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9月9日報導:
髖關節撞擊,又被稱為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主要是由於股骨和髖臼之間產生了過多的摩擦導致的。會引起髖部疼痛,減小一側或者兩側髖部的機動性,破壞周圍的軟骨。患上該症候群之後,跑步時會引起股骨周圍組織的疼痛,也會引發盂唇撕裂。
臨床上對股骨髖臼狀肌症候群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凸輪撞擊。股骨頭的頂部出現骨骼生長過度。二是鉗夾撞擊。在髖臼處有生長過度的骨頭。三是上述兩者兼備。矯形外科醫師阿里·巴傑瓦表示,世界上大約15%的成年人會受到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的影響,其中凸輪撞擊類型在男性群體中比較普遍,女性更多的是鉗夾撞擊。
據了解,這種症狀在年輕人和運動員群體中比較普遍。運動員之所以成為高發群體,可能是由於髖部移動和扭轉運動比較多。運動雖然不被認為是導致該症候群的直接原因,但是它會讓一些潛在的問題惡化,比如運動員的骨骼形狀或者位置會發生異常。如果跑者的髖部比較敏感,當運動過度之後,就可能會遭遇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該症狀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髖關節、腹股溝、大腿或者臀部區域出現疼痛,可能是鈍痛,但會惡化為劇痛和閃痛。初期,疼痛感不是很強,但很快就會惡化。為了避免臀部疼痛,跑者可能會改變跑姿,從而也會造成其他部位的疼痛。
當確診患上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之後,應該及時治療,防止進一步惡化。治療時,最普遍的選擇就是讓關節得到休息,避免因運動導致更嚴重的疼痛。藥物治療方面,可以考慮布洛芬之類的非甾體抗炎藥物,甾體注射劑也可以使用,具體需要醫生指導。物理療法就是加強周圍的肌肉,比如髖部屈肌、核心等,以便緩解疼痛。
當該症狀影響到了跑者的日常生活,就必須選擇手術治療了。目前,利用關節鏡進行治療的微創手術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手術之後需要數周的康復才能逐漸重拾跑步。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手術之後4-6個月重新開始跑步是比較合適的,89%的職業運動員在手術之後能夠達到之前的競技水平。2007年的一份研究指出,93%的運動員在關節鏡手術之後會選擇繼續從事運動,一年半之後仍有78%的人進行著職業體育。所以,業餘跑者即使在手術之後,只要恢復的好,仍有很大可能繼續進行跑步。