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腦橋梗死、豆紋動脈梗死機制 | 解剖和示意圖

2021-01-16 ANDs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

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

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

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第一組是旁中央動脈,每側4-6支,長約3mm。從基底動脈背側發出,稍向後外側行走很短距離,便從腦橋腹側基底溝兩側進入腦實質。旁中央支是三組腦橋支中管徑最細小的一組;但個別情況下,其管徑也可能很粗,超過其他兩組。

第二組是短旋動脈,每側約5-10支,長約2cm。起自基底動脈兩側,沿腦橋腹側表面繞行,於腦橋腹外側進入腦橋組織,主要供應腦橋腹外側面的一個楔形區域。

第三組是長旋動脈。每側1-2支,長度在2cm以上。於基底動脈兩側發出,繞行腦橋表面,稍斜行向後上,至腦橋背側穿入腦組織。管徑一般比旁中央動脈粗,類似於短旋動脈。長旋動脈行程中,有時會發出分支與小腦前下動脈和上動脈吻合,是潛在的側支循環通道。長旋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一起供應尾端的腦橋背蓋;與小腦上動脈一起供應頭端的腦橋背蓋。

簡而言之,旁中央動脈分布於腦橋基底溝兩側,供應腦橋腹側面中線旁組織;短旋動脈由腦橋腹外側區穿入,供應腹外側楔形區域組織;而長旋動脈分布於腦橋背蓋區(示意圖1和2)。

註:上述文字內容參考張致身主編的《人腦血管解剖和臨床》,第二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學習和探索(13):圖解腦橋梗死機制Ⅰ:解剖和示意圖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微栓子栓塞 用TCD栓子監測技術結合DWI影像研究表明,微栓子栓塞是腦分水嶺梗死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微栓子進入腦表面動脈,造成分水嶺區終末血管缺血,持續一定的時間和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可導致腦分水嶺梗死的發生(圖7)。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急性卒中通常指持續24小時以上的血管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可被分為2種主要類型:缺血型(佔80%-85%)和出血型(15%-20%)。近1/3缺血型卒中發生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相較延髓和中腦,缺血性腦幹卒中更多見於腦橋。血管解剖在延髓水平,根據不同的血管支配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區域。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穿支動脈病如何診治? 穿支動脈病,即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病變,多指穿支動脈梗死。那麼穿支動脈梗死及大動脈型梗死與腔隙性梗死有什麼區別呢,關於它的診斷和治療又有什麼新的進展?
  • 生動形象的「米老鼠耳朵」——雙側大腦腳梗死
    於是上網一查,還發現真的有這方面的文獻(相關文獻也提到,雙側大腦腳梗死還是比較罕見的),看了看,覺得有些意思,這裡拿出來簡單說一說。解剖基礎我們先來看看大腦腳的解剖及其主要供血動脈。大腦腳主要由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其分支供血,都是基底動脈遠端的主要分支。
  • 【微病例】酷似腦橋心型梗死的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一例
    PRES發病機制複雜,尚無定論,目前主要有三種學說,其中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崩潰和過度灌注學說被學者廣泛接受[4]。該學說認為,血壓突然增高突破了腦血管自動調節能力上限,腦小血管被動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血漿、紅細胞等成分透過血腦屏障外滲到腦實質內,形成血管源性水腫。
  • 1例「閉鎖症候群」,病變卻不在腦橋
    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又稱去傳出狀態,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表現為四肢癱瘓,只能以眼球上下示意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聯繫。近期遇1例病人,臨床表現閉鎖症候群病,病變卻不在腦橋,而且神經影像很經典。病例回顧患者,男,62歲,因「頭暈、言語不清進行性加重1d餘」入院。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個案中脈絡膜前動脈甚至供應了大腦後動脈的皮層部分。總之,現在的脈絡膜前動脈是一個小分支,但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的大小。1.脈絡膜前動脈解剖(7-Tesla 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
  • ...個症候群_一個半症候群_腦橋旁正中梗死_周圍性面神經麻痺_醫脈通
    在顱神經檢查中,患者表現為右側共軛水平凝視麻痺,右眼內收減弱,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向左的跳動性眼震,左眼腦橋麻痺性外斜視,凝視誘發垂直眼震,以及右側面部周圍性麻痺。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右側腦橋缺血性病變一致,提示下部腦橋旁正中梗死。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7-Tesla 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
  • 【推薦】大腦中動脈的分段圖解
    大腦中動脈分段圖解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不參與Willi`s環的組成。
  • ...和影像學特徵_丘腦_缺血性腦卒中_神經解剖_Percheron動脈_醫脈通
    圖3  丘腦結節動脈供血示意圖和梗死影像學表現對於單側旁正中動脈梗死的患者,早期階段主要表現為興奮程度減弱和意識水平波動,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長遠上看,情緒和行為變化依然會出現,包括躁動、激越、迷失方向、冷漠等。左側的梗死也可表現為語言功能障礙。
  • 解剖變異需警惕:罕見的大腦副中動脈
    大腦副中動脈是一種解剖變異,發生率為 0.4%。近日,德國的 Anna 博士等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腦副中動脈的病例報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 Neurology 雜誌。
  • 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一文總結
    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定義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是大腦中動脈(MCA)供血區域≥2/3梗死,伴或不伴大腦前/後動脈供血區域梗死。LHI患者臨床表現為三偏症狀合併有凝視障礙、失語(優勢半球)。
  • 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 這樣治療腦梗死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又叫缺血性卒中,中醫稱之為卒中或中風,腦梗死會傷害大家的身體,那麼請問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治療腦梗死偏方是什麼?腦梗死吃什麼食物?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要是得了腦梗死的人治療不及時,那麼會死亡。並且死亡率比較高。
  • 格影致知·第23期|MCA重度狹窄卒中逐漸進展至大面積腦梗死
    2011-3-20,顱腦MRI:左側內部分水嶺急性梗死;左側大腦中動脈近端重度狹窄。2011-3-24,複查顱腦CT:左側內部分水嶺低密度梗死。停用低分子肝素,以阿司匹林抗栓。2011-3-25,患者解柏油樣大便多次,總量約500 ml,停用阿司匹林。2011-3-29,患者出現高熱(體溫最高達40攝氏度)和感染性休克,血壓最低降至73/41 mmHg。昏睡,雙眼向左側凝視,右上下肢肌力0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