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探索(13):圖解腦橋梗死機制Ⅰ:解剖和示意圖

2021-01-16 淮左名都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

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

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

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第一組是旁中央動脈,每側4-6支,長約3mm。從基底動脈背側發出,稍向後外側行走很短距離,便從腦橋腹側基底溝兩側進入腦實質。旁中央支是三組腦橋支中管徑最細小的一組;但個別情況下,其管徑也可能很粗,超過其他兩組。

第二組是短旋動脈,每側約5-10支,長約2cm。起自基底動脈兩側,沿腦橋腹側表面繞行,於腦橋腹外側進入腦橋組織,主要供應腦橋腹外側面的一個楔形區域。

第三組是長旋動脈。每側1-2支,長度在2cm以上。於基底動脈兩側發出,繞行腦橋表面,稍斜行向後上,至腦橋背側穿入腦組織。管徑一般比旁中央動脈粗,類似於短旋動脈。長旋動脈行程中,有時會發出分支與小腦前下動脈和上動脈吻合,是潛在的側支循環通道。長旋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一起供應尾端的腦橋背蓋;與小腦上動脈一起供應頭端的腦橋背蓋。

簡而言之,旁中央動脈分布於腦橋基底溝兩側,供應腦橋腹側面中線旁組織;短旋動脈由腦橋腹外側區穿入,供應腹外側楔形區域組織;而長旋動脈分布於腦橋背蓋區(示意圖1和2)。

註:上述文字內容參考張致身主編的《人腦血管解剖和臨床》,第二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圖解腦橋梗死、豆紋動脈梗死機制 | 解剖和示意圖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急性卒中通常指持續24小時以上的血管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可被分為2種主要類型:缺血型(佔80%-85%)和出血型(15%-20%)。近1/3缺血型卒中發生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相較延髓和中腦,缺血性腦幹卒中更多見於腦橋。血管解剖在延髓水平,根據不同的血管支配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區域。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體循環低血壓引起的腦分水嶺梗死通常表現為雙側的腦分水嶺梗死,多表現為雙側皮質後型腦分水嶺梗死(圖5),也可見皮質前型和皮質下腦分水嶺梗死,還可見小腦分水嶺梗死。並且,心臟手術後缺血性卒中常見的類型是腦分水嶺梗死。
  • 生動形象的「米老鼠耳朵」——雙側大腦腳梗死
    於是上網一查,還發現真的有這方面的文獻(相關文獻也提到,雙側大腦腳梗死還是比較罕見的),看了看,覺得有些意思,這裡拿出來簡單說一說。解剖基礎我們先來看看大腦腳的解剖及其主要供血動脈。大腦腳主要由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其分支供血,都是基底動脈遠端的主要分支。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微病例】酷似腦橋心型梗死的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一例
    PRES發病機制複雜,尚無定論,目前主要有三種學說,其中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崩潰和過度灌注學說被學者廣泛接受[4]。該學說認為,血壓突然增高突破了腦血管自動調節能力上限,腦小血管被動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血漿、紅細胞等成分透過血腦屏障外滲到腦實質內,形成血管源性水腫。
  • 1例「閉鎖症候群」,病變卻不在腦橋
    討論1.閉鎖症候群與大腦腳梗死教科書中描述,閉鎖症候群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主要見於腦幹的血管病變,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導致腦橋基底部雙側梗塞所致。很多醫生心目中,只有腦橋病變才可能出現閉鎖症候群。
  • ...個症候群_一個半症候群_腦橋旁正中梗死_周圍性面神經麻痺_醫脈通
    在顱神經檢查中,患者表現為右側共軛水平凝視麻痺,右眼內收減弱,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向左的跳動性眼震,左眼腦橋麻痺性外斜視,凝視誘發垂直眼震,以及右側面部周圍性麻痺。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右側腦橋缺血性病變一致,提示下部腦橋旁正中梗死。
  • 【解剖】腦組織解剖圖 超逼真 !
    這些圖中亮藍色和亮紅色部分是血管,便於醫師以精確角度觀看腦組織複雜結構,並藉此更好地進行手術。動脈和靜脈在腦組織之間蜿蜒分布。圖片中部較大的白色喇叭狀結構是側腦室,其中充滿著可以緩衝腦組織壓力的腦脊液。
  • 巧記Wallenberg 症候群——從解剖到臨床
    原創 EVA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神經解剖,助力臨床。Wallenberg症候群五大核心症狀,讓人抓耳撓腮,今天通過一個教學病歷的學習,利用口訣輕鬆識記~患者,女性,35歲,主因「突發頭暈噁心2天,言語不利1天」入院。查體:BP 142/83mmHg,神清,言語不利。
  • 研究發現海馬塞塔和波紋與腦橋性枕葉波的耦合
    研究發現海馬塞塔和波紋與腦橋性枕葉波的耦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4:3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Nikos K.
  • ...基底節區|橫斷面|徵象|影像|腦橋|黑質|髓鞘|脊髓|白質|-健康界
    MRI T2WI 腦橋的十字形異常高信號影,腦橋核及其發出的通過小腦中腳到達小腦的纖維(橫橋纖維)變性,而由齒狀核發出構成小腦上腳的纖維和錐體束未受到損害,腦橋橫行纖維和小腦中腳的變性、神經膠質增生使其含水量增加形成十字形高信號。2. 常見於多系統萎縮(MSA) 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型(MSA-C)黑質紋狀體變性(SND),Shy-Drage 綜合症。
  • 發光二極體接法示意圖,發光二極體正負極圖解,發光二極體接線圖
    發光二極體接法示意圖,發光二極體正負極圖解,發光二極體接線圖昨天下午,有一個網友問:發光二極體接法示意圖
  • 海馬解剖及影像學評估
    海馬結構屬於邊緣葉,位於半球的內側面,海馬結構包括海馬、齒狀回和海馬殘體三部分,因海馬殘體是不明顯的痕跡,一般認為海馬結構僅指海馬和齒狀回。其他研究也表明,海馬結構體積縮小、T2WI上信號瀰漫性增高是海馬硬化萎縮的直接徵象,與病變嚴重程度、致癇灶在顳葉的部位有關;前顳葉萎縮和顳角、環池增寬是海馬硬化的輔助徵象。
  • 臨床筆記 | 神經解剖圖譜(斷層影像+切片)
    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蒼白球在切片中清晰地分為內、外側兩段。此外,終靜脈亦稱為丘紋上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