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前下棘與棘下撞擊症候群

2020-11-30 醫脈通

本文經《中華醫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授權,僅限於非商業應用。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陳曉東


髖股撞擊症候群(FAI)是引起髖關節骨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近年來隨著髖股撞擊症候群的定義不斷擴大,目前學界將諸多關節外引起撞擊的因素也列入髖股撞擊症候群的範疇。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直頭與髂關節囊肌的附著點。各種因素引起的髂前下棘結構變異導致的髂前下棘間隙變小或消失可導致髂前下棘撞擊(SSI)從而引起盂唇撕裂,甚至導致軟骨損傷,從而加快軟骨退變的進程。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的髂前下棘經常存在變異,使得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在全髖置換術後存在著假體撞擊導致的關節不穩,從而影響術後髖關節的活動度。此外,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髂前下棘的位置存在個體差異,身高較大的男性患者較具有較高的髂前下棘撞擊風險。隨著針對髖股撞擊患者早期幹預的理念日益為骨科界所接受,針對此類患者的關節內畸形的矯形手術越來越被關注。目前,涉及SSI在正常人群中的流行病學報導較少。因而對於髖股撞擊關節外因素所引起的撞擊往往被忽視。本項研究主要著重於對SSI的解剖基礎、影像學診斷和治療措施加以綜述,為SSI治療提供臨床基礎。


髂前下棘的解剖


以右側髖臼為例,髂前下棘主要位於以髖臼為鐘面大約2:30分的位置。髂前下棘距離髖臼邊緣距離男性約13.5mm,女性約11.4mm。髂前下棘主要分為兩個面,上極為股直肌直頭的附著點,下極向下延伸至髖臼邊緣,為髂關節囊肌和髖關節囊的附著點,兩者以髂前下棘嵴為分界。正常髂前下棘與髖臼邊緣之間存在一個向內側凹陷的間隙並延伸至髖臼邊緣。當髖關節屈曲時,股骨頭會將盂唇推向髖臼側,盂唇就在脊下間隙內得到緩衝和保護,避免盂唇被股骨頭直接撞擊至髖臼邊緣。異常的股直肌牽拉活動或青年期髂前下棘的撕脫骨折可能會造成髂前下棘的異常肥大,使得髂前下棘與股骨前緣在屈曲活動時出現異常接觸,從而引起不適症狀。


髂前下棘的解剖分型


目前髂前下棘解剖分型主要有兩種,分別是Hetsroni分型以及Morales-avalos分型。Hetsroni分型基於對於53例患者髂前下棘CT三維重建的結果,將髂前下棘的形態分為三個亞類。Ⅰ型為正常型,表現為髂前下棘下極與髖臼邊緣之間光滑,向內凹陷形成正常的髂前下棘下間隙;Ⅱ型表現髂前下棘下級向前突出,並延伸不超過髖臼邊緣的水平,髂前下棘下間隙消失;Ⅲ型為髂前下棘下極突出並超過髖臼邊緣(圖1)。



Hetsroni等認為,Ⅱ型和Ⅲ型患者髖關節屈曲和屈曲內旋較Ⅰ型患者有著明顯受限,並且伴有髖臼盂唇損傷和髂前下棘撞擊,從而引起髖部症狀。而Morales-avalos分型基於對於458具正常人群骨盆標本髂前下棘的形態分析,與Hetsroni分型相比,Morales-avalos分型將HetsroniⅡ型進一步劃分為ⅡA型和ⅡB型。其中ⅡA型為髂前下棘下極消失,與髖臼邊緣連接為一扁平的平面;ⅡB型為髂前下棘下極向前突出至髖臼邊緣水平。在其統計標本中,Ⅰ型佔69.87%,ⅡA型佔17.90%,ⅡB型和Ⅲ型分別佔3.71%和8.57%。Morales等還認為髂前下棘形態分布與年齡有差異,患者年齡越大,髂前下棘形態異常(ⅡA,ⅡB型以及Ⅲ型)的比例越小。但Morale-avalos分型未涉及到髂前下棘形態與盂唇損傷和髖股撞擊的直接聯繫,僅推測類似於Hetsroni分型,Ⅱ和Ⅲ型都可能引起股骨的撞擊和相應損傷。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僅僅憑藉影像學資料無法作為手術的指徵,因為在正常無症狀人群中髂前下棘也存在異常肥大。因而對於髂前下棘撞擊的診斷必須同時結合臨床症狀和影像學資料。


棘下撞擊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表現


在近些年臨床報導中,46%的髖關節鏡術後不理想的翻修患者中,其髂前下棘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剖異常。在臨床上,SSI常常出現髖關節屈曲活動或髖關節屈曲90°內收內旋時活動明顯受限,患者通常在撞擊時會出現腹股溝疼痛。按壓髂前下棘水平通常患者會出現不適伴有肌畏,有些患者直腿抬高會出現不適或活動受限。


在影像學上,普通骨盆平片對於髂前下棘撞擊價值有限,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超出髖臼邊緣的髂前下棘影。但有文獻提示臨床上標準骨盆平片上出現交叉徵的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患者是由於異常肥大的髂前下棘引起的,極少數髂前下棘肥大的患者在骨盆平片上還出現雙交叉徵。真正對於髂前下棘診斷有明顯指導意義是髖臼假側位以及髖臼三維重建以及髖關節鏡檢查。假側位和髖臼的三維CT重建能夠直觀的評估髂前下棘的解剖形態;而髖關節鏡下可以發現髂前下棘水平的盂唇出現損傷,同時盂唇被肥大的髂前下棘頂向股骨側從而出現波紋徵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盂唇損傷。髖關節鏡同時可以在檢查的同時對於髂前下棘進行成型。


從病理表現來看髂前下棘解剖異常導致的棘下撞擊可造成明顯的盂唇損傷和股骨頭頸結合部軟骨的損傷,促進髖關節退變。但SSI位置與傳統意義上的髖股撞擊症候群不同,其撞擊位置距離股骨頭頸結合部較遠,甚至在股骨頸的位置。此外,少數患者在屈曲內收內旋時會出現髂前下棘與大粗隆的撞擊。


棘下撞擊的治療


SSI最早由Pan等在1例髖部出現異常疼痛的患者報導,在此患者髖部發現其髂前下棘與正常人群存在明顯的解剖差異。本例患者也是文獻中少數涉及髂前下棘撞擊開放型治療的報導。在該患者的治療中,Pan等通過Smith-Peterson入路從臀中肌和股直肌之間的間隙暴露髖臼邊緣和髖關節囊,在游離股直肌直頭和折返頭後將過度增生的髂前下棘進行切除。該患者術後腹股溝術後疼痛消失,屈曲恢復至120°且術後2周就恢復正常活動。


目前髂前下棘治療的文獻報導多集中在關節鏡下的治療。Hetsroni等較早報導了關節鏡下治療髂前下棘撞擊的手術方法和治療效果。通過關節鏡游離髂前下棘水平的盂唇後切開關節囊,暴露解剖異常的髂前下棘。對於髂前下棘進行成型,然後對於損傷的盂唇進行修補。


Hetsroni報導後數患者的髖關節屈曲(99±7)°vs(117±8)°和屈曲內旋術後明顯改善,屈曲時腹股溝疼痛症狀明顯減輕。患者的改良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也從術前的(64±18)分提高到(98±2)分。Hapa等也報導,通過鏡下對於髂前下棘進行成型後,通過平均11個月的隨訪,患者術後SF-12生活質量指數較之術前有明顯改善(70.4vs80.3)。患者的Harris評分也從術前的63.1分改善為85.3分,並且患者術後肌力回復正常,也沒有髂前下棘撕脫骨折的出現。Carton等得到了類似的臨床隨訪結果,不過作者認為鏡下操作必須關注保護髂關節囊肌以及股直肌,從而避免相關併發症的產生。


在新華醫院骨科治療的保髖患者中,筆者通過Smith-Petersen入路在髖臼截骨的同時對於異常的髂前下棘以及相應部位損傷的盂唇進行處理。不同於Pan等採用的游離臀中肌、股直肌直頭和折返頭的做法,新華醫院所採取的手術方法只在髖臼邊緣和直頭指點間分離出增大的髂前下棘,同時過重建棘下間隙達到減壓以及改善撞擊和關節活動度的效果(圖2)。與Pan等手術方法相比,新華醫院採用的手術入路對於股直肌直頭和折返頭的損傷較小,因而在術後沒有股直肌肌力下降以及髂前下棘骨折等風險,且術後對於患者屈髖功能鍛鍊無明顯影響,因而該手術方式是相對安全的。同時所有在新華醫院治療的患者都會在術中對於股骨頭頸結合部的撞擊進行探測和相應的成型,使得患者髖關節的解剖形態更接近於正常水平。在隨訪的過程中,尚未有患者在屈曲內旋時有類似術前的撞擊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髂前下棘的解剖異常通常會造成髖關節撞擊和相應的盂唇損傷,但其往往在臨床工作中被醫師所忽視。對髂前下棘形態和棘下撞擊的充分認識和診斷,對於該疾病的診治無疑具有極大的意義。


來源: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2017年6月第11卷第3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手術技巧:髂腹股溝和改良 Stoppa 入路治療髖臼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是Cole和Bolhofner於1994年報導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髖臼前柱骨折的另一種方法。術中手術醫生站於對側即可直視骨盆前柱。 雖然兩種手術入路可單獨或聯合使用,但是大部分手術醫生傾向於使用髂腹股溝入路或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髖臼骨折。因此,Michael T.
  • 何謂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時,該院骨關節外科徐海濤副教授診斷發現,李先生右側股骨頭與股骨頸交界處骨質突起,髖臼邊緣骨質增生,被確診為「右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診斷    容易被忽視和誤診    徐海濤介紹,「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也叫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是因骨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滑脫、髖臼內陷、創傷、手術過度矯正等原因導致的一組髖關節症候群。
  •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不是「撞」出來的
    醫生告訴裘先生,他得了「左髖關節撞擊症候群」,建議做個微創手術。  一聽「撞擊」症候群,還得手術,裘先生急了「什麼撞擊症候群?!俺好好地也沒有被撞,你別糊弄俺做手術!」  接診醫生無可奈何的笑了~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是指由於股骨頭和髖臼解剖形態異常,在髖關節運動終末期股骨近端和髖臼邊緣發生異常接觸或碰撞,進而引起盂唇和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 【前沿技術】增強MR減影靜脈成像在髂靜脈狹窄病變診斷的價值
    結果 最終入組18例,MRsV 顯示髂靜脈圖像質量均為優,其中10 例為髂靜脈血栓,1 例盆腔腫瘤復發致髂外靜脈狹窄,3 例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IVCS),4 例髂靜脈無血栓形成。2.1 MRsV髂靜脈成像表現 最後入組18例圖像質量優良病例:10例為髂靜脈血栓形成致髂靜脈狹窄,表現為髂靜脈管腔內鑄樣、偏心性充盈缺損,包括8例髂外靜脈血栓,2例為髂靜脈分叉部血栓(圖1A,B)。
  • 髂、股靜脈血栓摘除術
    髂、股靜脈血栓摘除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適應證] 圖1 髂、股靜脈血栓形成   血栓摘除術適用於髂、股靜脈廣泛性的血栓形成[圖1],(臨床表現病肢嚴重腫脹、
  • 跑者髖關節疼痛需警惕 謹防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網易體育9月9日報導:髖關節撞擊,又被稱為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主要是由於股骨和髖臼之間產生了過多的摩擦導致的。會引起髖部疼痛,減小一側或者兩側髖部的機動性,破壞周圍的軟骨。
  • 棘鼻青島龍的「棘鼻」為哪般?
    因「棘鼻」而得名 1958年,楊鍾健在《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一書中對棘鼻青島龍進行了詳細描述,因其最重要的特徵為鼻骨呈空心棒狀向前上方伸展,組成棘狀頭飾,而命名為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並歸入賴氏龍亞科。
  • 科學網—發現天使症候群致病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天使症候群的一種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天使症候群,也稱安格曼症候群,患者臉上常有笑容,缺乏語言能力、過動,且智能低下。已有研究證明,UBE3A母源等位基因的缺失會導致神經發育性疾病天使症候群。而且,PP2A的活性在天使症候群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上調,但並未發現PP2A的各個亞基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變化。
  • 病例學習:獨特的 Rett 症候群腦電圖表現
    患兒發病前發育正常。2 年前出現語言功能顯著退化、言語減少,與父母的交流也減少。繼而出現手部刻板動作和平衡障礙,日常生活出現一定困難。 根據患兒病史,考慮 Rett 症候群可能性大。行頭顱 MRI 檢查正常。24 小時 EEG 顯示,瀰漫性θ\δ背景波。在中央顳區可見陣發性棘慢波,且持續較長時間(圖 1)。
  • 棘魚?
    三刺魚(Gasterosteus aculeatus)棘魚綱(Acanthodii)是一類生活在志留紀至二疊紀末的早期魚類,是有頜類頂冠類群的成員,它所屬的演化支與硬骨魚類互為姐妹群。棘魚在志留紀至泥盆紀期間十分繁盛,分化出了包括軟骨魚綱在內的許多不同類型,但3.75億—3.60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滅絕事件之後,棘魚迅速衰落,到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前夕,棘魚只剩下最後一科,並且這最後一科也在大滅絕中灰飛煙滅。棘魚作為盾皮魚(最原始的有頜魚)和軟骨魚之間的過渡階段,仍然具有許多盾皮魚的特徵,甚至在許多方面它們比起軟骨魚更類似於硬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