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曾在科裡進修的老師發來一組圖片,問我如何解釋一個病人同時發生了前後循環的梗死。這是以前沒遇到過的。我一看,前循環是典型的AChA梗死,後循環則是PCA供血區域的梗死。頓時感覺腦袋裡一亮,那感覺猶如小時候背的詩句終於遇到了合適的場景,很高興地回覆:AChA優勢型供血的情況下,單獨的AChA梗死就能解釋。
為何這麼自信?因為我對AChA的前世今生(即胚胎發育和成年變異)實在太熟了。就像兒時背的詩句,平時想不起來,但有用的時候能很快脫口而出。
利用胚胎學知識,閱片無需破萬張,也能輕鬆把握重要而多變的AChA。
一.腦血管裡沒落的貴族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AChA的特點,那便是「腦血管裡沒落的貴族」——祖上顯赫,負責很大比例腦組織的供血(territory),但在成年後腦組織佔的供血比例不大,不過都在核心區!梗死導致的問題可能很嚴重。猶如像皇宮邊上的一個小破院子,地方雖不大,但沒人敢強拆。為何這麼說?且聽我慢慢分解。
二.AChA的胚胎學故事
胚胎早期,腦組織還被稱為「腦泡」的時候,營養有兩個來源,除了直接來自於血供,還有腦脊液擴散。腦脊液裡的營養哪來?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
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
特點1:走行方向
有了上述鋪墊,我們不難得出AChA的第一個特點:無論如何變異,其大致走行都是指向側腦室脈絡叢。這是AChA和後交通動脈(Pcom)鑑別的一個要點,Pcom是指向小腦幕頂端。成人裡,「脈絡叢染色」是幫助我們辨別AChA的一個徵象。
特點2:相對固定的發出點
前面一篇筆記裡提到,在胚胎早期,大腦的血管都來源於頸內動脈。那時候的頸內動脈,在眼動脈以遠分為兩個大幹:頭側幹(Rostral division/ramus)和尾側幹(Caudal division/ramus),而AChA是頭側幹的第一條分支——這是爬行類以上所有物種的特點。尾側幹的近端是未來的後交通動脈。
胚胎期的頸動脈在眼動脈以遠分為兩個大幹:頭側幹和尾側幹
所以,AChA的第二個特點:絕大多數時候是頸內動脈頭側幹的第一條分支,也就是說,AChA在ICA上的發出點在Pcom以遠。但其發出點會有變異,花樣還不少,可能性有以下4種:
1.從MCA發出。胚胎期,未來的MCA可以是AChA的一條分支,隨著MCA增粗,看起來MCA是主幹後,AChA就成了MCA的分支。
(數據來自書籍Surgical Neuroangiography)
很奇怪,自1954年Carpenter的研究後,就再也沒有AChA起自MCA的報導,所以未能找到實證圖。為了佐證「MCA可以是AChA的一條分支」,我找到一篇文獻,副大腦中動脈起自AChA,見下圖。
副大腦中動脈起自AChA
(圖片來自Uchino A et al, Neuroradiol J. 2016 Apr;29(2):106-9)
2.從Pcom發出。胚胎期的血管是一個網,哪根留下哪根退化,總體上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但有時也會「繞彎」。請看下圖的左邊,虛線是胚胎時期可能存在的血管連接,正常情況下都會退化,大家可以自己數數有多少種「繞彎」方式。編號1的那段血管未退化,AChA就是從Pcom上發出,可能是單幹從Pcom發出,也有可能是雙幹。
對於Pcom上的動脈瘤,我們經常選擇犧牲Pcom。如果AChA是從Pcom上發出,就不能這麼做了!
AChA和PCA胚胎期可能存在血管吻合示意圖
(圖片來自Chi-Jen Chen and A. James Barkovich,AJNR 19:1758–1760, October 1998)
AchA起自Pcom
(來自書籍Surgical Neuroangiography)
AChA雙幹起源:同時起自ICA和Pcom
(來自南非Allen Taylor教授講課課件)
3.不是ICA在Pcom以遠的第一條分支。因其他小分支未退化,AChA可能不是頸內動脈頭側幹的第1分支,但這種情況需藉助放大系統或肉眼才能看到,普通造影上難以看清。對於單純做介入的醫生,這可能不是事兒,但對於手術的醫生,這時候就需要認真辨認脈絡膜前動脈了。
4.先於Pcom發出。若要說為什麼,只能是上帝調皮,違背「經濟原則」,在血管網中挑了根比較遠的來供應AChA負責的區域。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我自己檢索只找到兩篇相關報導。
在Pcom近端發出的AChA
(上圖:來自Choi C Y , Lee C H .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2012, 52(3):240-242.;下圖:來自Nishio A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09 Mar 31;15(1):73-6.)
特點3:供血範圍重要且多變
隨著腦組織增多,胚胎時期的AChA供血區域也不僅局限於側腦室脈絡叢了。於是有了它的第三個特點:供血範圍涉及端腦、中腦、後腦——這個特點在腦部的血管裡是獨一無二的,這使得發育過程中,AChA在「搶地盤」上同時和ACA、MCA、PCA三位大地主競爭平衡!所以:
1.AChA閉塞的患者,可能沒有任何梗塞,也有可能發生大範圍梗塞。
2.對於煙霧病的患者,AChA增粗會非常明顯。
3.AChA無論多細,也不要想著犧牲它。
AChA供血區域列表
煙霧病的患者中增粗的AChA(宣武病例)
在供血區域競爭上,和AChA爭得最兇的當屬PCA。一般來說,二者供血的交界是側腦室脈絡叢,AChA和PCA發出的脈絡膜後外側動脈(LP-ChA)在此發生吻合。大多數時候,AChA可能完全不染指枕葉的供血,這種情況,叫「PCA優勢型」;也有可能把PCA對中腦和枕葉的供血完全接管,這種情況,叫「AChA優勢型」,這種情況較少見,下面是幾個例子。
AChA優勢型供血,右圖顯示椎動脈造影時右側PCA供血區「缺了一塊」,沒有前循環造影時,不要誤以為此處發生了腦梗死哦
(圖片來自Abrahams et al, Neurosurygery volume 44(6), 1999, 1308-1314)
三.脈絡膜點和栓塞策略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脈絡膜點(plexal point)」這個概念,它指的是AChA走行中進入側腦室的點,影像上,AChA在脈絡膜點會有一個明顯弧度向外(前後位)、向下(側位)的拐彎。過了脈絡膜點,一般就沒有什麼重要的分支發出了,即便有,也可以由來自後循環的吻合血管供血,可以比較放心地將其閉塞或結紮——但我仍然建議如非走投無路,別去犧牲AChA,犧牲前也要用微導管做個超選造影,確認遠端沒有明顯的分支,畢竟安全不是絕對的(參考下圖)。
紫色箭頭指向脈絡膜點(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
淺藍色箭頭指向脈絡膜點,雖然大多數穿支從脈絡膜點前發出(紫色箭頭),但仍然有穿支在脈絡膜點後發出(粉色箭頭)(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
但也有不是絕對!在某些情況下,AChA和ACA/MCA/PCA的潛在吻合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過了脈絡膜點也不能進行栓塞!比如側腦室脈絡叢的腫瘤,我們一般會經AChA去栓塞。但如果後循環造影時腫瘤也顯影很好,那就別那麼做。栓塞顆粒很可能會經AChA和PCA在脈絡叢的吻合進入後循環供血區。
脈絡叢腫瘤,由於AChA和PCA造影均可見典型的脈絡叢顯影,故該腫瘤不適合栓塞(來自南非Allen Taylor教授講課課件)
一條小小的血管,居然聊了兩千多字,可見AChA雖小,但絕對不簡單。知道了它的前世今生,就不懼它的飄忽不定。希望大家在工作中都能正確認識和對待這「腦血管裡沒落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