它大量的和系統的建立與分析,可以揭示原子核的運動規律;而且對放射性核素的應用也非常重要。它是核物理一個重要的分支-應用核譜學的基礎。β衰變不僅在重核範圍內發生,在全部元素周期表的範圍內都存在β放射性核素。因此,對β衰變的研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