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到電,細胞基因表達調控更精準—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為了提高糖尿病治療的便捷性、有效性以及患者的接受度,科學家不斷尋找新的治療模式。從早期注射胰島素、服用藥物等傳統治療方法到近期開發的各種細胞治療方案,科技的不斷發展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希望。5月29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團隊聯合華東師範大學、西湖大學等單位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開發了利用定製的生物電子設備可實時控胰島細胞的蛋白分泌系統,首次使用電信號直接來遠程調控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表達。

「將細胞基因表達的調控從光遺傳學真正地推向電遺傳學,這是一個重大突破。」論文參與者、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教授Martin Fussenegger團隊的前課題組組長、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解明岐告訴《中國科學報》。

取代對注射的依賴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其主要特徵表現為高血糖,並伴隨繼多種併發症的產生。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據自己血糖的高低水平定時定量的注射胰島素,但每天多次的注射大大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所以,如果能讓植入患者體內的細胞在特定刺激條件下精準地分泌一定劑量的胰島素,就可以有效地取代患者對注射的依賴性。

然而,胰島素是一種比較「害羞」的物質。

「正常生理情況下,胰島β細胞表達出胰島素並不直接分泌於外界,而是隱藏在胞質內。只要當受到外界刺激時,如血液中血糖升高時,胰島素才會釋放。」論文參與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葡萄糖被葡萄糖轉運蛋白運送至胞內時會導致細胞內ATP/ADP的濃度升高,引起細胞膜電位的變化,從而導致鈣離子內流,鈣離子內流進一步導致胰島素釋放。

研究人員根據這一特點,利用對葡萄糖反應缺陷的胰島β細胞,利用電來控制其膜電位變化,從而控制鈣離子的內流,達到人為的調控胰島素釋放的效果。

解明岐介紹,首先通過設計一個符合細胞生長條件的電子設備,創建出一個特定頻率的「微電廠」。然後,通過強表達各種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精準調控胰島β細胞的激活閾和鈣離子的流入,使分泌系統響應外源的電誘導信號。

不再需要「變壓器」

在該研究之前,從時空上控制細胞活動並用於疾病治療的最新方法和思路是光遺傳學裝置。科學家相繼開發了藍光、紅光、紫外光和近紅外光誘導的光遺傳學裝置,包括跨膜感光受體視黑素系統、LOV系統、CRY2/CIBN系統等,應用於基因編輯、內源激活、控制細胞器活動等領域。

但「光調控系統需要將電信號轉化為對應的光、磁或超聲,這種能量轉化可能需要較多的能量,可能會給細胞製造一定的負擔,同時限制電子設備在體內的使用時間」。解明岐說。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光、磁、超聲波等調控系統就像一個變壓器,電信號需要到那裡經過轉化才能有效跟細胞「溝通」。「電調控系統可以直接利用原始的電信號來控制細胞的基因表達或胰島素釋放,這就避免了電向其它能源的轉化,從而保證未來調控裝置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此外,光調控系統中光產熱可能會導致機體發熱,使其處於非生理溫度,從而導致病理狀態的產生。而本文的電調控系統並不會產生上述問題。

電調控系統能夠控制足量胰島素的表達或分泌,較好的維持血糖的穩定,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解明岐表示,在未來將含有智能細胞的電誘導系統植入到患者的皮下,便可以通過手機程序遠程調控體內各種藥物蛋白的實時分泌,對糖尿病等多種其它疾病實現最精準的細胞治療方案。

但葉海峰研究員表示「該電子裝備中細胞可存活多久,能否達到長期的治療效果,仍然是細胞治療領域向臨床轉化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7187

相關焦點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結果,顯示FISC系統在體內展現出更高效的基因重組效率(54.4倍),這也充分體現了遠紅光的組織穿透性優勢,進一步證明了FISC系統在動物體內極具應用優勢(圖3)。   圖4  AAV病毒將FISC系統遞送到tdTomato轉基因報告小鼠   「FISC系統在體內外實現了精準可控的基因改造,並具有深度組織滲透能力和低毒性。」葉海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研究將有望為細胞的命運圖譜的研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動物模型的構建等提供一種新策略。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並選取了轉錄因子BHLHE40進行後續的功能驗證,發現BHLHE40可以調控CTCF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進而影響其介導的遠距離染色質相互作用。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
  • 科學家發明光調控基因表達系統
    我國科學家在合成生物學與光遺傳學前沿領域獲得重要突破,發明了一種簡單實用的光調控基因表達系統,將可以廣泛應用於基礎研究領域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相關研究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基因表達調控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即可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準調控。」姚紅傑表示,在基因轉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由單鏈DNA和DNA:RNA雜合鏈組成的三鏈核酸結構,稱為R-loop。已有研究報導R-loop相關蛋白很多都是RBP,然而RBP如何協同R-loop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作用尚不清楚。
  • 辜雪硯、林海帆共同綜述:PIWI蛋白及piRNA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PIWI-piRNA途徑通過轉錄、轉錄後及轉譯機制調控基因表達 非編碼RNAs (non-coding RNAs)是當前生物醫學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非編碼RNAs包括長鏈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和小非編碼RNA (small non-coding RNAs, sncRNAs)。
  • 錢文峰研究組發現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 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為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的項目,致力於解釋大規模遺傳研究中發現的DNA變異如何影響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用長達10年的時間,將人類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活性水平與數百萬條調控DNA序列的變異聯繫起來。
  • Science亮點 | 電遺傳學——新一代精準化細胞調控的工具
    ,神經元和內分泌細胞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是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重要調控媒介,那麼是否可以利用電信號直接人為調控細胞的生理功能,包括特定基因的表達和釋放,一直是學術界探究的方向。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工程化改造人胰島β細胞,並利用定製的生物微電子設備實現對胰島素合成和釋放的精準調控。該研究所展示的電遺傳學調控工具,是繼光、磁、無線電波、超聲等基因調控系統之後,又一項極具應用前景的遠程調控細胞功能的工具。這也是生命科學界首次實現,直接以電信號為媒介遠程精準調控哺乳動物細胞基因表達和釋放的功能。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基因的調控和表達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越來越多證據表明,lncRNAs基因不僅參與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等,而且與神經系統損傷後的修復過程有關。
  • 用手機超遠程調控胰島素表達
    隨著哺乳動物合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誘導型基因環路被廣泛應用於基因功能的研究、代謝性疾病、神經性疾病以及腫瘤的治療。雖然研究者們已經開發出了藍光調控的CRISPR-dCas9內源基因轉錄系統能操縱內源基因組基因的表達,但由於藍光具有較強的細胞毒性和組織穿透性弱等缺點,極大的限制了其在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轉化醫學的應用。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
  • 亮點推薦 | 葉海峰團隊利用「光刀」實現基因時空特異性精準編輯
    針對上述問題,亟需開發一種可時空特異性精準控制的CRISPR-Cas9系統,即給傳統的CRISPR-Cas9系統加上可時空特異性控制的光控「開關」,只有「開關」打開時,系統才能工作。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不會讓Cas9核酸酶持續高表達,只有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它才會產生,從而極大地降低脫靶效應,同時利用光本身的優勢實現時空特異性的精準控制。
  • GRNdb:單細胞水平的基因調控網絡資料庫
    用戶可以在Search頁面通過gene symbol、Entrez ID和Ensembl gene ID進行精準搜索。返回的結果包括基於特定條件下確定的所有重要調控子的t-SNE圖,不同細胞類型/簇的maker表達熱圖和注釋,查詢TF和下遊靶基因形成的調控網絡,每個細胞/樣本中該TF的調節子活性,TF表達譜的t-SNE圖,每個細胞類型/簇的TF表達的小提琴圖,以及相關TF-target的詳細信息表。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1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