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變異需警惕:罕見的大腦副中動脈

2020-11-26 丁香園論壇

大腦副中動脈是一種解剖變異,發生率為 0.4%。近日,德國的 Anna 博士等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腦副中動脈的病例報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 Neurology 雜誌。

患者女性,21 歲,嚴重左側偏癱伴構音障礙,CTA 發現右側頸內動脈遠端血栓形成,但是大腦中動脈血流正常,故臨床症狀的發生機制不明確,且靜脈溶栓治療後症狀無改善。

隨後行血栓切除術發現一源自大腦中動脈 A1 段的大腦副中動脈(如圖 1)。術後神經缺失症狀迅速改善,頭顱 MRI 檢查發現豆狀核紋狀體梗死灶(如圖 2)。

該病例提示各位對罕見變異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機械取栓這個新紀元。


圖 1. 傳統血管造影

圖 A:傳統血管造影顯示右側頸內動脈分叉處血栓(圖中*所示)阻塞大腦前動脈,但是大腦中動脈血流正常;圖 B:血栓切除術後,可以發現從右側 A1 段(如黑色箭頭所示)發出大腦副中動脈(如白色箭頭所示)。


圖 2. 大腦 MRI 和實時 MRA

圖 A:次日 DWI 序列顯示豆狀核紋狀體區域梗死;圖 B:TOF-MRA 顯示右側有大腦副中動脈,同時在左側大腦半球可見同樣的動脈。


相關焦點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圖文綜述:腦供血動脈的變異及其臨床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臨床上仍有許多其他罕見的動脈變異,無法在本文中逐一詳述。而且,即使是一個完整、發育良好的Willis環(CoW)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血管變異,因為其僅存在於不到44%的人口中。所以要窮盡所有的動脈變異幾乎是可望而不可及。
  • 基底動脈常見變異
    來源:黑白世界基底動脈:由雙側的椎動脈於延髓腹側匯合而成,於中腦處分為兩條大腦後動脈,供應大腦後2/5的血液,包括枕葉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Willis環丨最細解剖+最全變異
    Willis 環的解剖結構及變異1664 年,Thomas Willis 首先提出了「Willis 動脈環」的概念。Willis 環由下列結構組成:兩側大腦前動脈(anteriorcerebral artery,ACA)交通前段(A1)兩側大腦後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交通前段(P1)、兩側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前交通動脈(anterior communicating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脈絡膜後動脈(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PChA)(PChA)分為
  • 罕見胸主動脈科梅內爾憩室患者獲手術治癒
    健康一線(vodjk.com)訊: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應用3D列印技術輔助大血管介入操作,成功治癒一例合併罕見先天變異的胸主動脈瘤患者。據了解,71歲男性患者經該院祿韶英主任醫師確診為罕見的胸主動脈Kommerell憩室(科梅內爾憩室)。
  • 【推薦】大腦中動脈的分段圖解
    大腦中動脈分段圖解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不參與Willi`s環的組成。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脈絡膜前動脈的變異包括從後交通動脈分叉處發出、從頸內動脈分叉處發出、從大腦中動脈發出、與後交通動脈換位等起始位置異常以及異常增生性的脈絡膜前動脈。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是指仍然從正常解剖位置發出,但其行程較長、分支較多的脈絡膜前動脈。正常的脈絡膜前動脈的供血區域包括側腦室三角的脈絡叢、顳葉前內側部分、外側膝狀體、鉤回及視束前內側部分。
  • 【雙語病例】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
    顱腦CT平掃:右側基底節及島葉皮層灰白質分界模糊,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呈局限性高密度,可能代表急性血栓形成。顱腦CTA: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其遠端血管分支顯示較差。CT平掃:表現一定的佔位效應,腦溝消失、中線結構移位、灰白質分界模糊、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血管內急性血栓)、腦實質密度相對減低。
  • 圖文綜述:腦供血動脈變異之血管數量變異
    腦動脈的正常變異型可分為四組:起源變異、數量變異、形態變異及路徑變異。前幾天我們總結了腦供血動脈血管起源的變異,接下來將繼續介紹血管數量變異。腦動脈數量可能會因額外動脈而增加或因動脈缺失而減少。左側大腦中動脈由後交通動脈供血、左側大腦前動脈由前交通動脈供血。同側A1段(大腦前動脈的第一段)缺如。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2、     大體解剖名詞了解後再介紹皮層的顯微解剖(細胞、皮質分層、在分層基礎上的種類),了解大腦皮質的種系發生(新、中間、古、舊)。總體概況所有大腦解剖結構與這四類皮質的對應關係。3、     分系統{感覺、運動、語言(視、聽、感覺)、邊緣系統(內臟活動、情感、記憶)}來全面理解腦的功能與解剖結構之間的關係。
  • ...和影像學特徵_丘腦_缺血性腦卒中_神經解剖_Percheron動脈_醫脈通
    丘腦旁正中動脈(或穿通動脈)通常來自前循環,為丘腦和中腦的前下部供血;來自後循環的血管則為丘腦其餘部位供血,丘腦和中腦的內側由來自大腦後動脈(PCA)P1段的分支供血,丘腦的外側和上方由P2段分支供血(圖1、圖2)。
  • 圖解腦橋梗死、豆紋動脈梗死機制 | 解剖和示意圖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96% ~ 99.5% 的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以單幹自頸內動脈後側發出,少數起源於大腦中動脈或後交通動脈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人類大腦精細三維解剖圖
    佛州大學的Albert Rhoton教授搜集了史上數量最多的人類大腦解剖圖。
  • 超聲心動圖十大基本功系列2.3:需警惕的解剖結構二
    本期繼續分享「十大基本功」系列課程第二講《哪些超聲心動圖表現不具備臨床意義》的第三節《需警惕的解剖結構(二)》。華醫心誠醫生集團孔令秋2.3:需警惕的解剖結構(二)本節課同步字幕:四、右心房終末嵴右心房終末嵴,又稱為右心房界嵴。
  • 大腦MRI軸向切片彩色解剖圖
    解剖結構· 內囊後肢 - Crus posterius capsulaeinternae· 內囊膝 - Genu capsulae internae· 前葉小腦 - Lobus cerebelli anterior· 前連合 - Commissura anterior· 副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