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病例】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

2021-01-21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國內最大的醫學影像專業平臺,唯一擁有500例病例+徵象及專題講座。


熊貓放射授權發送

譯者:花人青老師

一個喜歡音樂和攝影的快樂醫生


History: A 67-year-old man presents with sudden-onset hemiplegia and i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room within 30 minutes of onset. Patient has a historyof atrial fibrillation.

病史:67歲男性,突發偏癱,30分鐘內被送至急診室,患者有房顫病史。

Unenhanced CT images and CT angiography (CTA) of the brain are shown below.

顱腦CT平掃及CTA如下所示。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mages are shown below. 

行血管造影,DSA圖像如下所示。

Thombectomy was performed. 

行血栓切除術。

Findings  表現

Unenhanced head CT: CT demonstrates poor gray-whit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ight basal ganglia and insular cortex. There is also focal high density in the M1 branch of the right MCA, which may represent acute thrombus.   

顱腦CT平掃:右側基底節及島葉皮層灰白質分界模糊,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呈局限性高密度,可能代表急性血栓形成。

Head CTA: CTA demonstrates a filling defect at the proximal M1 branch of the   right MCA with poor visualization of the distal vasculature.

顱腦CTA: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其遠端血管分支顯示較差。

Cerebral DSA a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There is a filling defect at the proximal M1 branch of the right MCA without distal perfusion. Following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ith a stent retriever ("stentriever") device, there is complete perfusion to the distal vasculature, TICI score of 3.

腦DSA及機械血栓清除術: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遠段無灌注。使用支架取栓器行機械血栓清除後,遠段血管灌注完全,腦梗死溶栓TICI評分為3。

Differential diagnosis:

Embolic infarct

Thrombosis

Vasospasm

Dissection

鑑別診斷:

Diagnosis: Acute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c infarct.

診斷:右側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性梗死

Key points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infarct

Patho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學

Acute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ost commonly due to embolic occlusion, resulting in ischemia and infarction of the supplied vascular bed. Other causes include arterial dissection, thrombosis of rupture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or infection, and vasculitis.

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最常見的原因是栓子堵塞,導致其所供應區域缺血、梗死。其它原因包括:動脈夾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炎症形成血栓,血管炎。

Demographics  人口統計特徵

Most common in the elderly.

通常見於老年人。

Equal incidence in men and women.

男女發病率相同。

Increased incidence of embolic occlus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房顫患者栓子阻塞的發病率較高。

Imaging  影像

Unenhanced CT: May demonstrate mass effect with sulcal effacement and/or midline shift, blurring of the gray-white junction, hyperdense MCA sign demonstrating acute thrombus in the vessel, or relatively hypodense parenchyma.

CT平掃:表現一定的佔位效應,腦溝消失、中線結構移位、灰白質分界模糊、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血管內急性血栓)、腦實質密度相對減低。

CTA: Abrupt occlusion is seen with absent or minimal enhancement of the distal vasculature. 

CTA:血管突然閉塞,其遠端分支缺如或少量強化顯影。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Similar findings to CTA with abrupt occlusion and possible minimal flow around the occlusion.

血管造影:與CTA表現相同,血管突然閉塞,其周圍血流減少。

MRI: Restricted diffusion see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MCA demonstrated as bright signal on DWI and dark signal on ADC mapping. Findings of mass effect such as sulcal effacement and midline shift may be present. Fluid-sensitive imaging, such as FLAIR, may show hyperintensity.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uch as gradient-recalled echo (GRE),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for blood products.

MRI: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彌散受限,表現為DWI高信號,ADC圖低信號。可見一定的佔位效應,例如腦溝消失、中線移位。水敏感成像FLAIR上,缺血區域呈高信號,磁敏感加權成像GRE序列對於評估有無出血十分重要。


補充知識

大腦中動脈(MCA)是頸內動脈兩個終支中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區。MCA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M1=水平段,M2 =腦島段,M3=島蓋段,M4、M5合稱為終末段或皮層支。

1=頸內動脈

2=大腦前動脈

3=Heubner返動脈

4=顳前動脈

5=外側豆紋動脈

6=大腦中動脈分叉處

7=大腦中動脈膝部

8=側裂頂部(環狀溝上限)

M1段:自頸內動脈分叉部起點延伸至側裂,可以看出它包含兩部分,分叉前段及分叉後段。分叉前段是單獨的主幹,分叉後段則可能是單幹,雙幹、三幹甚至更多。


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 HMCAS)的確定標準:

密度:底限——MCA密度高於周圍腦組織,高於對側MCA,高於腦內其他動脈和靜脈;高限——在骨窗片上消失。

部位:單側性,MCA第1段或第2段自發出現密度升高達幾個毫米。

伴隨體徵:對側出現偏癱。

時間:較晚的CT片上,MCA在周圍低密度組織襯託下會顯得密度高一些。因此,宜在6h或3h的CT片上診斷HMCAS,晚於6h應結合其他規定作出診斷。

需排除紅細胞壓積升高、MCA鈣化和外傷等引起的MCA密度升高。


關注【醫學影像服務中心】,你會更加了解我們影像行業裡的那些事!小編微信:yxyxfwzx

相關焦點

  • 利博多®用於肝癌動脈化療栓塞新獲批
    利博多®碘化油注射液在中國獲得新增適應症:經動脈化療栓塞進行腫瘤介入治療全球醫學影像領導者,法國加栢公司(GUERBET)近日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Lipiodol® Ultra-Fluide (商品名:利博多®,藥品通用名:碘化油注射液)在中國的新增臨床適應症,即應用於成人肝癌中期患者的動脈化療栓塞治療(cTACE)。
  • 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MPChA起始有些變異,可從大腦後動脈不同段發出,且支數也不同。由大腦後動脈內側面發出後,與等大的四疊體動脈伴行,走在大腦後動脈與中腦之間,經丘腦枕到達四疊體池,在松果體附近轉向上前,進入大腦橫裂,沿第三腦室頂前行,形成第三腦室脈絡叢,並在室間孔處與側腦室脈絡叢連接。
  • 解剖變異需警惕:罕見的大腦副中動脈
    大腦副中動脈是一種解剖變異,發生率為 0.4%。近日,德國的 Anna 博士等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腦副中動脈的病例報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 Neurology 雜誌。
  • 置管溶栓術為下肢動脈栓塞男子解除「截肢」風險
    近日,一位右下肢動脈栓塞患者在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成功實施了置管溶栓術。此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該院血管介入治療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53歲的魯先生是廣信區人。8月9日,身體健碩的魯先生突然出現右下肢疼痛、發涼,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直疼,不敢下地走動,晚上也睡不好覺,特別難受!」。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脈絡膜前動脈的變異包括從後交通動脈分叉處發出、從頸內動脈分叉處發出、從大腦中動脈發出、與後交通動脈換位等起始位置異常以及異常增生性的脈絡膜前動脈。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是指仍然從正常解剖位置發出,但其行程較長、分支較多的脈絡膜前動脈。正常的脈絡膜前動脈的供血區域包括側腦室三角的脈絡叢、顳葉前內側部分、外側膝狀體、鉤回及視束前內側部分。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後循環解剖後循環負責大腦後部的血供,包括腦幹、丘腦、小腦以及枕葉。雙側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並且在腦橋延髓連接處匯總形成基底動脈(BA)。 BA 可以分為三段:近段、中段和遠段。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
  • 【健康你我·原裝生活】揪出腸繫膜上動脈狹窄的「肇事者」!
    ,循環系統中脫落的栓子容易進入腸繫膜上動脈血管內,導致在血管狹窄處或分叉處形成栓塞。 臨床症狀 慢性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患者,因動脈狹窄不能滿足腸道因運動、分泌和吸收等代謝需求的血流量,進而導致慢性發作性或持續的腸道低灌注,表現為反覆發生與進食有關的疼痛、害怕進食、體重下降、腹部血管雜音等。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表現為突發的劇烈腹痛,伴頻繁嘔吐、腹瀉和血便,以及漸行性出現腸麻痺梗阻和腹膜刺激徵。
  • 知識筆記丨脈絡膜前動脈的前世今生
    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這是AChA和後交通動脈(Pcom)鑑別的一個要點,Pcom是指向小腦幕頂端。成人裡,「脈絡叢染色」是幫助我們辨別AChA的一個徵象。特點2:相對固定的發出點前面一篇筆記裡提到,在胚胎早期,大腦的血管都來源於頸內動脈。
  • 【推薦】大腦中動脈的分段圖解
    大腦中動脈分段圖解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不參與Willi`s環的組成。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結論顯示ISBAS最常見的卒中機制為動脈-動脈栓塞,基底動脈中段位置、狹窄≥80%以及不良的側支循環是導致其預後惡化的重要因素。二、研究方法作者篩選愛荷華大學醫院及其診所2001至2018年間由基底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納入基底動脈狹窄率≥50%並排除有顯著椎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狹窄率≥50%)。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96% ~ 99.5% 的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以單幹自頸內動脈後側發出,少數起源於大腦中動脈或後交通動脈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生動形象的「米老鼠耳朵」——雙側大腦腳梗死
    於是上網一查,還發現真的有這方面的文獻(相關文獻也提到,雙側大腦腳梗死還是比較罕見的),看了看,覺得有些意思,這裡拿出來簡單說一說。解剖基礎我們先來看看大腦腳的解剖及其主要供血動脈。大腦腳主要由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其分支供血,都是基底動脈遠端的主要分支。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加強公眾教育 推薦意見:提高公眾識別卒中的能力,加強對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高危患者及其家屬的科普教育,了解急性卒中早期溶栓、取栓的重要性,發現疑似症狀及時撥打120,有助於縮短發病至呼救的時間。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以由多種機制所引起,包括:2.1動脈粥樣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引起的動脈-動脈栓塞;2.2膽固醇結晶或其它動脈粥樣物質碎屑的栓塞;2.3斑塊破裂導致顱外動脈的急性血栓性閉塞;2.4動脈壁結構破壞導致夾層或內膜下血腫而致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2.5重度狹窄或閉塞引起腦灌注降低。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四肢及軀幹主要動脈損傷診治指南
    外周動脈損傷中,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股動脈、胭動脈、肱動脈、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動脈損傷的造影表現包括管腔閉塞、充盈缺損、局限性擴張、動靜脈瘻、造影劑外滲、動脈狹窄、動脈走行偏離及動脈血流速度減慢。在明確診斷的同時,應用血管造影技術可對損傷動脈進行腔內栓塞治療。但血管造影時使用的造影劑可能導致急性腎損傷等併發症,需引起醫生的重視。超聲檢查是診斷動脈損傷的常用技術之一。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內囊後上2/3及尾狀核體部。 Heubner回返動脈(大腦前動脈的分支):尾狀核頭部、豆狀核前部、內囊前肢等。 脈絡膜前動脈(頸內動脈):內囊後肢後2/3、蒼白球內側、尾狀核尾部;視覺傳導通路;中腦大腦腳中1/3、黑質;顳葉內側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