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決定因素

2021-01-20 生物谷

突觸連接在多細胞動物神經迴路中的分布規律大部分確立於胚胎發育期間,但是隨著生物體生長突觸分布如何被保存則一直沒有搞清。在秀麗隱杆線蟲中進行的一項研究如今揭示了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作者研究了線蟲神經環中的一對中間神經元——AIY神經元。在成年線蟲中,這些神經細胞表現出了突觸輸出的一種高度保全模式。通過監測綠色螢光蛋白標記RAB3(GFP-RAB3,一種突觸前標記)的位置,作者發現,這種突觸前分配僅在孵化後便已經存在於線蟲幼體中;就是說,它在胚胎發育中就被奠定了,並且隨著蠕蟲的生長而保持。

在一個正向遺傳學篩查中,作者分離了一個線蟲突變系,其在AIY神經元中對突觸分布的維持在生長過程中被打亂:成熟突變線蟲——而非突變幼蟲——在這些細胞中表現出了異常的GFP-RAB3定位。他們發現,這些線蟲在一種之前未命名的基因——他們將其稱為cima-1(為了迴路維護)——中具有一種功能缺失的突變。CIMA-1對於溶酶體轉運唾液蛋白表現出了序列同源性。

CIMA-1從胚胎形成到成年期都有表達。在成年線蟲中,CIMA-1大部分發現於表皮細胞但在神經元或神經膠質中卻沒有表達,並且這種蛋白質在表皮細胞中的定向表達在突變線蟲中拯救了異常的突觸前表型。這意味著表皮CIMA-1在AIY神經元的生長期間對於突觸前分布的保持是至關重要的。

腹側鞘細胞(VCSC)是膠質細胞,位於表達CIMA-1的表皮細胞和AIY神經元之間。在成熟的cima-1突變線蟲中——但非突變幼蟲,CIMA-1的缺失與VCSC向AIY神經元區域的反常擴大過程有關,這些區域通常無法接觸到這些神經膠質,並且表皮細胞中的定向CIMA-1表達逆轉了這一表型。有趣的是,在VCSC過程位置與AIY神經元突觸前位置之間存在一種強烈的時空關聯,並且切除VCSC顯著抑制了突變線蟲中的反常突觸前表型。因此這些發現表明,表皮CIMA-1通過調節VCSC形態來維持突觸分布。

更進一步的遺傳篩查揭示,在cima-1突變線蟲中觀察到,一個功能缺失突變影響的一個隔離的EGL-15(EGL-15(5A))——這是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的線蟲同族體——抑制了突觸前分布以及神經膠質缺陷,並且EGL-15(5A)在這些雙突變的表皮細胞中的表達恢復了異常的突觸前分布。此外,功能缺失的cima-1突變增加了表皮細胞中的EGL-15(5A)水平,並且在野生型線蟲的表皮細胞中過度表達的EGL-15(5A)導致了突觸保持以及VCSC缺陷。

總的來看,這些發現表明,CIMA-1反向調節了線蟲生長過程中表皮細胞中的EGL-15(5A)水平。作者指出,這降低了表皮細胞-神經膠質粘附,並因此使得神經膠質能夠被適當地放置,從而隨著動物生長,在AIY神經元中保持突觸前分布(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rn3571

Staying connected during growth

Darran Y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synaptic connections in neural circuits in metazoans is largely established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but how synaptic distribution is preserved as an organism grows has been unclear. A stud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ow reveals that glial positioning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synapse location during postembryonic growth.

相關焦點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大腦的支持細胞,但新出現的證據提示著它們在突觸形成和修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而且免疫信號通過位於這些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與大腦進行溝通。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研究者Won-Suk Chung教授說道,本文研究對於理解在機體學習、記憶甚至是生病時大腦中神經迴路改變的分子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突觸數量的改變與多種神經性疾病的流行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多種形式的癲癇等。
  • 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新聞—科學網
    但與許多年輕科研人員一樣,Stevens擔心自己站在研究失敗的刀鋒上。與選擇小規模、易管理的項目不同,她將注意力投放在了那些與大腦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雄心勃勃的假設上。這些假設有助於揭示正常大腦發育和疾病產生。 儘管Stevens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員時收集的初步數據很有希望,但其蘊含的信息仍模糊不清。「我在想,『如果我的模型只是一個模型,我會讓這些人失望』。」她說。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1,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類似於其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根據所處生物狀態的不同(即大腦區域、年齡、健康和代謝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免疫功能之外,小膠質細胞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例如,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1,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 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類似於其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根據所處生物狀態的不同(即大腦區域、年齡、健康和代謝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免疫功能之外,小膠質細胞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例如,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在成對的神經元中誘導特定的變化,從而在成對的神經元之間開始交流。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10月11日發表在Neuron上,對自閉症,ADHD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據認為這至少部分是由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障礙所致。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doi:10.1126/science.aal3589在兩到四歲時,人類大腦估計有一千萬億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電連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修剪掉沒有關聯的突觸就能夠讓現有的突觸更有效地運行,這種修剪與形成新的細胞連接一樣重要。
  • 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雙語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並確定了引起心理壓力的關鍵因素。 研究證實,神經厭食症患者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時在心臟超聲下可見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改變,這些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患者神經厭食症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可以作為對神經厭食症患者危險分層的評價工具,指導臨床對神經厭食症重症患者的靶定。 4,雙語對人體大腦發育有影響嗎?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對於這每一個問題,腸道微生物群因素都尤為顯著。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家Beth Stevens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事實上在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突觸可能就會減少,而不是之前專家認為那樣,是蛋白質病理學中的繼發效應,Beth Stevens的團隊認為突觸損失這一過程可能先於斑塊的形成。
  • Beth Stevens對大腦內神經連接的研究之路
    Stevens和她史丹福大學的導師Ben Barres曾提出,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在胚胎和後期發育時期修剪了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作為補體經典通路信號的應答。她們假設,如果補體系統出現故障,小膠質細胞修剪的突觸連接過多或過少,則可能引起神經發育異常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她發現了一些負責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身體中致病因素的蛋白質,在標記需消除的虛弱或不需要的突觸中也發揮著作用。這個過程會讓像「吃豆人」一樣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靶向突觸,從而為更加精確的大腦線路連接做好準備。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會被不斷修剪,這是大腦正常發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Stevens和她的團隊推測。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表達更高水平的α-突觸核蛋白,而α-突觸核蛋白聚集會導致人體內鈣穩態的破壞,這是帕金森病的關鍵病理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