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影像學特徵_丘腦_缺血性腦卒中_神經解剖_Percheron動脈_醫脈通

2020-12-09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丘腦是間腦的一部分,作為大腦皮質和皮質下區域之間的中轉中心發揮著功能,在調節喚醒和意識水平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丘腦不同供血血管的病變會導致不同的丘腦梗死症候群,本文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對丘腦常見部位梗死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進行了梳理。


丘腦血供特點概覽


丘腦的不同部位分別從前循環和後循環獲得血供。丘腦旁正中動脈(或穿通動脈)通常來自前循環,為丘腦和中腦的前下部供血;來自後循環的血管則為丘腦其餘部位供血,丘腦和中腦的內側由來自大腦後動脈(PCA)P1段的分支供血,丘腦的外側和上方由P2段分支供血(圖1、圖2)。


圖1  丘腦的供血動脈


圖2  丘腦側視圖(A)和背視圖(B),示主要丘腦供血動脈及核團


丘腦梗死及臨床症候群


丘腦前部梗死


丘腦前部區域由丘腦結節動脈供血,該動脈起源於後交通動脈的中部1/3處,這與源自PCA的其他丘腦動脈區域不同。該部位的梗死臨床特徵很明顯,主要表現為嚴重和廣泛的神經心理缺陷。


該部位梗死早期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意識水平改變和沉默寡言,持續的人格變化則見於疾病的後期,包括時間和空間定位障礙、冷漠、缺乏自知力等,情感方面的障礙可能很明顯。丘腦前部梗死的其他常見症狀是順行記憶障礙,以及伴有低頻發音和構音障礙的失語症。


圖3  丘腦結節動脈供血示意圖和梗死影像學表現


丘腦旁正中區域梗死


該部位由丘腦旁正中動脈供血,此動脈從PCA的P1段發出,該動脈的相關變異較多,根據不同起源部位可分為3類(圖4)。


➤ I型:丘腦旁正中動脈最常見的變異,血管起源雙側對稱,雙側旁正中動脈均起源於相應PCA的P1段。

➤ II型:這種變異雙側不對稱,並且可分為兩種亞型。IIa型雙側供血來源於同側PCA;IIb型則是所謂的Percheron動脈,即旁正中動脈先從單側PCA發出,隨後分成兩支,這個單一的動脈主幹同時為雙側正中丘腦和中腦區域供血。

➤ III型:這種變異也是雙側對稱的,雙側PCA發出丘腦旁正中動脈,並且兩側旁正中動脈中間有拱形血管連通。


圖4  丘腦旁正中動脈的變異示意圖


丘腦旁正中動脈梗死的症狀取決於血管變異的類型,可能為單側或雙側。對於單側旁正中動脈梗死的患者,早期階段主要表現為興奮程度減弱和意識水平波動,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長遠上看,情緒和行為變化依然會出現,包括躁動、激越、迷失方向、冷漠等。左側的梗死也可表現為語言功能障礙。


圖5  丘腦旁正中動脈供血示意圖和梗死影像學表現


Percheron動脈閉塞引起的雙側丘腦梗死已得到人們充分認識。這種症候群相對少見,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7%,典型的症狀共包括4點:

➤ 警惕性障礙,如昏迷或木僵;

➤ 明顯的記憶障礙,難以產生新的記憶,常有虛構;

➤ 本能和情緒的變化,一般伴有煩躁不安、冷漠或長期呈現不良情緒;

➤ 垂直凝視麻痺,可能沒有垂直掃視和追蹤動作。


其他臨床症狀還包括如定向力障礙、意識混亂和無動性緘默症等。大多數患者的神經系統障礙和嗜睡可恢復,但認知缺陷和冷漠症狀傾向於更為嚴重且持久。


圖6  Percheron動脈供血區梗死影像學表現


丘腦下外側梗死


丘腦下外側動脈又稱丘腦膝狀體動脈,起源於PCA的P2分支,位於後交通動脈水平之後,由一組小動脈組成,為丘腦下外側區域供血。


丘腦下外側動脈的梗死可導致丘腦症候群,最突出的特點是鎮痛藥不能緩解的劇烈疼痛可能和丘腦與皮層抑制的分離有關。丘腦疼痛多延遲發作,也可立即發作。大約80%該區域梗死的患者存在這種症候群。


該症候群的其他症狀還包括感覺喪失和四肢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可涉及所有類型的感覺,但不一定全部出現在一名患者中。若患者同時出現感覺喪失和無力偏癱的症狀,則強烈提示丘腦症候群。


此外,患者發生純感覺症候群(失去所有形式的感覺),特別是當症狀累及面部和手臂時,也高度提示該部位的病變。一些純感覺症候群患者也可能出現遲發性疼痛和/或感覺遲鈍。


有學者描述了一種特殊的手部症狀,患者的手部彎曲內旋,拇指藏在其他手指之下,被稱為丘腦手,也是該部位梗死的特徵性表現。目前該部位梗死的患者尚未出現更複雜的行為症候群,偶有語言障礙和失語的報導。


圖7  丘腦下外側動脈供血示意圖和梗死影像學表現


丘腦後部梗死


該部位由脈絡膜後動脈供血。脈絡膜後動脈也來自PCA的P2段,同樣是一組小血管組成。目前關於該部位梗死的報導數量仍然有限,在已有的報導中,最常見的症狀為象限盲,可能伴有偏身感覺喪失,也可能存在皮質性失語和記憶障礙。


脈絡膜後動脈梗死的一項特徵性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這不是丘腦梗死特有的症狀,並且相對較少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表現為遲發性的複雜運動過度症候群,包括共濟失調、震顫、肌張力障礙、肌陣攣和舞蹈病等。


圖8  脈絡膜後動脈供血示意圖和梗死影像學表現


醫脈通編譯自:Li S, Kumar Y, Gupta N, et al.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in Thalamic Territory Infarctions: A Review[J]. Journal of Neuroimaging, 201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一):灰質白質改變
    影像學通常有助於診斷,因為腦卒中在不同階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並符合典型的分布類型。但是,大多數這些特徵,即便是彌散受限(表1),也不是腦卒中所特有的。在本文中,我們依據7種主要分布類型(圖1)對腦卒中及其相似疾病進行分析。雖然仍存在重疊,這些分布類型有助於縮小鑑別診斷。
  •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二):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
    深部灰質彌散異常小血管/穿支血管卒中小血管卒中佔所有腦卒中的20~25%,病變位於小穿支動脈分布區,包括豆紋動脈、脈絡膜前動脈、丘腦穿通動脈和旁基底動脈分支。中毒特徵性表現為對稱性雙側基底節、丘腦、前聯合、胼胝體和中腦T2高信號和彌散受限。即便不停用藥物,MRI異常也可自發緩解。T2和彌散異常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證據表現可能與髓鞘內水腫有關。
  •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_心臟病_腦卒中_醫脈通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
  • 患者出現快速進行性丘腦痴呆,雙側丘腦T2高信號,你的診斷是?丨臨床...
    丨臨床推理 2020-12-01 來源:醫脈通
  •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頸內動脈( ICA) 迂曲首次被認識是在19 世紀末期,當時耳鼻喉科Bmwn 醫生做咽喉部手術時誤傷了扭曲的頸動脈引起嚴重的大出血,此後該病被相關的學者們所逐漸關注。近年來,腦卒中患者頭頸部檢查常發現ICA 顱外段( EICA) 血管迂曲,其形成和發展的機制目前研究尚不完全明確,是否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相關也仍有很大爭議。
  • CXCL12/CXCR4信號通路與缺血性腦卒中新進展
    CXCR4是一種高度保守的G蛋白跨膜受體,在多種細胞和組織中表達,包括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以及不同的淋巴細胞亞群、血管平滑肌細胞等。研究發現造血幹細胞和EPCs表面同樣能夠高度表達CXCR4。 CXCR4具有維持動脈完整性以及保護內皮屏障的功能。
  • ...個症候群_一個半症候群_腦橋旁正中梗死_周圍性面神經麻痺_醫脈通
    在顱神經檢查中,患者表現為右側共軛水平凝視麻痺,右眼內收減弱,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向左的跳動性眼震,左眼腦橋麻痺性外斜視,凝視誘發垂直眼震,以及右側面部周圍性麻痺。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右側腦橋缺血性病變一致,提示下部腦橋旁正中梗死。
  • 熱點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之灰質白質改變
    單血管分布腦卒中單一血管分布區的缺血性梗死通常是由於栓塞所致,栓子來源於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或頭頸部大動脈夾層,頸動脈分叉處最常見。栓子常常堵塞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末端,其次是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系統及大腦前動脈,引起區域性皮質及皮質下腦組織受累。
  • 「精品中文版」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大全)
    據估計,約9%~30%可疑腦卒中患者和2.8%~17%接受IV-tPA治療的患者存在卒中類似疾病。大多數卒中類似疾病包括癲癇、偏頭痛、腫瘤和中毒代謝性疾病。影像學通常有助於診斷,因為腦卒中在不同階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並符合典型的分布類型。但是,大多數這些特徵,即便是彌散受限(表1),也不是腦卒中所特有的。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的流行病學研究 Jonsson等從事一項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患者297例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患者在發病4個月時有32%出現中度到重度腦卒中後中樞疼痛,在發病16個月後中度到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縮小為
  • 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後出現神經功能惡化,Why?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24小時內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的情況相對比較常見,見於約14%的病例中。END與不良預後顯著相關,除去直接原因,如腦出血、惡性水腫和早期卒中復發,大多數情況下(約2/3的END病例)靜脈溶栓後出現END的機制仍不明確。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可逆的低灌注通常以反覆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特徵,嚴重的表現為輕度/重度腦卒中。 栓子脫離:部分具有足夠的側支代償的ICACTO患者會因為脫落的栓子引起腦梗塞,脫落的栓子主要來源於狹窄的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ICA近端或遠端,ICA殘端或對側動脈。
  • ...為缺血性卒中的真菌性腦膜炎_真菌性腦膜炎_Fungal meningitis...
    2013-07-25 來源:醫脈通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一文總結:腦側支循環影像學評價方法
    了解腦側支循環閉塞程度有助於決策患者血管內治療的方案,提高影像學和臨床預後的準確性。目前,評價腦側支循環的標準方法缺乏共識。本文將對腦側支循環特點、影像學評價方法進行詳細的闡述。TCD檢查前交通動脈流量異常比檢查後交通動脈流量異常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此外,TCD檢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其高度依賴檢查操作者,超聲科醫師必須具備全面的腦血管解剖、生理學、腦血流動力學以及光譜波形分析知識。2.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影像質量和成像方法得到極大提高,但單_模態的成像方法所提供的信息較片面,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而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是將不同模態的成像方法組合,避免了組織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較低的缺點,最大限度的發掘各種模態提供的影像學信息,得到正常或病變組織更豐富的信息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7-Tesla 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3-Tesla磁共振下,紅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藍色箭頭為後交通動脈,圖3中橙色箭頭為內側脈絡膜動脈)(7-Tesla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①基底節區:內囊後肢後 2/3、蒼白球內側部、尾狀核尾部;② 視覺傳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