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大腦中動脈的分段圖解

2021-02-12 Neurosurgery
大腦中動脈分段圖解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不參與Willi`s環的組成。在進入大腦外側溝之前,發出許多中央支,供應內囊和基底節;在大腦背外側面,其主幹行於大腦外側溝,最後終止於角回動脈,沿途發出許多皮質支,廣泛分布於除額極和枕葉之外的大腦半球背外側面,包括額中回以下,中央前回和後回的下3/4,頂下小葉,顳上、中回及顳下回的上緣或上半、顳極內外側面及島葉皮質,枕葉枕外側溝以前的皮質區。其中涉及運動區、運動前區、體感區、聽區及聯絡區。若大腦中動脈的中央支(最常見為豆紋動脈)出血,即內囊出血,可出現典型的「三偏」症狀,即出血對側肢體、下半面部肌和舌肌癱瘓,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對側同向偏盲。

大腦中動脈(MCA)是頸內動脈兩個終支中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區。大腦中動脈(MCA)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Ml=水平段,M2 =腦島段,M3=島蓋段,M4、M5合稱為終末段或皮層支。

下圖是安妮G.奧斯本教授對大腦中動脈分段的一個前後位解剖圖解,解說比較清楚,讓人一目了然。

再來一張DSA造影正位圖:

1=M1段(分叉前段)

2=M1段(分叉後段)

3=大腦中動脈膝部,也就是M1及M2分界處

4=豆紋動脈

5=M2段

6=M3段

7=M4段

8=側裂頂端(血管造影側裂點),也是M2與M3分界處。

再來一張側位:

M2段 (小箭)向上走向環狀溝的頂端,這些袢頂相連應形成一相對的直線。

為了更好地了解具體結構,再上幾張實物圖:



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雙語病例】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
    顱腦CT平掃:右側基底節及島葉皮層灰白質分界模糊,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呈局限性高密度,可能代表急性血栓形成。顱腦CTA: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其遠端血管分支顯示較差。腦DSA及機械血栓清除術: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遠段無灌注。使用支架取栓器行機械血栓清除後,遠段血管灌注完全,腦梗死溶栓TICI評分為3。
  • 如何快速定位腦梗死的供血動脈
  • 解剖變異需警惕:罕見的大腦副中動脈
    大腦副中動脈是一種解剖變異,發生率為 0.4%。近日,德國的 Anna 博士等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腦副中動脈的病例報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 Neurology 雜誌。
  • 劉興會教授: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之大腦中動脈
    胎兒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頻譜測定指標包括: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舒張末期流度(end diastolicvelocity,EDV)、收縮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PSV與EDV比值(S/D)及平均大腦中動脈血流速率(mean velocity,Vm)等,其中最有臨床意義的是MCA-PSV的1.5倍MOM值,它是監測高危妊娠(比如免疫性溶血、胎-母輸血等)胎兒貧血最佳的無創性指標;另外,MCA血流頻譜監測用於監測生長受限的胎兒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圖文詳解頸內動脈七個解剖分段
    C1段(頸段):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後C1段終止。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有了上述鋪墊,我們不難得出AChA的第一個特點:無論如何變異,其大致走行都是指向側腦室脈絡叢。
  • 圖解腦橋梗死、豆紋動脈梗死機制 | 解剖和示意圖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 基底動脈常見變異
    來源:黑白世界基底動脈:由雙側的椎動脈於延髓腹側匯合而成,於中腦處分為兩條大腦後動脈,供應大腦後2/5的血液,包括枕葉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在較低等生物如兩棲類、哺乳類動物中,脈絡膜前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半球,甚至現在大腦後動脈的部分區域,因為此時,後循環還沒有供應到腦的幕上部分。直到大腦的進化,血液供應需求不斷增加,基底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對大腦後半球的血供才有所減少。人類胚胎的發育也是非常類似,在胚胎前五周的「choroidal」階段,頸動脈系統供應了幾乎整個大腦,此時脈絡膜前動脈供應區非常廣泛。
  • 胎兒發育全過程圖解 懷孕一個月胎兒圖分析
    懷孕一個月胎兒圖 圖解:大約3天之後受精卵開始迅速分裂成許多的細胞,通過輸卵管進入子宮並植入在子宮內壁上。這時候開始形成為胎兒提供營養的胎盤。
  • 最詳盡的圖文解說:肺部分段解剖
    最詳盡的圖文解說:肺部分段解剖 2014-12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96% ~ 99.5% 的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以單幹自頸內動脈後側發出,少數起源於大腦中動脈或後交通動脈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
  • 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脈絡膜後動脈(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PChA)(PChA)分為
  • 《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職場與生活中,選擇圖解or思維導圖?
    書的整體框架比較簡單,先介紹圖解的基本技術,再通過案例分析帶領我們思考,還展現了不同主題圖解的表達與改進。書的作者久恆啟一一直主張「圖解溝通改變世界」的理論,因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總能通過圖解處理很多棘手的事情,圖解改變了他的工作和人生。因此,他自稱「圖解工作者」,一生都在以圖解為武器,自我改造,並不斷傳播圖解的方式方法。
  • 圖解 | 大腦形態學簡史(下)
    圖解 | 大腦形態學簡史(上)1869年, 德國弗賴堡的Alexander Ecker在一本53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脈絡膜前動脈的變異包括從後交通動脈分叉處發出、從頸內動脈分叉處發出、從大腦中動脈發出、與後交通動脈換位等起始位置異常以及異常增生性的脈絡膜前動脈。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是指仍然從正常解剖位置發出,但其行程較長、分支較多的脈絡膜前動脈。正常的脈絡膜前動脈的供血區域包括側腦室三角的脈絡叢、顳葉前內側部分、外側膝狀體、鉤回及視束前內側部分。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有了上述鋪墊,我們不難得出AChA的第一個特點:無論如何變異,其大致走行都是指向側腦室脈絡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