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冷空氣再度來襲、氣溫大幅下降,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發病人數明顯增多。在心腦血管病中,腦動脈瘤更應受到關注。很多人對腦動脈瘤認知不足,知曉率非常低。但腦動脈瘤一旦發生,常會危及生命或留下嚴重後遺症。
腦動脈瘤是什麼病?什麼樣的人更易發病?是否有早發現或預防手段?
為了探究腦動脈瘤的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羅良生。
突發頭痛差點丟性命
34歲的陳先生是網際網路企業高管,最近幾天熬夜後,陳先生突然出現了劇烈的頭痛症狀,伴隨著嘔吐、睜不開眼。
同事們趕緊將其送往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
經診斷發現,陳先生患上了腦動脈血管瘤。「之所以頭痛,就是因為瘤體破裂,血液刺激腦組織引起的,若稍微晚一點送過來,很有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接診的醫生說。
據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羅良生介紹,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隨時威脅著人的生命。從病理形態上看,顱內動脈瘤相當於腦部血管壁上鼓起的「氣球」,這是大腦動脈先天發育不良所導致。
這些患者在動脈的分叉處血管壁長得比較薄弱,當血壓升高時,這些薄弱處就容易鼓出囊狀的瘤,但這不是人們常說的「腫瘤」,而是一種血管瘤,被醫生形象地比喻為「車胎鼓包」。
動脈瘤常不知不覺地生長出來,症狀並不典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感覺。
然而,這就像在大腦裡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出血就會有生命危險。
發病群體死亡率很高
羅主任解釋說,過去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年齡多為40-60歲,但是現在年輕人破裂的病例越發多見,這與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有菸酒習慣等有關。
在頭部劇烈擺動、猛地彎腰或起身、用力排便等情況下,動脈瘤有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腦出血,大量血液湧入大腦底部,形成顱內血腫,嚴重時形成腦疝可以致死。飲酒和性生活也會誘發動脈瘤破裂,尤其遇到大起大落的賽事時,心情隨進球而變化,導致神經機能失調,促使生長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結果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更容易誘發腦出血。
一般來說,大多數先天顱內動脈瘤患者可終生安然無恙,只要不破裂發作,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但一旦發作則非同小可,據統計,腦動脈瘤第1次破裂後死亡率為30%,而倖存者動脈瘤再次破裂的機會及危險程度進一步增加,40%-50%的患者會在1個月內發生第2次破裂,死亡率約為70%,若發生第3次破裂,死亡率為100%。
冬季要預防腦動脈瘤
羅主任解釋說,秋冬季是腦動脈瘤破裂多發期,因天氣驟然變冷,血管收縮引起血壓突然升高,腦動脈瘤破裂的機率增大。專家提醒,這個季節,喜歡晨練的朋友不宜過早出門,出門應注意添加衣物,避免溫差懸殊所導致的血壓改變。
此外,長期處於過高的工作壓力而焦慮、精神過度緊張、情緒激動都可能成為破裂出血誘因。羅主任建議,在積極預防腦動脈瘤發生上,應儘可能舒緩工作與生活壓力,謹防過度疲勞,調整心理與情緒。此外,有家族史、高血壓患者、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如酗酒、吸毒等,均是腦動脈瘤患病的高危人群。
羅主任介紹,約有半數病人在動脈瘤發生大量出血之前出現過先兆症狀。最常見的是由於動脈瘤開始小量出血,進入大腦蛛網膜下腔,患者突然感到劇烈的頭痛,猶如挨了當頭一棒,同時伴有劇烈的噴射狀嘔吐; 動脈瘤在未爆之前充血增大,會壓迫到鄰近的神經組織,引起眼瞼下垂、一側眼睛睜不開、視力喪失以及面部疼痛等症狀;亦有患者因血管痙攣而出現頭暈等缺血症狀。因此,上述動脈瘤疑似先兆出現時,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這樣可有效減少死亡和殘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