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記Wallenberg 症候群——從解剖到臨床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EVA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神經解剖,助力臨床。

Wallenberg症候群五大核心症狀,讓人抓耳撓腮,今天通過一個教學病歷的學習,利用口訣輕鬆識記~

患者,女性,35歲,主因「突發頭暈噁心2天,言語不利1天」入院。

查體:BP 142/83mmHg,神清,言語不利。雙側額紋對稱,右側眼瞼下垂、眼裂減小,左側瞳孔約5mm,右側瞳孔約2mm;雙側瞳孔對光反射靈敏,雙眼自發水平震顫。雙側鼻唇溝對稱,左側面部針刺覺正常,右側面部針刺覺減退,伸舌居中,懸雍垂左偏,右側軟顎下垂,咽反射減弱。

四肢肌力Ⅴ級,肌張力適中,左側肢體痛溫覺減退,右側肢體痛溫覺正常,四肢深感覺正常。左側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穩準,右側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欠穩準。雙側病理徵(-),腦膜刺激徵陰性。

問題1:根據上訴病人症狀,您如何定位、定性?

表1 症狀與定位、定性

綜合定位——右側延髓背外側部;

血管定位——右側椎動脈或右側小腦後下動脈。

患者完善頭顱核磁,提示右側延髓背外側梗死。

DWI 提示右側延髓背外側梗死

Wallenberg症候群也稱為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或小腦後下動脈症候群,由Wallenberg最先在1895年報導,至今已成為最典型的後循環卒中症候群的一種。

Adolf Wallenberg

通過上訴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涉及到的核團結構較多,較為複雜,難背難記,不少醫師朋友為之抓耳撓腮。

問題2:那麼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呢?

答:簡而言之:前共交霍球。

表2 口訣記憶法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核團及症狀示意圖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的症狀示意圖

腦血管背面示意圖

腦血管側面示意圖

延髓血供示意圖

問題3:如果缺少部分症狀或者增加部分症狀,可以診斷為Wallenberg症候群嗎?

答:診斷為Wallenberg症候群,需具備以下2點:

提示病變在延髓——構音障礙或吞咽困難(≥1條);

提示病變在延髓背外側——溫痛覺障礙、Horner徵、共濟失調(≥1條)。

這也就是說,只要能符合以上2條診斷條件,即可以診斷為Wallenberg症候群,不要求上訴症狀全部出現。

問題4:Wallenberg症候群也稱小腦後下動脈症候群,那麼責任血管是小腦後下動脈嗎?

答:不一定。多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在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患者中,只有少數患者為PICA的閉塞所致(10%),絕大多數為椎動脈顱內段或起始處狹窄、閉塞,或椎動脈起始處的血栓脫落所致(75%)。在年輕患者中,椎動脈夾層也是常見病因。

通過上面的教學病例,我們一起回顧了臨床上常見症候群——Wallenberg症候群,詳解了如何輕鬆簡單地記憶該症候群的核心症狀,希望在學習神經解剖的路上,大家能輕鬆快樂地掌握知識~

參考資料

[1].趙悅辛,徐崢,胡安霞,尹昌浩.延髓症候群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誌,2020,28(01):53-58.

[2].Huynh Tridu R,Decker Barbara,Fries Timothy J et al. 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dysfunction: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in. Auton. Res., 2018, 28: 569-576.

[3]. Forshing. Wallenberg Syndrome[M]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本文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EVA

原標題:《巧記Wallenberg 症候群——從解剖到臨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巧記「兩大腦橋腹側症候群」,看完這篇收穫滿滿
    原創 EVA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來自專輯神經影像室神經解剖,助力臨床。腦橋腹側主要有兩大症候群,分別為Millard-Gubler症候群和fovile症候群,今天通過病歷學習,我們利用口訣輕鬆學會這兩大症候群。
  • 清楚明白的中腦解剖及幾個血管症候群
    腦幹的症候群們相信是折磨剛入門的神經科醫生的一個大魔咒吧。本來那些核團、傳導束就繞得人傻傻分不清楚,更要命的是不同的書寫的不一樣!!!考試前好不容易強記了下來,考題上的症候群名字們卻讓人浮想聯翩,考官看的究竟是哪本書呢?本著服務大家的精神,我把中腦的一些症候群考證了一下,並藉此機會充分的複習下中腦的解剖。
  • 臨床必須掌握的腦幹症候群,你都掌握了嗎?
    臨床表現為「右側一個半症候群」和「右側周圍性面癱」(第7對顱神經,記為7),磁共振示右側腦橋被蓋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比較簡單:「八個半症候群」。即公式為:一個半症候群+同側周圍性面癱(1.5+7)=八個半症候群。2首先認識什麼是一個半症候群?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內囊缺血損傷後出現典型的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謂的「AChA症候群」。【浙江●杭州1月15日】針刀臨床技能進展(臨床+實操+解剖)系列研修班總結AchA多數起始於頸內動脈後側壁,少數起始於大腦中動脈或後交通動脈 。
  • 帕金森症候群的臨床表現
    成都西南腦科醫院 顱內腫瘤、腦血管等神經外科疾病診治 帕金森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帕金森症候群是生活中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其誘因較多,病情複雜。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059 | 推理 | 具有複雜部分發作、腦病及遺忘症候群的主要鑑別診斷 抗VGCC邊緣性腦炎--黎炳護⭕:LGi1抗體陽性邊緣系統腦炎--易曉淨001號病例⭕:邊緣葉腦炎(limbic encephalitis,LE)一例報導⭕:LGI1自身抗體相關性邊緣性腦炎一例報導⭕:重視邊緣葉腦炎的診斷與鑑別⭕:眩暈必備 | 外周前庭系統解剖
  • 空軍總醫院:鞍區腫瘤的臨床特徵與術中解剖
    鞍區是顱內的一個特殊區域,組織結構複雜,毗鄰神經、血管較多,是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以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囊腫、鞍結節腦膜瘤最常見,在臨床工作中,由於對鞍區的解剖特點不熟悉,4種疾病的內在特徵認識不足,短期內不能作出正確診斷,影響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表現垂體瘤患者出現內分泌失調,閉經、泌乳,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視力、視野障礙,90%患者視乳頭萎縮。
  • 盤點3種經典延髓內側症候群
    通過臨床病例的實戰,一文搞懂這三個症候群,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患者,男性,46歲,以「突發左側肢體麻木無力1d」為主訴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出現左側肢體麻木無力(無明顯誘因),走路不穩,伴言語不清、頭暈,無噁心、嘔吐,無視物成雙、飲水嗆咳等。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
  • 日本臨床實踐指南:腎病症候群(下)
    2016年4月,日本腎臟病學會(JSN)發布了腎病綜合症最新臨床實踐指南,共涉及4大部分內容,分別為:發病機制,診斷,流行病學和預後,治療。其中針對腎病綜合症的診斷和治療,共涉及40個臨床問題,並針對這些臨床問題提出推薦意見。
  • Schnitzler 症候群的臨床特點
    本病臨床常易漏診, 直至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及感染等常 見病因被排除後才會被考慮。本文對 Schnitzler 症候群的臨床及診療特點作一 綜述。此外,感覺、運動神經相關性疼 痛等臨床表現亦有報導。 M 蛋白血症為 SS 血清學標誌,其中 90%為單克隆性 IgM-κ[15],另 IgG-λ, IgGκ, IgM-κ 及 IgA-λ 混合型和 IgM-κ 及 IgG-κ 混合型亦有報導[14]。但其與臨床 表現間的病理生理學聯繫不明[2]。亦有 報導顯示 IgE 可能作用於 SS 發病[20]。 SS 患者尿液常可見尿本周蛋白存在。
  • 髂前下棘與棘下撞擊症候群
    近年來隨著髖股撞擊症候群的定義不斷擴大,目前學界將諸多關節外引起撞擊的因素也列入髖股撞擊症候群的範疇。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直頭與髂關節囊肌的附著點。各種因素引起的髂前下棘結構變異導致的髂前下棘間隙變小或消失可導致髂前下棘撞擊(SSI)從而引起盂唇撕裂,甚至導致軟骨損傷,從而加快軟骨退變的進程。
  • 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艾森曼格症候群
    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艾森曼格症候群 自1897年醫生維克多艾森曼格報導世界第一例這類症候群患者距今已有近130年,該患者是一位32歲的年輕男性,診斷為充血性心衰,最後死於咯血,屍檢發現室間隔膜部存在較大缺損。那麼,到底何謂艾森曼格症候群呢?這種症候群是如何導致心衰死亡的呢?
  • 類亨廷頓病症候群的臨床表型
    臨床實踐裡,亨廷頓病(Huntington disease,HD)表現的患者中 7% 在 HTT 基因 1 號外顯子上未發現 CAG 重複序列的擴增,我們稱之為類亨廷頓病(Huntington disease like,HDL)症候群
  •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不是「撞」出來的
    醫生告訴裘先生,他得了「左髖關節撞擊症候群」,建議做個微創手術。  一聽「撞擊」症候群,還得手術,裘先生急了「什麼撞擊症候群?!俺好好地也沒有被撞,你別糊弄俺做手術!」  接診醫生無可奈何的笑了~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是指由於股骨頭和髖臼解剖形態異常,在髖關節運動終末期股骨近端和髖臼邊緣發生異常接觸或碰撞,進而引起盂唇和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 運動系統 臨床解剖
    第一節 臨床解剖 運動神經系統總管著人的一切精細而又複雜的運動,然而運動功能是產生在感覺的基礎上,是接受了感覺以後所產生的反應。本章所敘述的運動神經系統只限於管理骨骼肌的運動,不包括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內臟活動。運動系統包括錐體系統及錐體外系統兩個部分。
  • 圖說解剖:「上瞼下垂」的定位診斷
    說到「上瞼下垂」,你最先想到什麼疾病?重症肌無力?動眼神經麻痺?Horner症候群?作為變幻莫測的「魔教」神經科,同病異象、異象同病早已是家常便飯,從肌肉到神經的定位,再到「midnights」的定性,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的偵探精神似乎是每個神經科醫生的必備錦囊。
  • 12月26日 第一屆眼鼻相關臨床解剖與臨床實踐研討會將在山西愛爾...
    12月26日 第一屆眼鼻相關臨床解剖與臨床實踐研討會將在山西愛爾眼科醫院舉行 2020-12-02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疫當前,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這些關鍵問題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 與腕管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區別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旋前圓肌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在前臂經過時被損傷性的旋前圓肌腱弓、指淺層肌腱弓所刺激或卡壓而產生的一系列神經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