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州大學的Albert Rhoton教授搜集了史上數量最多的人類大腦解剖圖。通過iTune大學應用人們可以看到3D的大腦解剖圖像,外科醫生也可以通過各種角度觀察腦補的細微結構。通過使用紅藍染料,大腦的靜脈血管和動脈血管得以輕鬆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大大方便了腦外科醫生進行術前研究。
右半腦
這是一張大腦解剖的右側側視圖。前腦掌管語言、記憶以及感覺處理,中腦則被分為兩塊區域。與現代心理學的定義不同的是,右腦並不是負責創造性思維的區域,左腦也並非天生負責邏輯思考。身體雙側的神經信號分別由對應的反側半腦處理。
大腦的緩衝墊
左半腦被摘除後的樣子,也可以理解為內視圖。我們可以看見縱橫大腦的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圖中大塊的白色彎曲部分是側腦室,其中充滿了腦脊液,可以起到為大腦減震的作用。
視覺神經
撥開大腦我們看到了視覺交叉神經——這個區域負責你的視覺。視覺神經在此交錯成網。印射在鼻側視網膜的視覺信號通過這裡交叉送往另一側半腦。
小腦底部結構
小腦負責控制人的動作,看上去似乎是獨立結構,處在兩個半腦夾縫之下。這張圖片顯示了小腦下枕骨面。小腦並不負責發出運動信號,但是小腦掌管協調性和時間感。
小腦底部
這張圖顯示了小腦的底部結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小腦和大腦其他部分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大腦和小腦之間有一層叫做硬膜的堅硬膜結構。小腦也通過腦橋從大腦其他部位收集信息。
脊髓
摘除小腦後可以看到脊髓尖端。圖為「後視圖」,即為從背後觀察脊髓的樣子。脊髓與大腦通過延髓相連,延髓是腦幹負責植物性神經功能的區域——人的呼吸衝動就由這部分負責。
大腦大靜脈
Rhoton教授用藍色染料讓人們得以看到大腦大靜脈,這也是負責將靜脈血輸送出大腦的主要通道。大腦大靜脈也被稱為蓋倫靜脈,以紀念古希臘醫生蓋倫發現大腦大靜脈的功勞。圖中還可以看到分泌褪黑素的松果腺。
半腦切片
圖中大腦被從中間切開一分為二。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腦垂體,就是那個被血管圍繞著的很小的圓形部分,垂體的位置就在鼻子正後方,下丘腦之下。垂體被譽為人的總腺體,其中分泌的激素會影響身體其他腺體的分泌。
腦幹
圖中顯示為包圍腦幹的側腦室以及一些其他結構。腦幹負責身體的基礎功能運行,例如呼吸和血壓。同時腦幹也是重要的數據收集中心,腦幹神經負責向大腦和身體傳送感官和運動信號。
神經簇
神經簇和動脈簇在小腦橋腦角匯集(小腦和腦橋的連接部分)。腦幹和腦橋的一部分負責向小腦和大腦其他區域發送信號。腦外科醫生視這部分區域的神經核血管為禁區,這些脆弱的區域是萬萬碰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