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撞擊」症候群不是「撞」出來的

2020-11-30 山東新聞網

  魯網8月1日訊 裘先生(化名)最近總是感到左胯部疼痛,自己留意了一下發現只要是屈腿就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所以,像穿襪子的這樣的動作都成了裘先生每天都覺得痛苦的事情。?

  口服止疼藥效果不好,裘先生找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關節外科,按照醫生建議進行了X片及MR檢查。醫生告訴裘先生,他得了「左髖關節撞擊症候群」,建議做個微創手術。

  一聽「撞擊」症候群,還得手術,裘先生急了「什麼撞擊症候群?!俺好好地也沒有被撞,你別糊弄俺做手術!」

  接診醫生無可奈何的笑了~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是指由於股骨頭和髖臼解剖形態異常,在髖關節運動終末期股骨近端和髖臼邊緣發生異常接觸或碰撞,進而引起盂唇和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病變輕微,臨床症狀不重,對日常工作生活影響不大,要求不高的患者,採取保守治療,包括改變生活方式,改變運動方式和口服非甾體消炎藥物。

  而對於裘先生這樣病變較重,臨床症狀明顯,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的,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以髖關節鏡微創手術為主。

  一番解釋之後,裘先生算是聽明白了,想想自己穿襪子時疼得那個「囧樣兒」,他接受了手術建議。

  關節骨科團隊為其實施了「左側關節鏡下盂唇縫合修復術以及股骨頭髖臼成形術」。經過術後一段時間的康復鍛鍊,裘先生恢復良好,屈腿時疼痛感明顯減輕,也終於可能像以前那樣輕鬆穿上襪子了。

  髖關節鏡技術是使用關節鏡器械進行檢查和手術的微創技術,關節鏡既是一種微創檢查手段,能夠「眼見為實」的看到損傷,確定損傷部位和損傷程度,同時關節鏡器械可以直達病損部位,實施微創手術修復並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是年輕人髖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年輕人(20-40歲),女性多見,與股骨頭和髖臼的先天發育有關,後天的運動和外傷也可引起病變加重。而裘先生是先天性股骨頭頸交界處異常突出,再加上從事長期蹲起類的日常勞動而導致的。

相關焦點

  • 何謂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時,該院骨關節外科徐海濤副教授診斷發現,李先生右側股骨頭與股骨頸交界處骨質突起,髖臼邊緣骨質增生,被確診為「右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診斷    容易被忽視和誤診    徐海濤介紹,「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也叫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是因骨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滑脫、髖臼內陷、創傷、手術過度矯正等原因導致的一組髖關節症候群。
  • 跑者髖關節疼痛需警惕 謹防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網易體育9月9日報導:髖關節撞擊,又被稱為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主要是由於股骨和髖臼之間產生了過多的摩擦導致的。會引起髖部疼痛,減小一側或者兩側髖部的機動性,破壞周圍的軟骨。
  • 髂前下棘與棘下撞擊症候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陳曉東髖股撞擊症候群(FAI)是引起髖關節骨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近年來隨著髖股撞擊症候群的定義不斷擴大,目前學界將諸多關節外引起撞擊的因素也列入髖股撞擊症候群的範疇。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直頭與髂關節囊肌的附著點。各種因素引起的髂前下棘結構變異導致的髂前下棘間隙變小或消失可導致髂前下棘撞擊(SSI)從而引起盂唇撕裂,甚至導致軟骨損傷,從而加快軟骨退變的進程。
  • 髖關節疼痛應該採用冰敷還是熱敷?現在為你揭曉答案
    引起髖關節疼痛的原因,主要分為關節內的原因和關節外的原因。關節內的原因主要有滑膜炎、股骨頭壞死、髖臼撞擊症候群、盂唇損傷以及滑膜炎等等。關節外的原因,主要有關節外的滑囊炎、關節外的肌肉的損傷、肌腱炎以及關節外的一些感染等等。
  • ...我護航|黃遂柱主任:易被忽視和漏診的髖部疼痛—股骨髖臼撞擊徵
    導視 髖關節疼痛是常見的臨床問題,除了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腰椎病變等疾病,多數髖痛起病隱匿,沒有明顯的外傷史,但髖關節疼痛並非只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還有不被人熟知的"股骨髖臼撞擊症"也是髖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
  • 什麼是髖臼撞擊症?
    中國江西網訊 李洪波 報導:髖臼撞擊症,簡稱FAI,可以採用關節鏡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江西省人民醫院已經在2011年開展此類手術。  年輕人出現腹股溝區疼痛、伴有關節彈響或突然出現交鎖症狀,  或勞累、或長距離行走後出現髖部疼痛,特別是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史的人群,應儘早接受髖關節活動度試驗、髖關節前方撞擊試驗、髖關節恐懼試驗、「蹬自行車」試驗以及其他影像學檢查。
  • 歷史上有彗星撞地球嗎?如果撞擊出現我們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歷史上有彗星撞地球嗎?如果撞擊出現我們如何應對?說這麼多,小編是想讓大家知道,歷史上彗星撞地球是有的,1908年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古斯地球就發生過一起,摧毀了將近2000平方公裡的森林,原因就是這顆直徑百米的隕石撞擊造成的。2008一顆叫 AlmahataSitta 的隕星在蘇丹國的荒漠爆炸。
  • 當心寶寶髖關節有問題
    ,那DDH的病因其實歸根結底不是&34;的問題,就是&34;的問題。DDH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屬DDH是兒童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髖關節在胚胎、胎兒和嬰兒時期發育過程中出現偏差、惡化導致髖關節結構異常的一系列疾病,好發於女孩
  • 發育性髖關節不良的診斷與治療
    當43度≤α角<60度時,符合Ⅱ型髖關節,再進一步細分。當50度≤α角<60度時,屬於Ⅱa型髖關節。當43度≤α角<50度時,屬於Ⅱc型髖關節。Ⅱb型髖關節呢與Ⅱa型髖關節的區別是按寶寶的年齡劃分的。規定的角度範圍內,年齡小於3月的寶寶,屬於Ⅱa型髖關節,年齡大於3月的寶寶,屬於Ⅱb型髖關節。
  • 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怎樣的疾病?該如何防治?
    梨狀肌症候群,通俗點講就是梨狀肌緊張疼痛,刺激坐骨神經造成臀部後側疼痛,大腿後側及小腿後外側疼痛的一種疾病,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乾性坐骨神經痛(區別於椎間盤突出症造成的根性坐骨神經痛)。梨狀肌附著於骶骨前面及股骨大轉子上緣,主要功能是外旋和外展髖關節,支配神經是骶叢和L4~S1神經,是髖關節6塊外旋肌中最淺的一塊,也是最易壓迫刺激坐骨神經的一塊肌肉,當然其他5塊也會刺激坐骨神經不要漏診。
  • 要撞擊的還是要撞?
    而在4月以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消息也非常多,並且我們地球也是剛「逃過一劫」,因為有一顆小行星從地球附近掠過了。 可能不少的科學愛好者會說,這不是很遠嗎?為何說可能撞擊地球,因為它是「近地小行星」,所以要發布預警,其實這種小行星只要屬於近地小行星的範疇,都會發布預警,無論大小都一樣。按照科學標準來說,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威脅。
  • 人工股骨頭/髖關節最好的材料是哪種?
    人體的髖關節是由髖臼和股骨頭對合組成,髖臼像是一個碗,股骨頭像一個球,髖關節的活動就如同球在碗裡轉動。
  • 行星「撞」地球?10年來最近距離!毀滅性撞擊是否還存在?
    阿波羅(Apollo)型小行星群裡的行星,有多大概率會撞向地球?行星撞向地球,首先要經過大氣層,由於行星的高速運動,與大氣層的摩擦會使行星燃燒,而整個大氣層的厚度在大約1000千米,加上此類行星一般體積較小,所以絕大部分撞向地球的行星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而剩下的穿過大氣層的行星,基本都會以隕石的形態墜落地球。而地球只有3%的面積有人類居住,所以,人類被隕石擊中的概率微乎及微。
  • 行星撞地球?10年來最近距離!毀滅性撞擊是否還存在?
    而近年來,行星撞向地球的消息越來越多:2019年7月25日,一顆編號為「2019 OK」、直徑57-13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2020年2月15日,一顆直徑10000米的巨大星際巖石以超過57100公裡/小時的速度與地球擦肩而過
  • 行星撞地球?今年9月有可能出現地外星體撞擊事件!
    最近他們發現,當時的隕石爆炸事件讓一顆地外小行星撞擊的覆蓋直徑擴大了一倍,而這個小行星很可能會在今年9月份飛掠地球!!!根據ESA目前創建的軌道模型,這顆編號為2006 QV89的小行星將於今年9月,距地420萬英裡(680萬公裡)的距離飛掠地球,有七千分之一的概率會撞擊地球,在地外星體撞擊前十大排行中位居第四。
  • 如果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會怎樣?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與木星的相撞事件發生於1994年,這是人類最近觀測到最為壯觀的太陽系天體撞擊事件。如果這顆彗星當年撞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雖然這將會造成巨大的破壞,但還不足以引發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 隕石撞擊地球的可怕後果
    隕石撞上地球是可怕的對人類來說是毀滅性的恐懼。那麼這些碎片如果撞擊地球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呢?我們人類又該怎樣有效的採取措施呢?隕石撞擊地球造成的力量有兩個原因:動能和勢能。我們都學過物理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質量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大小隕石撞向地球的後果。
  • 撞擊力度如260邁汽車撞牆上
    最終,在大家等待幾日之後,據洛杉磯本地電視臺KTLA報導,科比的屍檢報告出爐,此次事件中遇難的9人,全部死於飛機撞擊、死於鈍器傷,而過程也隨之被披露,由於撞擊力度太大,機上人員幾乎就是一瞬間就沒知覺了,那麼至於飛機墜毀後燃燒了1小時,沒有任何感覺和痛苦,這其實對於科比家人和球迷來說
  • 圖譜-青年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影像學評價
    本文的目的是回顧青年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徵,以及潛在的併發症。髖關節發育不良是繼發性骨關節病的重要原因,其佔需要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的很大比例。年輕成人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影像學特點可能很細微,主要是基於髖臼對股骨頭覆蓋不足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