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 大腦形態學簡史(上)
1869年, 德國弗賴堡的Alexander Ecker在一本53頁的小冊子中詳細描述了端腦所有的腦溝與腦回, 直至今天也仍然完整有用(圖1-3)。他將其分別命名為眶、中央前、頂枕、頂間及枕橫溝。 特別指出,每個腦回包括三個部分:鏈狀盤繞的一級腦回、由二級腦溝分開的二級腦回和腦溝間延伸的三級腦回; 不牽開腦溝將不能顯露三級腦回,如Heschl顳橫回。在MR上可以很好地顯示三級腦回,三級腦回或橫回應該成為廣泛接受的解剖命名。1896年 G. Retzius 建議將二級腦回命名為「gyruli」,三級腦回命名為 「transitivi」 或 「profundi」 。
圖 1 大腦上面觀 [引自 Ecker:DieHirnwindungen des Menschen (1869),第二版, Braunschweig 1883]。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後回 C 中央溝 cm 胼緣溝 F 額葉 F1 額上回 f1 中央前上溝 f2 中央前下溝 F2 額中回 F3 額下回 f3 中央前溝 ip 頂間溝 O 枕葉 o 枕橫回 O1第一枕回 P頂葉 P1 頂上小葉 P2 頂下小葉 po 頂枕裂 t1 顳上溝。
圖 2 大腦底面觀 [引自 Ecker:DieHirnwindungen des Menschen (1869),第二版, Braunschweig 1883]。
C 胼胝體 CC 乳頭體 f4 嗅溝 f5 眶溝 H 海馬 K 大腦腳 oc 距狀裂 po 頂枕裂 t2 顳中溝 t3 顳下溝 t4 枕顳下溝 U 鉤回
圖 3 大腦側面觀 [引自 Ecker:DieHirnwindungen des Menschen (1869),第二版, Braunschweig 1883]。精確命名腦溝。
cm 胼緣溝 S 側裂 S'水平支 S''上升支 T1 顳上回 t1 第二顳溝 T2 顳中回 t2 第一顳溝 T3 顳下回 f1 額上溝 f2 額下溝 f3中央前溝 ip 頂間溝 O1 眶上回 O2 眶中回 O3 眶下回
中樞神經系統的大體解剖後來有了很大的發展。E. Huschke ,T. L. Bischoff,A. Richtor, W. His, F. Marand, N. J. Cunningham , F. Hochstetter及G. Retzius 等,在1896)年出版了兩部腦解剖專著,其中包括史無前例的96幅插圖,本文選取2副。
圖 4 左側大腦半球。(引自 Retzius:Das Menschenhim,由 Sigrid Anderson繪製,斯德哥爾摩。Nordstedt,1896)。
圖 5 右側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引自 Retzius:Das Menschenhim,斯德哥爾摩。 Nordstedt,1896),由Sigrid Anderson 繪製。
在腦溝與腦回被準確描述及命名之後,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功能定位的新概念。C.vonEconomo(1876〜1931)的老師T.Meynert(1833〜1892)提出了「association」(聯合)及「projection」(投射)系統的概念,這標誌著對腦皮層的理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因此,可以說Meynert開創了探索腦皮層與其他結構之間關係的新領域。1883年C.Golgi用銀染技術發現了以前不能看到的神經結構及連接。P.E.Flechsig提出了髓鞘發生(myelogenesis)這一概念,並發現了聽放射,於1893年正式提出了投射與聯合中心的理論。1887年W.His及A.Forel分別於提出的是細胞功能單位的概念,1890年由Ramon y Cajal 證實,1891年W.Waldeyer引人了「神經元」(neuron)的命名。
Donaldson(1895)指出1/3的新腦皮層位於表面,而2/3位於腦溝深部。Campbell指出所有這些圖譜都存在著重要缺陷,因為繪圖者不能繪出隱藏在腦溝深部的皮層。
W.Campbell(1905),K.Bordmann(1908、1909),O.和C.Vogt(1919、1926),C.vonEconomo及G.N.Koskinas(1925)發表了著名的髓鞘與細胞構架圖。
1919年 G.Elliot Smith 通過對影響腦回形成及變化的皮層及皮層下因素的研究,指出腦表面局部解剖系統發育變化的意義。
1912年 O.及C.Vogt引入了同源皮層(isocortex)及異源皮層(allocortex)的概念。1937年 C.Sherrington 引入「突觸」(synapse)代替了「神經鍵」(Syndesm)這一命名。
H.Berger(1924~1931)通過腦電圖發現了人腦的阿爾法節律,從此開創了腦功能研究的一個全新時代。Bard(1928)及Hess(1948)則在下丘腦的研究方面成為劃時代的先驅。
W.Penfield、E.Boldrey及R.Rasmussen(1937〜1968)通過對人腦外科手術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感覺及運動區人體變形投射」的概念(sensory and motor homunculus)。G.Moruzzi(1954)及H.W.|Magoun(1958)指出網狀結構維持著腦神經元的張力。
1943年 E.W.Demsey及R.S.Morrison 研究了丘腦-皮層-丘腦環路。
1961 年 II.Gastaut 指出丘腦核團負責維持注意力。
Sholl (1956), Szentágothai(1970)利用Golgi技術、退變技術及電子顯微鏡觀察等聯合研究,出現了功能顯微解剖的新概念。
1977年 Hubei及Wiesel 展示了功能解剖圖譜,1953年Eccles 成功地識別出細胞內脊運動神經元(intracellular spinal motoneuron),並引入了「興奮」與「抑制」這一對神經遞質的名詞。
本文選自顯微神經外科之父-- Yasargil 畢生之作《顯微神經外科學》
點擊上圖或點閱讀原文可查看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