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揭示人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體細胞L1插入的雙邊分布模式

2021-01-15 科學網

機器學習揭示人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體細胞L1插入的雙邊分布模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45:10

美國史丹福大學Alexander E. Urban團隊通過機器學習揭示人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體細胞L1插入的雙邊分布模式。相關論文於2021年1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通過使用機器學習方法(RetroSom)和深層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的L1和Alu逆轉座。研究人員對精神分裂症供體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的兩個大腦特定L1插入進行了表徵。L1插入在兩個半球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呈解剖分布,這表明逆轉座發生在早期胚胎發生期間。兩種插入都在與神經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組位點內的基因(CNNM2和FRMD4A)的內含子內。

實驗表明,這些L1插入大大降低了基因表達。這些結果表明,RetroSom在腦發育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並可能提供對體細胞逆轉座的病理學見解。

據悉,逆轉座子可引起人神經系統中的體細胞基因組變異,據推測與人類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有關。然而,人們對個體體細胞可移動元件插入的檢測存在信噪比的問題。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chine learning reveals bilateral distribution of somatic L1 insertions in human neurons and glia

Author: Xiaowei Zhu, Bo Zhou, Reenal Pattni, Kelly Gleason, Chunfeng Tan, Agnieszka Kalinowski, Steven Sloan, Anna-Sophie Fiston-Lavier, Jessica Mariani, Dmitri Petrov, Ben A. Barres, Laramie Duncan, Alexej Abyzov, Hannes Vogel, John V. Moran, Flora M. Vaccarino, Carol A. Tamminga, Douglas F. Levinson, Alexander E. Urban

Issue&Volume: 2021-01-11

Abstract: Retrotransposons can cause somatic genome variation in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which is hypothesized to have relevance to brain development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However, the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somatic mobile element insertions presents a difficult signal-to-noise problem. Using a machine-learning method (RetroSom) and deep whole-genome sequencing, we analyzed L1 and Alu retrotransposition in sorted neurons and glia from human brains. We characterized two brain-specific L1 insertions in neurons and glia from a donor with schizophrenia. There was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L1 insertions in neurons and glia across both hemispheres, indicating retrotransposition occurred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Both insertions were within the introns of genes (CNNM2 and FRMD4A) inside genomic loci associated with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Proof-of-principl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ese L1 insertions significantly reduced gene expres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etroSom has broad applications for studies of brain development and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possible pathological effects of somatic retrotransposition. Zhu et al. discover that in human brain there is widespread anatomic distribution of low-frequency somatic, mosaic L1 insertions, using deep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neuronal and glial fractions and machine-learning analysis.

DOI: 10.1038/s41593-020-00767-4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0767-4

相關焦點

  • 大腦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大腦由兩類細胞組成: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其任務是接收、整合和傳遞信息;2、起支持作用的膠質細胞(其英文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膠水的意思)。膠質細胞的功能包括維持神經元和大腦的環境,修剪神經元的分支和末端。它們調節神經元在細胞間隙所需物質的水平,還為神經元提供了一個結構框架(特別是在發育過程中),並將神經元隔離,使其更有效地傳導電信號。
  • 浙大團隊揭示神經膠質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和調節嗅覺適應性新機制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分,對於神經元的發育、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其功能異常直接導致各種神經精神性疾病。相對於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一般不形成典型的神經突觸結構、細胞膜電興奮性比較低,因此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惰性」的組織,通過對神經元的支持、保護和營養等方式發揮作用。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大腦的支持細胞,但新出現的證據提示著它們在突觸形成和修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而且免疫信號通過位於這些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與大腦進行溝通。
  • 體內Perturb-Seq技術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而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包括自閉症和神經發育遲緩(ASD/ND)【1】,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這種新發現的風險變異通常具有較大的效應效能、較強的滲透性,並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域,因此為疾病建模和機理研究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切入點。
  • 三、神經膠質細胞
    三、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膠質細胞或簡稱膠質細胞(glial cell),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其數量比神經元的數量大得多,膠質細胞與神經元數目之比約10:1~50:1。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一樣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樹突和軸突,亦沒有傳導神經衝動的功能。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1】Cell Stem Cell:科學家闡明大腦中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為神經膠質細胞的分子機制doi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美茵茨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了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闡明在神經變性疾病發生過程中膠質細胞所發生的變化;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神經膠質細胞如何從大腦中的神經前體細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發育而來,研究者表示,涉及三個階段及三種轉錄因子的分化過程在組織細胞核中基因的膠質特異性轉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神經膠質細胞功能與疾病大會即將進行,浙大團隊連續發文
    神經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在腦的功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近年來,神經膠質細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腦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和腦腫瘤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備受關注。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參與這一過程的先天免疫細胞主要是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然而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神經炎症往往是一種無法自行解決的慢性過程,被認為是疾病的重要驅動因素,與多種促炎因子的作用和血腦屏障有關。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膠質細胞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其是除了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主要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細胞,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星型膠質細胞或可誘發脊髓側索硬化症和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那麼近年來還有哪些和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的重要研究呢?
  • Nature: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決定因素
    突觸連接在多細胞動物神經迴路中的分布規律大部分確立於胚胎發育期間,但是隨著生物體生長突觸分布如何被保存則一直沒有搞清。在秀麗隱杆線蟲中進行的一項研究如今揭示了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 什麼是神經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一樣也具有細胞突起,但其胞質突起不分樹突和軸突。它與神經元不同,可終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神經膠質細胞,一般可分為三類,即星狀、少突和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遠遠超過神經元。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方法探索提供依據。然而由於人腦組織樣本的難得和操作手段的有限,目前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嚙齒類動物為模型。考慮到人類大腦和鼠類大腦結構的巨大差異,研究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是否具備特殊性質顯得尤為重要。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周圍神經巨噬細胞中存在兩個不同細胞亞群
    周圍神經巨噬細胞中存在兩個不同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1:13:33 比利時VIB炎症研究中心Martin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硫化氫緩釋供體ADT-OH對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的調控
    GYY4137對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急性肺損傷有保護作用,硫氫化鈉作為一種神經源化合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神經元氧化應激模型中。腦室帶區神經前體細胞:又稱為神經祖細胞,這些祖細胞既可增殖亦可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胚胎發育第12天之前,神經前體細胞進行大量增殖形成一個細胞池,為後期大腦皮質的發育提供條件。
  • 華裔學者俞洪波詳解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新功能
    記錄單個神經元的電活動,傳統辦法是在腦中插入及其細小的電極,可是一根電極最多只能記錄幾個細胞,工作起來如同大海撈針。 2001年,俞洪波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建立的新系統解決了這個問題。「開始是用於形態學研究的,2003年我和同事將它應用於活體動物雪貂的長期形態學研究並取得成功。」 這一系統的核心是雙光子雷射成像。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AD小膠質細胞中補體介導的突觸丟失另一生物學和治療學上重要的問題是:小膠質細胞是否會靶定和清除特定的突觸?人類和小鼠AD腦中突觸小體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突觸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然而,補體因子(包括C1q和C3b)是否針對特定的突觸(即功能障礙和/或受損)尚不清楚。
  • 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
    今天,賽業小編為您推薦「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詳情如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Erin Purcell和他實驗室的研究生Joseph W. Salatin、Mayo診所技術副主任Kip A.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